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怕突降大雨!智能網絡讓天氣預報精確到分鐘和公裡

2020-12-12 中國科普博覽

編者按:智能網格氣象預報是無縫隙、全覆蓋、客觀定量的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計劃於2020 年建成"預報預測精準、科技支撐有力、核心技術自控、系統平臺智能、人才隊伍優化、管理科學高效"的從零時刻到月、季、年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氣象報社 劉釗 張格苗 黃彬 張娟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建成這一新的預報業務體系

必須攻克一些技術難題,

才能滿足人們對基於位置和影響

的氣象預報的需求。

這些難題,

涉及0時刻的實況資料,

0-12 小時的短時臨近天氣預報

也涉及未來10 天的中短期天氣預報

有些是世界性難題,

有些需要我們保持優勢更進一步。

雖不易,但攻克難題的行動已經展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材料走起!

作為預報的"地基",觀測資料的來源可謂千頭萬緒,地面、高空、衛星、雷達…… 每一大類又能細分成許多小項。僅以降水資料為例,地面觀測有之,衛星觀測有之,雷達觀測有之,不同來源的資料就像一粒粒麵粉,而且質量各異,僅僅把它們聚成一堆而不進行加工的話,用再好的餅鐺也做不出餅來。

多維實況數據分析,便是這樣一個原料加工的過程:將彼此離散的麵粉糅合在一起,使其成為均勻、細膩、連續的麵團。只有這樣加工好原料,才能讓數值預報系統這個"餅鐺"最大限度地發揮功用。

說起來輕鬆,但在智能網格預報技術攻關的過程中,和好這團面還真不容易。

(圖解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節選自《圖解格點化預報》圖解。

眾所周知,網格預報是將地表分割成一個個方格,並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但在觀測方面,氣象部門顯然不可能以格點為單位布設觀測站。把站點的實況輸入格點的預報系統,難免有些"文不對題"。因此,就需要一個分析過程來把觀測實況數據轉化成"格點模式"。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格點矢量圖。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技術團隊首先將各種不同來源、同一對象(如降水)的觀測數據整合在一起,然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篩掉錯誤的、不符合要求的數據,再通過複雜的融合與同化計算,不斷與實況數據對比調校,最終推導出各格點最貼近真實的情況。

將天文數字的資料融合分析,要求又如此之高,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高技術含量、高難度的工作。但預報對時效性的追求,卻又容不得"慢工出細活" 。

在這樣巨大的時效性壓力下,2017年,多維氣象數據實況分析實現了12 分鐘完工。即在12分鐘內,數據從觀測端起跑,走完質量控制、入庫、融合分析、產品製作全流程,來到了預報員的檯面上。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如今,降水、氣溫、風、溼度、總雲量、能見度等6大類18種實況分析產品已經試運行,時間解析度可達1小時,最高達10分鐘,空間解析度達到5公裡。三維雲量、天氣現象、地表氣壓、海表溫度、洋面風等產品也已經"在路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細的產品,將讓智能網格預報在越來越高的起點出發。

短時臨近預報,讓暴雨不再"不期而至"

夏天的雨經常來去匆匆。從公司步行去地鐵站的路上,你可能經歷了雨最大的十分鐘。但如果看一看天氣服務類的手機APP,晚十分鐘出門,你也許就不會因雨太大而渾身溼透。

氣象科技的發展進步,讓未來兩小時內是否有降雨、強度如何不再成為難以回答的問題。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然而,氣象專家並不滿足。

在他們看來,溫度、溼度、氣壓等常規要素的預報已非難事,是否有雨、強弱大致如何也可以預判,但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冰雹、龍捲、雷電等嚴重起來攸關性命的災害性天氣預報才是" 心頭大患"。遺憾的是,目前這些仍是世界性難題。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主要的氣象災害。

我國氣象部門正在通過與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在氣象預報領域應用的研究。多維氣象數據實況分析等實況業務也在加速推進,以期在這一領域與發達國家並跑。

