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有想到,在自家門口就可以上班」。劉春萍告訴北青社區報記者,「這樣我就有時間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了。」
45歲的劉春萍是十三陵鎮燕子口村物業服務隊的一員,通過精準幫扶的好政策,他實現了自己的就業。
到底是誰是否有助於劉春萍家庭重新燃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主動對接上門服務
為了幫助燕子村實現充分就業,我們應該增加就業援助。昌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副處長辛元,十三陵鎮社保所副所長孫建堅再次走訪燕子村,與村幹部座談,全面了解燕子口村的就業情況。
據昌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副處長辛元介紹,通過了解就業需求,制定個性化援助方案,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對就業困難群眾實施「一對一」精準幫扶,幫助轄區失業人員落實再就業。
在初步調查弱基礎村就業情況的基礎上,學習了劉春萍信息。。隨後,她被確定為精準援助的對象,並實施了包括建立信息帳戶和評估就業條件在內的一攬子援助。
去村裡了解民情
建立了區、村三級人力資源保障工作機制,通過走訪和入戶調查,實時更新薄弱基層社區(村)勞動力就業狀況、不就業原因、技能掌握和求職方向等信息,為困難勞動力提供就業指導、崗位匹配和推薦服務,涉及3387人。
十三陵鎮社保局副局長孫建利在燕子村任村幹部時,經常與村級就業服務站工作人員進行入戶調查,及時了解失業人員、新失業人員、困難人員的家庭情況、就業需求和培訓需求就業,網上推送招聘信息和單位招聘信息。
然後,根據劉春萍,實時調整服務計劃,通過「一對一」精準幫扶開發公益性崗位,提供基本就業支持,在大家的幫助下,劉春萍成功被僱傭了。
真情助人暖心
應向家庭和人民提供準確的援助。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劉春萍的房子,看到身後一位抱著老大媽的老人顫抖著走在院子裡。原來,74歲的劉大爺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已經去世,只剩下一個女兒劉春萍。
兩位老人因兒子過度失蹤而患抑鬱症,並伴有腦梗、帕金森等疾病,因此他們互相幫助度過了一生。劉春萍為了照顧老人辭去了在其他地方的工作,但每年近3萬元的醫療費用和兩位老人仍有隨時住院的風險,對劉春萍來說,生活的負擔曾經太重了。
看著這樣的場景,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感動了。我們陪著老人在院子裡拉家常,詳細詢問老人生活有什麼困難。深入到這一典型的因病貧困家庭,我們深刻認識到精準救助的難度,堅定了實施救助的決心。
口村兩委「每月村裡可以為劉春萍提供將近三千塊錢的收入,加上兩位老人的低保錢,這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著落。」燕子幹部。
下一步,昌平區將全面摸清就業基礎薄弱地區的勞動就業情況,依託區、鎮、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分層次對口開展定向幫扶,及時掌握就業培訓需求,隨時提供就業崗位,各類服務「打包」將送到失業者家中,為失業者提供創造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北青社區報記者鬱蕾攝
視頻短片/北青社區報實習記者丁靜
通訊員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