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旅遊有一山(泰山),一水(泉水-趵突泉),一聖人(孔子),這三個地方是山東的「代表」,去山東又怎麼能少了這幾個名勝呢?我特地選擇了泰山,曾經只聽說過它的大名,讓我嚮往。
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世界文化和自然的雙重遺產,也是國家五A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從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位皇帝,親臨泰山,進行泰山封禪或祭祀,還有24代帝王派遣官員,祭祀達72次,山上有兩千兩百多處時刻。
在上山之前,在泰山的路口處,我發現有人瘸著腿走路,當時還覺得這些人真有毅力,能來遊泰山,結果等我下山的時候,我發現我也是一樣,也是瘸著的腿。我是和媳婦兩個人一起遊玩碳酸的。全程走路,從山腳下到山頂,將近走了6個小時的時間,主要是一邊走,一邊欣賞風景,下山比較快,三個小時左右,一天往返。
我從泰山的紅門入口,開始上山。遊玩泰山,我們可以從歷史,風景,人文等一一的去了解它,從山腳到山頂見到最多的就是石刻。
孔子登臨處
紅門,登泰山的起點,開啟了我們的泰山之旅。「登高必自」出自《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意思是登高一定從低的地方開始,遠行一定從近的地方起步。
「三義柏」相依為命,共同生長了300餘年之久,人們將其譽為三國時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因此取名「三義柏」期待友誼長存。
鬥母是道教崇拜的女神也叫鬥姥,鬥姆元君,鬥母宮在泰山當中是最為幽靜的所在。
祖國山河之大好啊!「大好山河」石刻
毛主席詩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壺天閣」,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12年拓建改名「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門洞上的「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提。
壺天閣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挑山工」,今天見到了真正的「挑山工」感覺他們是特別的辛苦。我們徒步旅遊都得走好幾個小時,何況他們負重,生活的不易!
到達中天門,已經是登頂了一半了。
雲步橋原名叫雪花橋,以前是木橋,在民國年間,改建成石橋。這裡樹木茂盛,山谷深幽,常為雲霧籠罩,因此,提名為「雲步橋」。
望人松,形態仿佛翹望八方遊客,故名「望人松」,也叫「迎客松」。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也是登泰山最險要的一段,共有時石階1633級,遠遠望去好像天門雲梯,泰山的壯美盡在攀登中,泰山的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南天門,位於十八盤的盡頭,是登山盤道的頂端。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是登泰山頂的門戶。
泰山天街,是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的一段街道,全長約1華裡。
泰山碧霞祠,在天街的東邊,在泰山極頂的南側。
泰山的海拔高度1545米
泰山風景欣賞
位於泰山玉皇閣的石碑,上面寫的「孔子小天下處」,相傳為孔子當年俯瞰天下之地,是泰山頂上諸多與孔子有關的勝跡之一。
遊泰山,除了泰山的文化底蘊,它實際的風光也是很優美的。
我拍了很多照片,唯獨少了「蟲二」照片不知去哪了。
看日出處,不過我沒有留下來看。
遊泰山需要不少的體力,所以需要準備好水和一些乾糧。我一天一個來回,上山下山步行的,腿累,不過對我來說很有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