在智能網格預報體系中,為了攻克短時臨近(0-12小時)預報中存在的技術難題,儘快建立預報業務,氣象專家畫了一張路線圖,希望到2020年,不僅能告訴公眾未來兩個小時的雨勢變化,還能基於公眾位置提供0-12小時內雷暴大風、冰雹、雷電等的預報預警。

時間尺度不同的預報,需要不同的預報方法。與未來兩小時主要依靠外推的方法不同,未來12 個小時的天氣預報主要依賴快速更新同化的數值預報模式。

(薛峰 供圖)

△國家級智能網格氣象預報業務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張小玲坦言,目前我國區域模式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我國的GRAPES 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可以實現逐三小時更新同化,廣東、上海、北京氣象部門分別主導的華南、華東、華北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逐小時更新同化,美國的模式也是逐小時更新同化,但可以每15 分鐘更新預報未來三小時的天氣。

鑑於其在儀器、資料傳輸速度、信息識別能力、數據融合能力、同化能力、計算能力等各方面的優勢,美國的預報水平高於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不過, 我國正在制定區域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發展計劃,完善聯合研發的工作機制,希望能為短時預報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

所有技術和產品成果都需要一個承載的平臺,而這個平臺, 就像手機淘寶APP、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等一樣,會定向推送每一個用戶關心的氣象服務產品。這就是氣象部門正在打造的SWAN3.0系統。兩年前,SWAN2.0正式版發布。未來,它將從災害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變身"為基於分布式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新一代智能化短時臨近預報平臺,不但能夠實現對短臨預報產品的智能化分析、自動化報警、智能化引導、自動化生成,還能支撐智慧預警靶向發布。

破題的最終目的,仍是彌補業務短板,提供基於位置的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智能預警預報,護佑公眾平安。

實實在在的進展,你感受到了嗎?

作為組成智能網格預報這個"大木桶"的其中一塊木板,短中期預報業務體系相對完整,技術支撐相對較強,可以算得上是木桶中的長板。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塊"長板"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短中期預報的準確率以及精細化程度,精細監測、精準預報、精確預警、精心服務,真正做到"強長項",是當下氣象部門需要作答的重要問題。

(薛峰 供圖)

△國家級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特點

在2017年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已經開始正式運行,全國上下聯動的10天逐3小時5公裡多氣象要素智能網格預報及相應的流程已初步實現。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已經在試驗運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各省份均在進行預報質量評估,並且已經有7個省份實現了業務運行。

這張大網上的短中期預報可在空間上實現精細化,從傳統的大城市預報發展到縣、鄉鎮,甚至村,到現在的任意點位預報;在時間間隔上也更精細,從原來的只區分白天黑夜,發展為逐3小時、逐1小時甚至分鐘級預報,實現即時更新、滾動訂正。

除了更"細心",目前的短中期預報還更" 理性"。相對傳統的等級預報和定性預報,如今的預報正日趨定量化。比如,從原來的" 小、中、大、暴雨",變為具體多少毫米的定量降水量預報;以往的"大風""多雲"等天氣,將被具體的風向風速值和雲量值預報替代。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全國24小時降水量預報圖。

當然,"長板"中也有相對薄弱的部分,如何進一步提升短期內的災害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強化短中期預報精細化技術支撐?這也就對"長板"的長度、強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模式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衛星等非常規觀測資料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統計釋用、動力釋用多模式集成、偏差訂正、地理信息訂正、人工智慧等方法和適用不同要素和不同地形下墊面特徵的網格化分析技術,研究建立適用不同要素、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智能網格氣象要素預報方案,建立全球三維實時網格客觀要素預報及逐時滾動系統。

這讓預報員能夠統籌考慮網格中的不同影響要素,提升預報精細化程度。

(薛峰 供圖)

