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堅持以省級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引領,積極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主要指標爭先進位,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成果轉化步伐加快,創新環境不斷優化。」11月27日舉行的實力阜陽大美阜陽「十三五」成就巡禮第二場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十三五」以來阜陽科技創新的主要成就。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秦煦介紹,「十三五」以來,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我市創新潛力已躍居全省第二位,創新綜合能力由「十二五」末的全省墊底提升至全省第七位。
——產業創新取得突破。「十三五」以來,全市高新技術培育企業累計達到644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達到1095家。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9%,是2015年的2.26倍,增速連續16個月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阜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同時,我市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累計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項目200餘項,在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創新平臺能級提升。貝克製藥、天能電池分別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分中心,實現國家級研發平臺零的突破。全市現有各級各類研發平臺共665家,建有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各1個、省級高新區1個,界首市獲批建設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阜陽潁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臨泉縣、太和縣、界首市3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批創建,潁上縣通過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認定。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十三五」以來,全市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4.53億元,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78.4億元。共獲省科學技術獎37項,3個項目獲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發項目立項支持,佔全省企業立項數的12%。我市還設立了總規模2億元的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目前入庫項目48個。
——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堅持高端引領,我市柔性引進兩院院士21名,建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4家。清華、北大、中科大等院校一批高層次人才來阜創新創業,其中8家獲批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累計獲得省級扶持資金5900萬元。國外智力引進方面,全市獲批引進國境外人才項目16項,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27件。
——創新創業生態日益優化。我市先後出臺關於加強科技創新、加強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及促進科技創新創業扶持獎補等一系列政策,並率先在全省實施普惠制的研發準備金和科技創新券制度。目前,全市有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眾創空間20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
——科技惠民有力有效。「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實施科技扶貧項目350多項,選派科技特派員1812人次,實現了對全市貧困村科技服務全覆蓋。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家,星創天地9家,現代農業產業聯盟23個,開展科技培訓1300餘場,培訓人數超過3.8萬人次。在疫情防控關鍵階段,我市還緊急啟動兩批40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來源:阜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