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劉雋)臺灣島內藍綠陣營「候選人」往往在「大選」前都要訪問美國,其目的很明顯,就是如何使其選舉政見獲得美國的肯定和支持,從而為選舉獲勝增添更大的籌碼。
2011年蔡英文代表民進黨角逐2012年「大選」時,前往美國「應考」,她以空洞模糊的「臺灣共識」想糊弄美國,美國人對其毫不客氣,結果弄的灰頭土臉,很尷尬。
4年後的今天,蔡英文又將於5月29日至6月9日開展「點亮臺灣、民主夥伴之旅」美國之行。此次訪美上次增加了3天行程,時間也由9月份提前到5月份。其間,她將走訪華盛頓、洛杉磯、芝加哥、紐約、休士頓、舊金山等6個城市,將與美方行政部門會面、與國會議員交流,拜會僑界、臺商及青年世代。足見,民進黨和蔡英文對這次訪美抱著滿滿的信心和期望。但是蔡英文從「臺灣共識說」到「維持現狀說」,其最關鍵的問題是沒有明確而具體的內容,依舊是「空心菜」,讓人看不懂、摸不著頭腦,美國人也概莫例外。
據媒體報導,5月13日,蔡英文在會見「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薄瑞光時說,民進黨會持續保持兩岸的交流。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保持兩岸交流說」,估計還有其他的要「說」,但是蔡英文就是不說要做到這些,其提前是什麼?
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日前稱,美方與蔡英文的對話可能會持續許多討論,美方沒有理由在她訪美時就作出最終判斷。
卜睿哲言論反映美方對臺灣「大選」的關切,臺海的和平穩定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當然不希望因臺灣「大選」政黨輪替而改變臺海和平的局面,更不希望看到因臺海動蕩把美國牽制進來,損害美國利益。
到目前,民進黨和蔡英文仍然不承認「九二共識」。其之所以對兩岸關係如此不「看重」,原因為二。其一,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勝後,士氣不減,民進黨和蔡英文問鼎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之位,實現政黨輪替,指日可待。所以,兩岸政策調整與否,已變得沒有那麼重要和急切。其二,國民黨打「兩岸牌」,政績沒有突顯出來,民調如此之低,讓蔡英文有一種「輕兩岸、重內政」的想法,更加不在乎兩岸政策的調整。
於是,蔡英文在對馬英九要求其說明「現狀」是什麼的質問時批評道,「馬英九每一次對外專訪都只是在講兩岸。」可見,蔡英文對兩岸問題仍胸中無墨,用轉移焦點的方式避重就輕。
據報導,臺灣陸委會5月9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民眾支持臺當局在「九二共識」下推動兩岸交流。這項名為「民眾對政府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之看法」的民調顯示,近6成民眾肯定2008年以來,臺當局大陸政策重要成果,即是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58%的民眾同意兩岸開展制度化協商,認為這有助於兩岸事務處理。
可見,臺灣大多數民眾希望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展交流互動,維持這一現狀。那麼,民進黨和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其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是什麼?當前,「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現狀的政治基礎,而民進黨和蔡英文卻不認同「九二共識」。如果2016年民進黨和蔡英文取得了勝利,兩岸失去了「九二共識」這一基礎,蔡英文又憑什麼來「維持現狀」?顯然,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是個假命題,一目了然,無需爭辯。
蔡英文現在對兩岸政策、九二共識相關的話題都採取不理會的態度。她一再強調,兩岸政策不能解決臺灣所有的問題,美國方面想聽聽民進黨對臺灣經濟停滯的現象有何對策、民進黨完全代表了臺灣的民意。這裡面蔡英文想要發展臺灣經濟,顯然缺失考慮「臺海和平」這個大前提,沒有臺灣和平,臺灣又如何發展經濟?
而蔡英文對美國很不了解,美國是很務實的國家,在臺海關係上,大陸因素是美國首要考慮的。因為中美兩個大國,戰略利益的比重太大,影響到整體世界格局的發展。臺海和平符合美國戰略布局,更有利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面對即將訪美的民進黨主席、參選人蔡英文,美國必然非常明確從蔡英文得知,如何「維持現狀」?這是美國最關心的。這不是蔡英文口頭上說了算,不是美國說了算,它需要在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兩岸才能做到當前的和平發展現狀。
美國關心的是如何保證臺海和平穩定,不要影響到美國的利益,它不關心臺灣經濟是否停滯與發展。近兩個月,多位美國前官員發聲,要求民進黨和蔡英文調整兩岸政策,對其警告氛圍濃厚。美國在臺協會前執行理事施藍旗早前表示,蔡英文目前的兩岸政策不為北京、華府和臺灣選民接受,並要求蔡英文不能閃躲「九二共識」。 白宮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近日表示,蔡英文得向臺灣民眾展示,有能力處理與大陸的關係。美國白宮國安會前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李侃如也呼籲蔡英文必須嚴肅思考「九二共識」的定義。白宮前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葛林指出,民進黨準備投入選戰時,須找到讓美國感到放心的方式。足見,美國在臺海局勢的把控上,並沒有因為蔡英文2016年勝選增大,而遷就民進黨和蔡英文,更不會放鬆臺海政策的底線和原則。
民進黨和蔡英文抱著迴避「九二共識」,打著「維持兩岸現狀」旗號,掩護「臺獨」黨綱,採取玩文字遊戲的伎倆,想以此來糊弄美國人,看來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難在美國過關,更難獲得美國的支持。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