△未來智能預報系統

完善的技術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平臺作為支撐。智能化、精準化、集約化將是預報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屆時,預報平臺可以實現多源網格預報大數據處理和多源客觀預報的智能推薦與融合;持續豐富與完善網格預報的客觀訂正方法集成,增強網格氣象要素、時間、空間自動協調和關聯訂正能力。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協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精確到1公裡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針對本屆軍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氣象部門將提供細緻天氣預報,軍運會開閉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更是精確到每小時一報,並將發布現場天氣實況。此外,還包括未來10天的逐日滾動預報,未來2天的每隔6小時天氣預報,未來1天每隔3小時的預報。    為了滿足不同賽事的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氣象部門還專門開發了軍運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
  • 北京「氣象奧運計劃」:天氣預報將精確到1公裡
    北京「氣象奧運計劃」:天氣預報將精確到
  • 定量天氣預報登陸上海 下雨時間可精確到「小時」
    「明天×時到×時,上海市將下××毫米的雨,×時開始會颳大風,×時又會轉多雲」,一表在手,一整天的天氣變化便一目了然———氣象預報達到如此精確細緻將不再是申城市民的夢想,由上海中心氣象臺試發的「上海市定時定量數值天氣預報」將從今天起與市民見面。這種實現定時、定量的全新天氣預報在上海氣象預報史乃至全國都屬首次。  更精確的預報還在後頭。
  • 2020年珠三角數值天氣預報精細到公裡
    現狀  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差距  《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我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水平穩步提高,颱風監測範圍由離岸50公裡延伸到100公裡,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偏差從113公裡降至87公裡,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了30分鐘。全省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由80%提高到90%。
  • 日本天氣預報精確到3小時以內 體現中暑指數等
    防範這種極端天氣和突發天氣狀況,天氣預報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據媒體報導,很多市民都反映天氣預報不靠譜,比如天氣預報35℃的時候,實測溫度高達45℃。有專家就指出,氣溫預報確實低於城市居民體感溫度。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傳統意義上的天氣預報已經不能跟上城市擴張步伐和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未來亟待推出更為精細化、人性化的預報。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不用問北京的天氣  細化到公裡 直接查家門口  天氣預報是不斷從定性預報、描述性預報向數位化、格點化預報發展的。比如,原先氣象部門發布的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
  • 濟南網格預報氣象平臺今年或試運行 天氣預報有望「精確制導」
    在上一次預報中的降雪爽約後,氣象部門成了被調侃的對象。不過,面對各種壓力,氣象工作者正緊鑼密鼓地繪製一張「大網」,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能細化到3小時,空間上則能精確到5公裡(網格空間解析度即每一小格5公裡×5公裡)。
  • 上海:1公裡網格預報 玩轉智能雲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馮麗丹  現在的天氣預報可以精細到什麼程度?用一部手機,定位你所處的地理位置,就能隨時得知你所在1公裡範圍內,最短6分鐘/次頻率、未來0-2小時的天氣走勢。準備好了嗎?  從2010年世博會的分時段預報到後來的逐6小時精細化預報,上海氣象部門天氣預報服務的精細化程度一直在「升級」。今年底,全國將推出「5公裡×5公裡」、逐3小時發布未來10天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上海為滿足特大城市各行各業的服務需求,將每一小格空間解析度縮小到「1公裡×1公裡」,時間上最快可實現逐6分鐘發布未來0-2小時的精細化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能精確到啥程度?
    將來15分鐘後1公裡內的天氣都能知道  本報記者 溫傳斌  當你在暴雨中行駛,地圖軟體會提醒你:「前方道路已嚴重積水,您的車輛駛入可能會遭水淹,建議您繞道文三路。」這並非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而是不久的將來,高德地圖將實現的重要功能。
  • 青島天氣預報將每小時發布 精準度可到一公裡
