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中國人紮根辛巴威開墾「萬畝良田」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哈拉雷11月29日電(記者許林貴 王悅)11月的辛巴威,雨季方至,正是播種時節。

  從首都哈拉雷一路向西北前行,馬路兩旁多是雜草樹叢,快到小鎮奇諾伊時,眼前豁然開朗,開闊的農田裡,中國製造的「東方紅」牌拖拉機正在犁地。

  這裡是有著550公頃耕地的溫亞尼農場。人們無法想像,幾年前,這個農場裡還到處都是雜草叢生的荒地。

  2010年底,安徽農墾集團與辛巴威政府合作成立皖津公司。公司接手農場後,這裡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溫亞尼農場場主津莫拉說:「中國人來了,他們帶來農機、種子、化肥和灌溉設備。我們才有可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農田耕作,現在不僅糧食產量提高了,農場僱的人也更多了,正式員工一個月能拿到300多美元的工資。要知道,在我們這兒,這是一份很不錯的收入。」

  如今,津莫拉的農場有正式員工有32人,農忙時還會加僱50多個臨時工。農場種植了玉米、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全部在當地銷售。

  皖津公司總經理何宏順說,目前該公司與加盟企業管理著10個像溫亞尼這樣的農場,已開墾耕土地有數千公頃,去年糧食作物收成超過1萬噸,為保障當地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辛巴威享有「非洲麵包籃子」的美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好,但農業生產方式落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和管理也十分欠缺,每逢雨水偏少,辛巴威就不得不依靠進口糧食和援助解決吃飯問題。

  於是辛巴威人想到了他們最信得過的朋友——中國人。津方邀請有實力的中國農業企業赴津開展農業合作。津方出土地,中方出資金、技術和管理,雙方的務實合作,在土地中結出果實。

  皖津公司副總經理齊廣鵬說,剛接手時,這裡根本看不出農田的跡象,放眼望去雜草叢生,野生動物出沒。中國人靠著艱苦創業、奮發圖強、開拓創新、樂於奉獻的「農墾精神」,在最短時間裡把荒地改造成良田。「5年來,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讓這些廢棄的農場再度煥發生機,」何宏順說。

  今年,南部非洲大旱造成多國供水供電短缺,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皖津公司也不例外,4000公頃農田僅三成有噴灌設施,缺電又導致噴灌機無法正常工作,影響了糧食收成。

  何宏順說,針對辛巴威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特點,皖津公司將會進一步加大對水利、灌溉等設施的投入,「農業不能再靠天吃飯,在非洲更是如此。」

  皖津公司本地高管馬桑加尼斯說,他們未來將打造全產業鏈集團,實現育種、種植、加工和銷售「一條龍」不同業態的運營,在辛巴威市場打出「皖津生產」的品牌。

  「當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安全的時候,就直不起腰杆談主權。我們一直努力做的就是一件事——幫助國家實現糧食自給,僅此而已,」馬桑加尼斯說。

