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窄小的小路兩旁商鋪林立,現代的商品琳琅滿目,古老的商品在這裡依然售賣,雖然歷史上繁盛的風光已經不再,但這條馬路依然熱鬧喧囂。這就是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容奇舊馬路,這裡曾經是順德的糧食集散地,也見證過順德人抗擊日寇的歷史。雖然這條舊馬路已滄桑滿臉,但這些古老的建築群裡載滿了容桂人的歷史記憶。
興建背景:最早成型於1925年
容奇舊馬路前身叫圩頭直街,位於容奇圩頭,在修築水泥馬路後更名為容奇馬路。這條馬路一度成為當時容奇鎮的商業中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容奇的商業中心不斷遷徙,這裡也逐漸成為了傳統行業的聚集地。時代變遷,這條馬路也寫滿了歷史的痕跡,逐漸人們稱之為容奇舊馬路。這條馬路,承載著容桂人許多舊記憶。
說起這條馬路的緣起,當中有一段歷史。舊馬路所在地屬於容奇圩頭,據資料記載,容奇圩頭興起於清末民初。以前,大良環城路一帶有城牆和護城河,而城牆是用磚塊砌成的。1925年,大良拆城牆,把從城牆上拆下的磚塊填進護城河裡。而容奇也從大良把這些磚塊搬運過來,在圩頭的地方橫排砌成路,這就成了容奇舊馬路的雛形,從1925年到1929年,這裡名為圩頭大街。
圩頭大街商鋪林立,但街道狹窄,難以適應發展。到1929年,當時的順德縣政府著手在容奇籌建水泥馬路。路線由壩咀直街起至南環直接順中公路, 1930年2月興工,是年6月8日建成。馬路建成後,更使當時的容奇興旺發展。
30年代:各行各業興旺發達
上世紀30年代中期,容奇舊馬路行業眾多,繁榮昌盛,整段路門牌戶數達220多戶,行業包括有米業、醬油業、金業、銀號、肉店、藥材店、旅業、飲食業等。
81歲的何伯就住在舊馬路附近,他說對小時候跟長輩到茶樓飲茶還有記憶。當時的茶樓有新月景、昌記、三元、陶陶居等,有些茶樓三層高,每天早上來飲茶的人絡繹不絕。當時還有人穿的是長衫,吃的是「一盅兩件」,有「星期美點」(每周推介),用餐之前還有香巾奉上用以拭擦面臉。
而米業也是當時規模較大的行業。「有一家叫大同米機的,可以幫人輾米,也賣米。其餘的還有茂生米店、有德、茂和、義和等數十家米店。」據何伯介紹,抗戰前的糧食進入容奇的渠道主要在中山、東莞、番禺等地,還有安南(今越南)用三枝桅風帆船直抵容奇。許多大米店鋪,為了廣招顧客,在米店顯眼的位置,用大字體寫明安邏百米字樣(安邏是指今越南及泰國)。
50年代:商貿公司應有盡有
容奇舊馬路發展至抗日戰爭期間一度衰落,很多舊建築在此期間被摧毀。抗戰勝利後,舊馬路的商業逐漸繁盛,到50年代中期又再度繁榮。
「容奇歷來是商埠,由於這裡水運發達,解放後,順德有很多縣屬機構都在容奇。」何伯說:「1950年至1956年間,舊馬路興建起眾多商貿公司,包括糧食公司(後為糧食局)、貿易公司、百貨公司、搬運公司、糖業公司、水產公司、食品公司、花紗布公司、專賣公司、醫藥公司、藥材公司、文化用品公司。」這些公司大多都與30年代中期的行業有關,如糧食公司就是由以前的米業所演變而成的。
1957年,這些商貿公司總部遷往大良,由於容奇具備優越的水運條件,這些商貿公司在舊馬路開設各種經營處,這些經營處兼營零售和批發,很多貨品都從容奇運出。
鬧市掠影
繁華鬧市難掩滄桑容顏
沿著舊馬路一直走,兩旁商鋪林立,這裡依然繁華熱鬧。在馬路入口處,一個大招牌寫著「新世紀歌舞廳」, 雖然招牌仍在,但歌舞已停歇。據容桂當地居民回憶,這裡以前是容桂最大的茶樓——新月景茶樓,後改為「大同茶樓」。隔壁有間「陸羽酒家」,後改為「明記茶樓」。「大同茶樓」和「明記茶樓」又合併為「大明茶樓」,茶樓來客漸少,於是轉營他業,變更為「新世紀歌舞廳」。這間容桂古老的歌舞廳已轉行賣起百貨,與其緊鄰的是曾風光一時的容奇百貨大廈。百貨大廈依然經營百貨,不過規模零散,與「大廈」的名號並不相稱。
沿著馬路往前走,沿途可見牙醫診所、食品批發部、文具經營店。店鋪老舊、招牌復古。在馬路的深處,依然保留著另外兩座舊建築。其中一座建築是以前的祥興銀號,另外一座是以前的西興行,所經營的是糖果、香菸等雜貨,現在這兩座舊建築已作他用。
歷史記憶
這裡曾被稱為容桂的小香港
「以前這裡真的很旺,被我們稱之為容桂的小香港。」60歲的鄭芳回憶起舊馬路時有說不盡的話題。
「舊馬路是以前容桂最繁華的地段,我們買什麼都喜歡到那裡挑。現在我的女兒都30多歲了,但她們對這裡也相當有感情。她們結婚所用的物品,基本都能在這裡配齊。她們每次回來陪我吃完飯,總會到舊馬路去走一走。她們說,這裡留下太多童年的記憶。」
鄭芳的姐姐今年63歲,20歲結婚後一直居住在均安,但她每次想買東西總喜歡回來舊馬路買。「她說對這裡很有感情,所以年末買一套筷子都要從均安專程過來買。當然會拉上我,一邊逛商鋪一邊聊聊以前的開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