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寫這個文的時候,是想說明「左宗棠雞」雖然名為「湘菜」,並且創製者是原來南京曲園酒樓的大廚,但卻並不是「曲園酒樓」的名菜,甚至都不是中國人知道的一道中國菜。而這道菜與曲園酒樓的聯繫,只是這道菜的創製者,曾是南京曲園酒樓的大廚,彭長貴。
彭長貴的師父是曹藎臣。曹藎臣則是譚延闓家的大廚。前面說過,曹藎臣主理的譚延闓家宴「祖庵菜」,為民國四大天王宴之一。曹藎臣之前譚家還有一位大廚叫譚奚庭,辭別譚家後,在長沙比曲園酒樓更老牌的「玉樓東」掌勺。
據傳說,彭長貴12歲拜曹藎臣為師。而彭長貴是1928年生人,掐指一算,彭長貴是應該是在譚延闓去世後,曹藎臣回鄉開辦「健樂園」菜館時,收了當時年僅12歲的彭長貴為徒。總之後來彭長貴成了曹藎臣四個嫡傳弟子之一。彭長貴20歲那年被抓壯丁入伍,但憑著一手好廚藝,不斷得到常識。抗戰勝利後,在民都曲園酒樓掌勺的彭長貴已經名聲大噪,常被蔣宋等大家族招喚前去掌宴,穿梭於民都達官貴人之間。甚至蔣氏夫婦去廬山休養,都要帶著彭長貴一起。
國民黨臨敗退臺灣時,蔣介石點名要帶走他和同在曲園酒樓掌勺的另一位大廚孔浩輝。孔浩輝以家故推託了,彭長貴則去了臺灣,開了一家飯館「彭園」,亦時常受招喚給政要們掌宴。
左宗棠雞的創製,比較主流的說法是,1952年美國第七艦隊指揮官亞瑟·雷德福上將對臺灣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訪問。彭長貴負責這四天的餐飲。在第四天,彭長貴決定嘗試做一道新菜式。他將雞切成小塊,油炸後,用酸甜的醬汁烹製。這道菜令雷德福上校大為傾倒,詢問菜名。彭長貴臨時起意,稱其為「左宗棠雞」。
我們看一下「左宗棠雞」的製作方法,將雞塊先油炸,再用酸甜汁烹製,這不是湘菜的口味,是不是很象現在的炸雞?我想這是彭長貴對中餐迎合西方人口味的一次嘗試。因為人類最普適的口味,就是酸甜味。中國菜式中,最早被西方接受的,大多數都是以酸甜為基礎口味的菜式。當然,我不會叫這是「崇洋媚外」,我喜歡稱這是「東風西漸」。
這道「左宗棠雞」創製後,並沒有立即風靡起來。我猜想,很可能這道「左宗棠雞」甚至都沒有出現在臺灣「彭園」的菜單上。畢竟這道菜的製法並不湘菜,而且也不很中國。
直到20年後的1972年,彭長貴將「彭園」開到了美國,才開始了這道「左宗棠雞」風靡全美的腳步。契機是貝聿銘在「彭園」宴請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第二天,隨著基辛格一起上頭條的,是「彭園」和它的「左宗棠雞」。「左宗棠雞」成功搶鏡,引起了美國人民的興趣,並終於成為一道絕大多數中國人沒吃過的,而美國人最青睞首的中餐General Tso's Chicken。
據說,有一位美國吃貨導演,要拍一部紀錄片,溯源這個風靡美國的中菜「左宗棠雞」,他領著攝製組興致勃勃地來到左宗棠的故鄉,湖南湘陰。令他們吃驚的是,不僅是湘陰人,而且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左將軍是一位偉大的將軍」,但是「左宗棠雞」是什麼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