相關焦點

  • 在辛巴威種地的中國人:歐裔農場主的回歸是很大壓力
    據界面新聞8月28日刊文稱,在以礦產和農業為支柱的辛巴威,有一群中國人在經營農場。 辛巴威曾是英國殖民地,獨立後為從歐裔農場主手中奪回良田便著手土地改革,穆加貝政府上臺後,改革進入快車道,但也導致大量土地荒廢、糧產暴跌。隨後,穆加貝政府便邀請中國農企前去經營。 中國人經營的農場的糧食主要賣給辛巴威國家儲備糧庫,滿足其國內需求。
  • 探秘上海農場 70年如何鹽鹼變良田
    當時的農場還是一片灘涂荒地,墾荒者們圍海造田,開墾了20萬畝土地。由於是鹽鹼地,一開始只能種植棉花,其他農作物無法生長。一年又一年,把鹽水排出去,把淨水引進來,鹽鹼地漸漸變了樣。1956年,試種水稻成功。
  • 到非洲去③|在辛巴威種地:初來乍到的中國人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坦尚尼亞、辛巴威、肯亞和衣索比亞等國,試圖發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非洲,勾勒出中國人在非洲大陸的援建生活和商業足跡。「到非洲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需要精心準備的奇幻冒險。
  •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2020-12-14 14: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州日報  事實上,這是一個佔地2.3畝的智能化魚塘養殖基地,展示著顛覆傳統漁業養殖的新模式。「在浙江大學的幫助下,今年公司水產養殖開始進入正常量產,預計全年產值1500萬元。」企業負責人李小斌告訴記者,每個魚塘都配有傳感器監測水質、控制增氧,工作人員只需點點滑鼠,就能完成魚苗投餵、水質清潔、成魚起捕等環節。
  • 金色稻田機聲隆 句容萬畝良田開啟秋收大幕
    這兩天,鎮江句容郭莊鎮萬畝良田示範基地內的7000多畝雜交水稻開機收割,拉開了句容今年的秋收大幕。當地正組織機械搶晴天、抓季節,突擊搶收已成熟的水稻,田間到處瀰漫著豐收的喜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金秋時節,在句容郭莊鎮萬畝良田示範基地內,一片片稻田隨風翻起金色的波浪。收割機穿梭在田間地頭,切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不一會,一輛小型農用車就裝滿了稻穀。
  • 傳說故事:一頭牛開墾了一座大山
    不用吃飯,就能開墾萬畝良田,每年收入大概也就十多萬塊錢呢。好景不長。當他四十歲那年得了一場病。從此就一病不起。但是,這隻牛好像有靈性一般,每天照顧他,從白天照顧到黑天,付某也覺得這是一隻神牛。過了五年之後付某病死了,這隻牛便變得憔悴不堪,每天都揮淚如土,不久之後牛的眼淚變成了一片湖泊。
  • 一個中國人眼中的辛巴威
    明信片上的辛巴威和新聞稿裡的辛巴威,常被渲染上截然不同的色彩。在多數人眼裡,這是個遙遠而神秘的非洲國度、充滿異域風情的旅遊勝地。在某些戴有色眼鏡的西方人眼裡,這又是個破敗的「麵包籃子」、典型的 「失敗國家」。中國人對辛巴威有著特殊的友好感情。津獨立當天就同中國建交,中津攜手走過了40年春華秋實。中國人看辛巴威,不免多了幾分歷史的厚度、現實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
  • 中國助力辛巴威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在野保領域,中國人沒有缺席
    中國助力辛巴威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在野保領域,中國人沒有缺席 原標題:   新華社哈拉雷12月4日電 通訊:「在野保領域,中國人沒有缺席」——中國志願者助力辛巴威野生動物保護  新華社記者 張玉亮
  • 陝西毛烏素沙漠7萬畝沙地變良田 探治沙新路
    編者按:陝西省國土系統科學開發保護利用土地資源,讓沙漠變成了良田,創造了我國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蹟,為全國沙漠改造提供了重要工程示範和種植示範,在沙漠生態治理上探出了一條新路。  地處毛烏素沙漠東南部邊緣地帶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的小紀汗鄉大紀汗村,見證了這個奇蹟。  在我國西北部,只能長草或不長生物的沙地多達幾億畝。
  • 王文、張灝筠:辛巴威,被妖魔化的國度
    一個被西方妖魔化的國度 中國人去辛巴威並不難,在杜拜或阿迪斯阿貝巴轉一機,落地交50美元即可獲入境籤證。一入關,同行者就談起西方媒體曾報導類似「兩筐辛巴威紙幣只能換一個土豆」的故事。「你們就把那當笑話聽吧。2009年,政府廢除了辛巴威元,改為流通美元、歐元等9種貨幣。100萬億面值的津幣在市場上成了紀念品,估計得賣100美元。
  • 辛巴威總統指責中國人加深國內危機
