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對其中的道理感同身受,奉為經典。不論是唐詩還是宋詞,國學經典還是戲劇京劇,都能成為我們精神上的食糧,為我們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活力。
在眾多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可謂是一騎絕塵。俗語,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的語言,這些智慧箴言都是老祖宗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雖然表面意思比較粗糙,但是背後的道理卻引人深思,大有深意。讀懂俗語文化,其實也就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還能掌握一些冷門小知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了。
自古就流傳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俗語出自明朝的工匠專著《魯班經》,一開始只是一句木匠的專業用語,後來發展到民間。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短短12個字,卻是字字珠璣,處處蘊含著大智慧。
床不離七
首先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床不離七」,古人在製作床的時候,一般都有著嚴格的尺寸,寬度都在三尺七,四尺七,五尺七,這裡的尺寸和現在做比較,分別是1.2米、1.5米和1.8米。床的橫檔是七根木條,床的靠背也是七根,那麼古人為什麼如此在意「七」這個數字呢?
其實這句話大有深意,「七」其實有個同音字,就是妻子的「妻」,所以「床不離七」也可以說成是「床不離妻」,古人認為,一張床上的兩個人,是恩恩愛愛最後能到走到一起的夫妻,而我們要格外的珍惜眼前人,要真正做到相愛一生,所以這才真正是「床不離妻」了。
棺不離八
人在死後都要入館下葬,而棺材的尺寸也被定在了八尺。但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八尺的身材,比如老人的個字就會比較矮,那為什麼棺材用八作為一個標準呢?其實「八」和「發」是同音字,而古代的「棺」又和「官」相通,被譽為升官發財的含義。
這其實代表了古人對死者的一種美好的祝願,並且後代子孫也希望自己逝去的祖先,能在冥冥之中保佑全家平安興旺,所以棺材都定在了八尺。一些看似很隨意的數字,其實裡面大有玄機,只有細細的品讀,才能知道其中的深意。
桌不離九
這裡說的桌子指的是吃飯的圓桌,我們也稱之為八仙桌,這種桌子結構相對簡單,桌面的邊長並不固定,但是有一種通用的標準是在二尺九左右,相當於現在的90釐米。其實從人體的尺寸來講,這種尺寸是老少皆宜,即便坐滿8個人,也不會顯得擁擠。
這裡還有一種說法,「九」其實和「酒」是相同的意思,請朋友吃飯的時候自然離不開酒。中國是一個禮儀大國,當好友如雲,賓朋滿座的時候,大家推杯換盞暢談心事,自然也少不了酒。酒可以是增進感情的一種催化劑,也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九」也代表著長久和團圓,所以古人有了「桌不離九」這樣的說法。
今日話題:你對這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怎麼看待的,歡迎在下方交流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