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你呷飽沒?漳州呷「十一福」,寓意未來一年就有福

2020-12-20 親親古文化

正月十一,你呷飽沒?呷,是閩南語,意為吃。在漳州,有呷「十一福」的說法。這一天晚上,家家都要精心準備一桌和除夕夜同樣豐盛的酒菜,全家共進。吃得越好,寓意未來一年就有福。民俗專家稱,從拆字解意上說,福就是有衣穿,有田種,人健康能吃。

漳州有俗諺:「吃福吃呷老」、「十一福,呷呷老酷酷」等,意思都是說吃福會長壽。民間也有「十一福吃十一樣東西」的說法,但沒有確切的十一樣食物。反正吃得越豐盛,福氣越大。大魚大肉、燙火鍋等,依舊是傳統的年菜。傳統裡,飯桌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謂「韭(久)菜春,年年春,有豆腐(富)」,也有「豆腐春,韭菜富」的說法。

在漳州不同地方,對於呷「十一福」,也有一些不一樣的風俗。有的地方,每年每戶輪流養一隻豬。到了正月十一,將豬殺了,然後肉分給每戶人家,一戶大約兩斤半,骨頭是不分的。拿到這些肉的人,要切下部分用來炒米粉或面,或煮鹹飯吃。臨近中午的時候,家家戶戶把煮好的食物拿到村裡的廟裡祭拜。祭拜後,殺豬的「頭家」會請每戶一兩個人到家裡吃飯。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這天吃豬肉,代表著平安、健康、大福大貴。

有的地方,誰家當年生了男孩,到了這天就會把準備好的白酒拿到附近的廟裡供奉。晚上,這些酒會拿到宴席上讓村裡人喝,這個過程叫吃福酒。

吃福習俗與陳政有關。相傳唐總章二年(669年),陳政受唐高宗李治之命,入漳平亂時。大軍一路南下至現在的江東橋處,卻被無橋梁、無船隻的江河阻攔。陳政的母親魏敬得知情況後,與另外兩個兒子帶兵從江西趕來救援,並在龍文區湘橋檀林社設壇祈天,請求天兵天將助陣。許願一旦成功將獻上厚禮表達謝意。當晚,陳政在夢中得天神指點,大獲全勝。

兩軍在檀林會合之時,正是農曆正月十一,當地百姓帶豬羊前來慰問,但魏敬、陳政不受厚禮。經民眾建議,軍民就地殺豬宰羊,共同向「天公」獻上豐厚祭品,表達謝意。

之後,陳政命手下戰士根據民眾戶數,將豬肉切分給百姓。百姓都說:「託了唐軍的福才有『福肉』吃。」從此,人們把每年正月十一都在山上分「福肉」,吃「福」。

隨著陳氏族人向外搬遷,「吃福」的習俗也流傳至臺灣一帶。

在漳州龍文區藍田鎮梧橋村檀林社,每年正月十一,舉辦「食福」祭祀活動,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檀林社「食福」民俗活動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除了祈願外,還為了紀念唐代開漳將領陳元光及其父親陳政、祖母魏箴,「食福」也稱「吃福」、「十一福」,吃得好,寓意接下來一年就有福。

