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看完還真長見識!

2020-12-25 國學大觀園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對其中的道理感同身受,奉為經典。不論是唐詩還是宋詞,國學經典還是戲劇京劇,都能成為我們精神上的食糧,為我們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活力。

在眾多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可謂是一騎絕塵。俗語,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的語言,這些智慧箴言都是老祖宗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雖然表面意思比較粗糙,但是背後的道理卻引人深思,大有深意。讀懂俗語文化,其實也就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還能掌握一些冷門小知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了。

自古就流傳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俗語出自明朝的工匠專著《魯班經》,一開始只是一句木匠的專業用語,後來發展到民間。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短短12個字,卻是字字珠璣,處處蘊含著大智慧。

床不離七

首先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床不離七」,古人在製作床的時候,一般都有著嚴格的尺寸,寬度都在三尺七,四尺七,五尺七,這裡的尺寸和現在做比較,分別是1.2米、1.5米和1.8米。床的橫檔是七根木條,床的靠背也是七根,那麼古人為什麼如此在意「七」這個數字呢?

其實這句話大有深意,「七」其實有個同音字,就是妻子的「妻」,所以「床不離七」也可以說成是「床不離妻」,古人認為,一張床上的兩個人,是恩恩愛愛最後能到走到一起的夫妻,而我們要格外的珍惜眼前人,要真正做到相愛一生,所以這才真正是「床不離妻」了。

棺不離八

人在死後都要入館下葬,而棺材的尺寸也被定在了八尺。但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八尺的身材,比如老人的個字就會比較矮,那為什麼棺材用八作為一個標準呢?其實「八」和「發」是同音字,而古代的「棺」又和「官」相通,被譽為升官發財的含義。

這其實代表了古人對死者的一種美好的祝願,並且後代子孫也希望自己逝去的祖先,能在冥冥之中保佑全家平安興旺,所以棺材都定在了八尺。一些看似很隨意的數字,其實裡面大有玄機,只有細細的品讀,才能知道其中的深意。

桌不離九

這裡說的桌子指的是吃飯的圓桌,我們也稱之為八仙桌,這種桌子結構相對簡單,桌面的邊長並不固定,但是有一種通用的標準是在二尺九左右,相當於現在的90釐米。其實從人體的尺寸來講,這種尺寸是老少皆宜,即便坐滿8個人,也不會顯得擁擠。

這裡還有一種說法,「九」其實和「酒」是相同的意思,請朋友吃飯的時候自然離不開酒。中國是一個禮儀大國,當好友如雲,賓朋滿座的時候,大家推杯換盞暢談心事,自然也少不了酒。酒可以是增進感情的一種催化劑,也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九」也代表著長久和團圓,所以古人有了「桌不離九」這樣的說法。