    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建立智能化農業氣象分發平臺;提高霧、霾、沙塵天氣的檢測;關鍵區域天氣預報精準到1公裡;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提高到30分鐘以上……昨日,市氣象局發布我市氣象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建成具有青島特色、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顯著提升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氣象服務社會化水平、氣象工作法治化水平,近海海洋氣象服務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天氣預報APP數據常「打架」 預測不準還有廣告陷阱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氣象APP 顯示10 分鐘後會下小雨,真的有這麼準?」合肥市民張先生是一名氣象愛好者,他發現氣象APP 如雨後春筍般湧出,這些APP 預報天氣看上去非常精確,可長期用下來,卻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這些APP 有時會在同一時刻出現數據『打架』情況,使用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廣告陷阱。」
  •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品牌升級助力智慧生活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智慧氣象」助力「智慧生活」如今氣象行業產品繁多,其中以墨跡天氣最被為人熟知。不過近日擁有三億用戶量的天氣預報對外宣布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正式啟用「新晴天氣」為新的品牌名稱,並發布了全新品牌標識。
  • 墨跡天氣APP:預報更精準,安心出行每一天
    5月開始,全國各個省份和地區陸續進入汛期,暴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呈現更突發和多發趨勢,給人們的正常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本月2日上午,家住杭州的程小姐查看手機自帶天氣APP,發現今日天氣晴好無雨,於是放心地和閨蜜出門逛街。未曾想到,午後杭州突然下起了大雨,因為躲避不及被雨淋溼,程小姐和閨蜜只好悻悻回家。
  • 天氣預報不準?也許是故意的!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每次預測的風速都是0或5結尾的數字,原因很簡單:在暴風雨或颶風中測量風速本身就不是個精確活,只能測個大概,而預測的誤差只會更大。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承認,對未來12小時到5天內風速預測的平均誤差遠在每小時8公裡以上,所以你永遠看不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7公裡」之類的報告,0和5結尾的大概數字反而是更負責任的結論。
  • Google AI推出即時天氣預報:1公裡以內,0-6小時天氣即時報
    新智元報導  來源:googleblog編輯:張佳、SHAO【新智元導讀】近日,谷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一個即時進行天氣預報的AI系統,1公裡範圍內、0-6小時的天氣可以即時獲取,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天氣預報不準啦
  • 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廣西貴州局地有大雨 京津冀等地有霾
    二、重點天氣預報1、廣西貴州局地有大雨25日~26日,西南地區東部、江南大部、華南中西部等地將有小到中雨,其中廣西中北部、貴州西南部等地局部有大雨,上述地區局地並伴有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水等對流天氣。27日起,西南地區東南部、江漢、江南、華南中西部等地又將迎來一次中到大雨過程。此外,25日~26日,新疆阿勒泰北部山區局地有大到暴雪。
  • 打通「平臺-用戶-平臺」預報鏈路 墨跡天氣持續提升預報準確性
    不僅如此,人類的生產生活也都受到天氣環境的影響,比如近幾年,極端天氣發生的強度和頻率都有所增加,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亟需一個更精準、更高效的氣象系統為人們提供氣象服務。千百年來,從經驗到科學的演變,大大提升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 天氣預報,向著「精準」快步跑(綠色家園)
    圖為日前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迎來降雪天氣,遊客在古城門外合影留念。   梁生仁攝(新華社發) 「看天色可能會下雨,出門時要帶把傘嗎?」這樣的疑問,幾乎人人都有過。夏天,總怕有場「不期而遇」的大雨;到了冬天,又盼著一覺醒來世界銀裝素裹。
  • 從手填氣象圖到「大數據」智能分析 天氣預報員準確預報洪災救千餘...
    &nbsp&nbsp&nbsp&nbsp高原上的天,嬰兒的臉,這是張滿山根據其工作經驗總結的高原天氣狀況。川西高原上冬長夏短,冬天持續時間漫長,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窗外都是一片皚皚白雪,部分高海拔牧區的冬天最低溫低至-30℃。曾有一年,因冬日裡突降暴雨和冰雹,有牧民家牛羊都被成片凍死,當地人承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 大雨+暴雨!甘肅各地未來幾天天氣
    三伏天都含在裡面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了但是看看最近的天氣和氣溫!感覺甘肅入了個「假伏」剛有點兒夏天的樣子雨雨雨又來了來看一下甘肅各市近期天氣情況:青甘肅省未來三天天氣預報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河西五市陰有小雨,局部地方有中雨;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