相關焦點

  • 彝族少女依呷阿呷出山記
    為了養活留在家裡的3個孩子和老婆,54歲的爾古偉各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忙碌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工地上。在那裡,像他這樣的小工一天的工資是150元。當我們見到他時,他剛帶了1萬多元回家。回憶起老家種地的日子,爾古偉各說,搬出大山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以前總是提心弔膽,怕山體滑坡。搬出來後眼界也寬了,知道外面可以靠勞動掙錢。」
  • 呷麼呷麼環球之旅第四站---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是所有呷麼媽媽們的心願帶著孩子去旅行不僅僅為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在他小小的世界裡竹筏歸來泳池派對又熱力登場全程無人機航拍熱辣身材 活力無限絢麗泳裝 玩嗨夏日舉杯暢飲 為呷麼的未來乾杯
  • 呷魚就呷野魚頭(圖)
    洪老饕常對我講,呷魚要呷深水魚。是呀,現如今的魚,要麼是水塘來的,要麼是河裡來的,水汙染那麼嚴重,魚肉遠不如以前那樣新鮮細膩甜津了。長沙城裡做魚的餐館遍地都是,有專門做魚席的,也有做一兩道魚饌的,但做得好的還冇幾家。
  • 耒陽人呷粥——只有耒陽人才懂的粥文化!
    耒陽人把吃粥稱為呷粥,耒陽人能把喝水稱呷水,吃飯稱呷飯,自然不用說呷粥了。小時曾見到大人端起一大碗粥,用嘴沿著碗沿,邊吹涼邊吃,一圈下來,碗見底了。形象地詮釋了呷粥如何「呷」。今天很少見到有人一大碗一大碗地呷粥了,更多的是將粥作為點綴出現在生活中,「好久冇呷粥了」,時常聽到有人這樣說。
  • 呷麼家族裡的「肽」
    不知不覺呷麼呷麼已經與你相識快5年了從第一款產品小鮮侶的問世你我之間的美妙緣分就此開啟有人說呷麼呷麼像夥伴一路支持、伴隨著她的事業成長有人說呷麼呷麼像閨蜜給她擁抱,傾聽著她的喜怒哀樂有人說呷麼呷麼像家人守護著每一位成員的健康與平安還有人說呷麼呷麼像晚輩為長輩們提供更便捷、更周全的照顧……從廚房裡的調味汁,到你隨身攜帶的美力食品,再到呵護你肌膚的護膚品,呷麼呷麼在這短短的5年時間裡,以家庭為出發,以愛為能量,不斷突破邊際,始終秉承不脫軌、不將就、不造作的堅持,給呷麼家人最好的關愛
  • 探路下沉市場、補位堂食缺失 呷煮呷燙成呷哺呷哺新抓手
    北京商報訊(記者 郭詩卉)12月17日,呷哺呷哺發布了新的圖形logo,以及未來的發展計劃。據呷哺呷哺CEO趙怡介紹,呷哺呷哺將會以多品牌、多層次布局發展。此外,趙怡透露,2021年呷哺呷哺計劃開新店數量為100家,呷哺呷哺在門店擴張方面將保持謹慎態度,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過渡。
  • 呷麼呷麼環球旅行第五站:港澳品質奢華遊,精彩歸來
    陸續達到深圳,酒店籤到合影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們都有了新變化皮膚更白皙了,身材更有型了笑容也更加自信了一份好的事業不僅僅是讓你的生活過得滋潤更要讓你的人生狀態天天向上 明日過港,魅力之都我們來了~!>呷麼呷麼品牌COO 肖肖看著每一位夥伴的改變也不禁感慨萬千呷麼呷麼的所有產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事業夥伴都是自己的家人
  • 沙子呷 巖層深處信念如炬
    沙子呷 巖層深處信念如炬 ■本報特約記者 李永飛 通訊員 段開尚 徐軍凱 劉明松攝影報導 一雙粗糙的大手,常年在深山中為大國長劍「築巢」。 走進巖層深處的施工陣地,你會找到這雙手的主人——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沙子呷。 18年前,沙子呷離開大涼山彝寨去當兵。寨子裡80多戶鄉親給他湊足了路費,很多人走了40多裡山路送他去車站,叮囑他要當個好兵。 鄉親們的深情囑託,正是沙子呷的奮鬥目標。 那一年,沙子呷所在班組受領緊急拆模任務,他一馬當先,擠進60釐米見方的內層拆除。
  • 呷麼呷麼第5年,我們不斷擴張生活美學的外延
    呷麼呷麼第 5 年,始終專注於生活美學,布局大健康市場,用生物【肽】技術,賦能高品質生活,為每一個客戶與家人打造更美好的生活。很多人都說:「呷麼呷麼是一個很有愛的品牌」。是的!因愛而起,更是責任。呷麼呷麼,因一個小小的感動,與成千上萬的家庭連接。
  • 呷麼呷麼四周年年會特邀微谷張奔老師
    據悉,呷麼呷麼在2019年11月30日圓滿舉辦了「呷麼呷麼四周年賦能年會暨社交營銷輕創業研修班」。2019年,在整體經濟形勢保持穩健上升、社交新零售行業多變的環境下,呷麼呷麼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前行,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不菲的的成績!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很認真、很努力。
  • 笑尿 | 宜豐有個「好呷鱉」!