今日話題:你對這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怎麼看待的,歡迎在下方交流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諺語是比較經典的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即使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說出很多諺語俗語之類的,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咱們來說說少有人知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話只能算是說了後一半,另一半也是取自於農村,全部合起來說的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上面的諺語總結了古代木匠們,在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上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寄託才得到的。在冷兵器時代,沒有任何科技基礎,但就是在這樣貧苦的生活條件下,仍然創造了很多經典的不朽佳作,那時候會一手木工手藝,簡直是大熱門的搶手活。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今天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句清奇的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短短十二個字,卻是意味深刻。表面字義上,很容易理解,通常意思無非就是床的尺寸要和七這個數字有關聯,棺材的尺寸跟八這個數字有關聯,桌子尺寸也就是跟九這個數字有關聯。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前言: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很多我們聽過的俗語也都簡單易懂,光看字面意思略知一二,但也有一些含義十分深奧的俗語,讓我們匪夷所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魯班書》如何解釋?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魯班書》如何解釋?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積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很多發明創造、文獻典籍等,彰顯著古代先民的無窮智慧。其中下冊記載一些法術和咒語,以及一些醫療之術,又稱「魯班術」,開篇第一句話是「欲學此術,必先絕後」,即「五弊三缺」,由於過於兇險,現已失傳;上冊則主要記載一些木匠手藝之法,又稱「魯班經」,其中記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成為木匠業界的行話,到底啥意思?魯班祖師爺為何定下這些規矩?
  • 深層次解讀: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玄 升 子風水/擇日/起名/預測/姻緣/奇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吉利、無時無刻都充滿中國文化的每一處空間,從數字以及現在的中國人民生活的規律便能看出來,其中在《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我帶你們細細品味一下這個話。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才是精華
    時間不老,歷史就不老。歷史上的精彩不會被時間衝刷,反而會永遠的流傳。我是不老歷史事的小編,我會用另一種方法講述昔日的歷史故事,又到了今天小編講歷史故事的時間了。在我國古代誕生了數不盡的名言警句,這些話非常的簡短只有寥寥幾個字,但是裡面要表達的內涵卻是非常多的。一些俗語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看具體的意思和其中背後的精華。
  • 農村老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例如農村木匠常說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過去在農村木匠是一份很受尊敬的職業,因為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木匠活,人剛一出生就躺在木匠製作的床上,死後躺在木匠打造的棺材裡。木匠工藝同生活文化交融滲透進而形成了各種「規矩」。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每個數字的吉祥寓意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桌不離九」,桌是指吃飯桌,分為簡易方桌和八仙桌兩種。 「桌不離九」,有一種解讀是從使用便捷上來說。因為成年男人女人一般的肩寬是44—46釐米左右,平均下來是45釐米。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農村留著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有些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有些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一般是農村的木匠說的,指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棺不離八: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棺)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桌不離九:桌子的長度其實是按照人的肩寬來定的。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一般是農村的木匠說的,指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則代表著五福臨門的意思!棺不離八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棺)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所在在製作棺材的時候基本都是選擇八尺的,以此來寄託對於美好生活的希望。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講究?看完漲知識!
    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清晨,獨自撐一把綢傘,漫步竹林間 雨打竹林的清音,輕輕叩響心鍾 輕嗅,葉露馨香,淡淡流轉 心境,閃過一陣悸動 背負起無聲而這句「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凳不離三「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原來是這說法,看完這些,明白了
    在農村裡拉家常的時候,老人會通過一些俗語老話讓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經常聽人們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就跟大家好好解釋一下吧!整體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在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影響著各行各業的規矩,這句話講的也是這個意思,每個數字都尤其獨特的含義,也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凡事都想圖個吉利。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老祖宗為何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男人們應該了解
    文/靜一說史魯班是歷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建造大師,而他這一生的很多經驗,都積累在了一本《魯班經》中,可是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本來是木匠打造床、棺材和桌子的一句口訣,但是卻被大家解釋出了不同的意思
  • 農村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像每次做凳子的時候,老木匠量過尺寸後,這些數字的最後一定要有個三,例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做桌子的時候,截取尺寸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是九,做床的時候,這個數字七出現的次數就多了,剛開始的還沒注意,不過聽得多了,總免不了好奇心,就趁著師傅不忙的時候問了一下原因。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也有的地方說「床不離半」,以前農村的雙人床大多尺寸是四尺二寸半,木匠師傅會說「床不離半(伴)」,是行家規矩,給客人討個好彩頭,帶來好運,也是一種祝福。棺不離八除了嫁娶,農村的大事還有喪葬白事。但因為大多農村辦喪事都會往棺材裡放些陪葬品,需要留些空間,而八的蘊意正好,故而「棺不離八」就成為傳統。桌不離九相對應的,以前農村大多用的都是那種木桌子,比如八仙桌、大圓桌等,農村一些地方辦酒還有「八大桌」的習俗,非常熱鬧。
  • 新家具入戶,老丁陳解析「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漲福氣
    但是老丁陳告訴大家,木門木桌這種傳統家具可不僅僅是材料好、手藝好就行,想打造一款適合自家的家具還有許多傳統講究,據說這些講究還可以帶來福氣。從前做木匠可是體面的行當,有句來源於《魯班經》的話一直在行內流傳,:「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是指木匠做活時,傳統木質家具的尺寸。
  • 你可知「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福氣
    在以前的時候,做木匠可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而這句話我以前也聽木匠提起過,其原話是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指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雖說現成買的家具非常方便美觀,可家裡有木料的還是願意自己打一些家具。老木匠做的家具很結實,是賣的那些不能比的,自家的材料做的都是實木,這樣的能用一輩子。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