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通過業務化準入評審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11月4日,中國氣象局組織專家對「地面氣象要素(溫度、相對溼度、風、降水)24小時逐時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進行業務化準入評審。

  該滾動定訂正產品採用實時動態頻率匹配和動態權重融合技術(降水)和全格點滑動誤差回歸訂正技術(溫度、相對溼度、風)製作逐時滾動未來24小時逐時、5公裡網格預報產品。產品達到《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系統準入與退出管理辦法》中對先進性和規範性的要求。專家組表示相較於模式直接輸出與固定時次產品在預報質量上有優勢,在24小時內預報上能有效消除模式誤差,提高了網格預報產品的時間解析度和更新頻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預報與實況不一致的問題。

  「地面氣象要素(溫度、相對溼度、風、降水)24小時逐時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由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聯合天氣預報室開發。

  本次業務化準入評審有力推動了智能網格預報向無縫隙和精細化方向的發展,在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的構建中彌補了短時滾動訂正精細預報的空缺。

  (作者:曾曉青 曹勇 趙瑞霞 郭雲謙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
    宛霞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管成功報導 2015年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組織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業務化評審會議上,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8名院士及中國氣象局4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系統已具備業務化運行能力。這意味著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正式通過業務化評審,並將投入業務運行。
  • 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投入業務運行 覆蓋全球11621個城市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簡稱「全球預報產品」)投入業務化應用,可實時提供未來10天逐3小時全球10公裡網格預報、全球11621個城市精細化天氣預報以及當地時間的逐12小時天氣預報。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預報工作革新升級 準確率顯著提升
    從準業務運行到正式業務運行歷時7年,經過優化升級的GRAPES2.0在多次災害性天氣過程中均體現出較優預報能力。截止到2017年6月,GRAPES產品數量已從53種增至70種,形成了有特色的產品體系。這些內容豐富、準確率高的產品還通過多種途徑「遠渡」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提升當地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延長預警時效、增強數值預報產品在災害性天氣預報中的應用技巧等作出了「中國貢獻」。
  • ——解析廣東數字網格天氣預報業務平臺
    精細化網格預報系統以數值預報為基礎,採用最優集成預報技術進行客觀化模式的解釋應用。預報員可以運用格點預報編輯工具直觀便捷地進行格點編輯,對數值預報進行主觀訂正,最終智能生成文字、圖形、表格、語音等預報產品,並實現精細化格點顯示。  2008年初,廣東省氣象局開始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系統研發,成果在2010年廣州亞(殘)運會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中得到很好的應用。
  • 上海:1公裡網格預報 玩轉智能雲氣象
    多模式「最優集成」,主客觀融合「訂正」,扁平化業務推動智能網格預報能力提升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把網格劃得越來越細,時間壓縮得越來越短,天氣預報還會準嗎?其實不必擔心,因為智能網格預報是「站在數值預報這個巨人肩膀上」做出的預報,預報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2012年,國家氣象中心推出了一個新的預報產品,即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該產品把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24小時內的天氣預報進行細化,每6小時開展一次預報,降水量報到毫米,但即便這樣也不夠精細,不能滿足各行業及公眾的需求。  2010年左右,「網格預報」這一概念被引進到我國的精細化預報業務中。如何理解它呢?
  • 智能網格預報:讓氣象變「智慧」
    河北省氣象臺預報值班員通過智能網格預報平臺,製作河北省0-10天智能網格氣象要素預報。  河北省氣象臺供圖  「為什麼天氣預報老是不準?」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孫雲介紹,目前,河北省責任區內有65萬格點,每個網格的時空解析度0-72小時為1小時、1km;4-10天為3小時、5km;2小時短臨時效為逐10分鐘滾動更新,形成了0-10天無縫隙網格氣象預報。「你在哪個網格,就能得到該網格的天氣情況。」孫雲說。  如何更加直白地理解網格氣象預報呢?
  • 智能網絡讓天氣預報精確到分鐘和公裡
    全國上下聯動的10天逐3小時5公裡多氣象要素智能網格預報及相應的流程已初步實現。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已經在試驗運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各省份均在進行預報質量評估,並且已經有7個省份實現了業務運行。
  • 「把脈」風雨 服務為民——甘肅研究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發展掃描
    蘭州中心氣象臺的研究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包括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短臨監測預警業務體系、檢驗評估分析業務體系和高影響天氣預報員訓練體系。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以客觀預報技術為基礎,集成甘肅所有的災害性天氣預報模型和最優百分位、概率匹配平均等降水預報技術,可在強天氣預報過程中,訂正數值預報模式產品的強降水預報落區。
  • 天氣預報,向著「精準」快步跑(綠色家園)
    4年研發形成穩定產品,目前已有10省市實現業務運行 公眾將通過氣象部門官方客戶端,享受「私人訂製」的預報服務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2017年7月開始,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廣東、海南、陝西等7省市已經率先發布智能網格預報。
  •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系統投入業務化試運行
    人民網北京12月26日電 (朱江)記者從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獲悉,今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發的「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系統投入業務化試運行,該系統的服務範圍包括了南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海域,將發布海洋環境、海洋預警報產品,為海上運輸、海上護航、災害防禦等提供服務。
  • 國家級海洋氣象精細化格點預報正式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楊群娜 通訊員趙偉 楊文瑞 陳瀟瀟報導 4月18日,由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負責的國家級海洋氣象精細化格點預報實現業務化運行。
  • 華北空管局完成歐洲細網格數值預報產品可視化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黃億 報導:為了充分發揮最新氣象資料的使用價值,提高華北地區的整體預報水平, 12月16日,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數值預報可視化系統迎來第五版的重大升級,完成歐洲細網格數值預報產品可視化。
  • 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正式業務化運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攝影報導 歷經6年籌備、研發、試運行和準業務化運行階段,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11月4日開始正式業務化運行。  沈曉農代表中國氣象局和試點項目協調小組向網站的順利實現業務化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的正式業務化運行,標誌著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航空氣象計劃示範試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另一個令他振奮的時刻也發生在2018年,當年的11月28日,國家級完整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驗收評審,標誌著我國建成了以自主研發的GRAPES為核心的全球、區域確定性和集合預報系統,並對颱風、環境響應、海浪等專業模式提供支撐的完整數值天氣預報體系。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助力澳門應對海洋災害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趙磊)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向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交付「風暴潮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及地震海嘯實時數值預報系統」。該預報系統可實現7×24小時業務化運行,為澳門特區應對海洋災害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