    在山裡蹲點,時間久了,肚裡油水少了,李股長免不了想方設法搞點葷腥來吃。李股長無精打採,對隊長說:「石怪呷不得,我不但總有憋尿的感覺,到晚上還拉肚子,害得我上了七八次廁所。」郝隊長說:「石怪沒問題,我們吃了都冇事,可能是你太貪吃,一次吃得太多了。」旁邊的老中醫接過隊長的話:「石怪學名石蛙,名字很多,營養價值很高,從藥用上講,可清熱解毒、補腎利尿,但食後不能喝生水,否則會產生尿脹尿急的後果。哦,對了,李股長你剛說呷了石怪?喝了冷水咪?」
  • 呷麼呷麼·乳酸菌老陳醋引領廚房變革
    5年前,呷麼呷麼第一款健康有肽調味汁——小鮮侶燃爆市場;時隔5年,呷麼呷麼再度引領變革,打造廚房美學社交新體驗。 這一次,我們依舊前沿,用心不變,創新不變,乳酸菌老陳醋隆重上線。有肽,有乳酸菌,引爆百萬家庭的廚房革新。
  • 聽「彝海結盟」故事長大的飛彈工程兵沙子呷
    —— 「把思念都拋在了最高的那座山上,而親人的愛在遙遠的家鄉等你凱旋……」 此時的沙子呷,心情愉悅。讓最愛的人看到了最不該看到的一幕,沙子呷分外自責。 「咱們家是窮是苦,但也沒有這裡條件惡劣,還不至於讓你吃這樣的苦。」母親第一次對沙子呷待在部隊產生了動搖。 沙子呷明白,母親在婉轉地表達那句未說出口的話:「還不如回家!」 「沒事,我都習慣了。」沙子呷淡淡地回道。
  • 攢鮮之味,傾愛一生---呷麼呷麼 小鮮侶
    新生品牌——呷麼呷麼小鮮侶,一瓶有態度的調味汁,不止於調味汁。這是一個父親的責任宣言,也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簡單純淨的愛的表達。「呷麼呷麼」品牌,即是源自呷爸兒子的第一個發音。那麼,呷麼呷麼小鮮侶是什麼?
  •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經常乘坐「小慢車」的彝族旅客幾乎都知道阿西阿呷的電話號碼。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車」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電話,請求幫忙尋找離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個車廂尋找,最後在帶著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孩子大眼睛裡滿是警惕。「我是阿呷阿姨,也在大涼山長大。你媽媽發現你不見了,非常著急。明天列車返程時,我帶你回家好嗎?」
  • 阿西阿呷:彝族列車長23載堅守大涼山
    經常乘坐「小慢車」的彝族旅客都知曉阿西阿呷的熱心腸,不少彝族老鄉都有她的電話號碼。「我的電話號碼17年都沒變,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串數字,更是鄉親們困難時的希望。」阿西阿呷說。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車」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電話,請求幫忙尋找離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
  • 【特稿】新時代的飛彈「築巢人」——沙子呷(下)
    三連班長王勝東與沙子呷一起「戰鬥」5年多。王勝東告訴中國網記者:「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護你,這樣的人值得敬重和託付,沙營長就是這樣的人!」一次,掘進施工,拱頂上掉下一塊磨盤大的石頭擦著沙子呷後腦勺砸在地上。碎石塊把戰士閆衛衡「拍」進水坑裡。大家驚魂未定,沙子呷已經跳進水中,把受傷的閆衛衡救了上來。沙子呷背起閆衛衡一路跑到衛生所,所幸,閆衛衡只是輕微擦傷。
  • 涼山彝娃沙子呷:從「放牛娃」成長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
    很快,沙子呷融入了溫暖的連隊。從小沐浴著黨恩成長,入伍後在組織的關懷下進步,這讓沙子呷「跟黨走、報黨恩」的信念更加堅定。入伍之初,沙子呷決心「在紮根的地方成長」,把施工戰場當做回報黨恩的最佳崗位。不畏艱險、敢打硬仗的沙子呷,始終恪守一個信條:「跟我上!看我的!」一次次劈山鑿巖的攻堅任務,點燃了彝家男兒的血性膽氣,一場場撼山鬥石的熱血戰鬥,鍛造了工兵特有的鋼筋鐵骨!
  • 探秘兩岸「食福」習俗:紀念「開漳聖王」
    探秘兩岸「食福」習俗:肉會「聽經」 紀念「開漳聖王」  中新網漳州3月1日電 (餘丹)1日(農曆正月十一),在福建漳州龍文區藍田鎮梧橋村檀林社,鞭炮聲不絕於耳,當地正舉行著一年一度的「食福」祭祀活動。這也是唯一流傳於閩南漳州地區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食福」也稱「吃福」、「十一福」。
  • 阿西阿呷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阿西阿呷回憶:「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聽到這個消息,心跳立即加速,臉漲得通紅,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在匯報單位領導後,阿西阿呷通過電話向家人分享了喜悅,很快,阿西阿呷即將去北京領獎的消息在親朋圈中不脛而走,家人們在西昌為她準備了一場家宴來慶賀,阿西阿呷說:「這是我們家第一次為了我的事聚在一起吃飯,大家都太高興了,不停地祝福我,我那幾天也是激動地根本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