    辛巴威主流刊物《標準周刊》(The Standard)6月12日就辛巴威總統羅伯特·加布裡埃爾·穆加貝(Robert Mugabe)指責中國人一事在題為《穆加貝必需停止推諉把戲》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辛巴威總統穆加貝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和國內反對派的強烈抗議,執意「將總統進行到底」。執政多年來,從人人愛戴的「國父」到被稱作「暴君」,他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 辛巴威,一個被西方妖魔化的國度
    在所有的西方媒體中,辛巴威總是落後、貧窮與混亂的。」 辛巴威大學教授派茲塞·馬希禮解釋道。辛巴威是非洲東南部內陸國,與莫三比克、南非、波札那、尚比亞毗鄰,國土面積約39萬平方公裡,人口僅1700萬。辛巴威土地肥沃,自然資源優厚,氣候適宜,素有「非洲菜籃子」美譽。1890年,辛巴威在被探險者發現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 廣東南雄200年餘前「神仙渠」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
    中新社韶關10月26日電 題:廣東南雄200年餘前「神仙渠」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作者李凌廖春花「就算是秋季枯水期,這條水渠裡的水流依舊源源不斷
  • 擁有萬畝良田的「滇西北糧倉」-三川壩
    她的地勢呈南北走向,向西傾斜,屬金沙梯級斷陷盆地,因盟川、匯川、濟川三條河流從境內穿過而得名,她就是擁有萬畝良田的滇西北糧倉:三川壩!地勢圖整個三川壩有140多平方公裡,壩內有5萬多畝良田,在平壩的心腹之地,有個鎮,叫三川鎮,三川鎮由之前的金官鎮和梁官鎮合併而來,這裡是明洪武二十九年實施「寓兵於農,屯民實邊」的主要屯居地。
  • 7名中國人因在辛巴威私藏犀牛角被捕,價值近百萬美元
    據24小時新聞1月4日報導,在辛巴威,7名中國人因私藏犀牛角而被告上法庭。上個月,7名中國人因私藏犀牛角被逮捕,他們所藏的犀牛角的總價值接近100萬美元。周四他們在辛巴威法庭出庭。目前他們面臨違反國家野生動物法的指控。
  • 住城鎮社區,耕萬畝良田,上海松江小崑山鎮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區
    4月9日,拖拉機在松江區小崑山鎮萬畝糧田現代農業示範區裡春耕。 這片萬畝糧田原來是小崑山農村舊址,在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中,松江區小崑山鎮被列為全國第二批、全市第一批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該鎮第一時間全面啟動試點工作,在其中一項涉及3000戶、10000多名農民的搬遷計劃。
  • 萬畝沙漠變良田!點沙成土,衛星照片曝光北方某地一連串麥田怪圈
    都說中國人走到哪裡種地大業就要發展到哪裡!比如南方丘陵水土易流失無法種植水稻怎麼辦?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創造了梯田這種改造自然的偉大工程;近海灘涂由於鹽鹼比例失調更是典型的荒地,咱們又發明了海水稻種植技術;都說非洲土地貧瘠乾旱根本不適合農業發展?
  • 海南周刊 | 海南引進耐鹽植物 萬畝鹽鹼荒地變身良田
    海南引進耐鹽植物,多管齊下改良海水倒灌地  萬畝鹽鹼荒地變身良田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在文昌市鋪前鎮潭欖村,一片距離海邊僅40米的農田,因海水倒灌,表層鹽分達到2.8%,種不了農作物而撂荒。
  • 【航拍秋收】江蘇句容:「萬畝良田」 開鐮收割 金色稻田奏響「豐收...
    這兩天,在位於句容南部赤山湖圩區的「萬畝良田」項目裡,沉甸甸的稻穗在太陽的照射下黃得發亮,一片片稻田隨風翻起金色的波浪。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塊塊稻田就收割完成了。據水稻種植大戶謝紀兵介紹,今年他共種植了12000多畝水稻,包括5000畝的雜交水稻和7000畝的粳稻,現在雜交水稻已經完全成熟,趁著這幾天天氣好,要搶在月底前把5000畝的雜交水稻全部收割完成。「現每天大概收到300畝,趁著這個天好的話,明天還要加收割機,基本上7臺收割機。」農戶們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但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良田被侵佔,他還被踢出宗族,這是怎麼了?
    然而,祠堂建成後,門前只有一條路,沒有場地停車、擺酒席,夏氏理事會在未經協商的情況下,直接將祠堂門前夏述煥的0.45畝良田變成了水泥混凝土場地。▲良田被侵佔▲良田變成水泥地夏述煥結婚後成為鄰村的上門女婿,周源村的田地基本由哥哥打理。擴大祠堂門口的空地損毀夏述煥的良田後,夏述煥就向多個部門反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