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物理學之維度空間原創首發,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創作不易,麻煩點擊右上角關注,十分感謝!
本文以兩個三維空間為探索的對象。空間之間的通道指的是一個空間的物體通往另一個空間的道路。這條道路之前就有人提出「蟲洞」的概念,來代指這條道路。書籍上讀者可以通過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來了解蟲洞,也可以通過百度百科搜索關鍵詞「蟲洞」。
至今尚未發現第二個空間的存在,即宇宙之外的宇宙蹤跡。因此,直接介紹這條道路顯然不夠實際。我們將藉助數學幾何的知識來推演出這條道路的模樣。對,就是這個「模樣」,在《時間簡史》上講得有些模糊,實在無法聯想出蟲洞長什麼樣,到現在才發現一絲問題。
數學幾何的兩個立方體。一個處於立方體內部的物體,想要進入另一個立方體內部,應該如何做?有兩種方式,尋找一種外界力量來幫助立方體之間建立通道,若是宇宙進入另一個宇宙的視角來看,顯然這是上帝之手能夠做的事情,所以這種方式不在我們考慮範疇。
第二種方式就是理解立方體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繫,藉助它來尋找通道。數學幾何中的點、線、面、立體之間存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例如長與寬組成一個面,而長或寬皆是線。立體的最外部是面,俗稱「表面」。
兩個立方體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互不接觸,另一種是接觸在一起。一個立體有面、線、點,任意一個圖形都離不開點的存在。對於第一種情況而言,只要尋找立方體之間共同的點,是建立道路的基礎所在。互不接觸意味著存在至少有一個其它立體存在(原因參考數學幾何與物體的邊界屬性)。
如圖所示:
這種情況在兩個立方體沒有建立通道前,就有先處理一個現有立方體與其它立方體的道路,再用其它立方體與另一個立方體建立起道路,再加上不確定兩個立方體之間存在多少其它立方體,因此,是不合適的情況選擇。
當兩個立方體是處於接觸的情況,來討論它們之間的道路。顯然道路的討論就轉移到接觸位置上。如圖所示:
兩個立方體之間的接觸位置是如圖的粉紅色牆,左邊紫色人想要進入另一個立方體需要經過粉紅色面,才能成為一個藍色人。紫色人作為一個立體圖形、三維的,粉紅色牆是一個面狀、二維。紫色人要麼轉化成二維的、粉紅色牆要麼轉化成三維的,才能進行穿越。
先將兩個立方體用粉紅色牆的相關形式進行拆分,左邊立方體轉化成粉紅色牆與左長邊、右邊立方體轉化成粉紅色牆與右長邊,粉紅色牆充當寬與高的組合。立方體的三個參數進行方向、長度大小的組合,就可以構建立方體內的任意一個小立體。
粉紅色牆以二維的形態,紫色人進入粉紅色牆需要將左長邊進行劃分單位大小,從而形成一個個面。待解決的是「單位大小如何衡量,這個後續討論,如果讀者知道請評論」。
立方體內不存在獨立存在的面,因此,紫色人一旦出現部分轉化成面的部分,這部分面會立刻消失立方體中,進入粉紅色牆。當要離開粉紅色牆進入另一個立方體。需要藉助另一個立方體的右長邊的組成形式,包含方向與長度限制。一個個面右長邊的方向進行排序並合併,長度限制在於面的最大容納不能夠超過另一個立方體的大小。
數學幾何的兩個立方體,從圖形上進行模仿出兩個空間的通行過程是什麼樣、道路至少是長什麼樣的。
我們所處的空間與另一個空間。根據維度化的概念,空間以不同維度進行劃分,例如三維空間、二維空間、一維空間。某一維度的空間只能存在對應相同維度的物體,這個觀點自洽地解釋了我們所處的空間為什麼周邊物體總是以立體形式存在。
想要保證穿越後的形態相同,只能選擇相同維度的空間來穿越。而對不同維度的空間充當通道的作用。我們所處的空間被視為一個三維空間(對於宇宙存在多維空間描述之類,不再本文討論範疇),穿越到另一個空間,優先選擇最近的一個三維空間。
最近是有多近呢!從宇宙來看,宇宙邊界外就存在三維空間。宇宙內的人們或者其它物體想要進入宇宙外的三維空間,需要面臨若干個問題:三(二)維物體藉助什麼樣的東西能夠轉化成二(三)維物體、宇宙的邊界如何才能尋找到、如何保證轉化前後的物體能夠保持一致。其次,擴展的問題有:能夠解決這類問題的科學家在哪、不同維度的物體轉化工具如何研發設計。
總結。本文的主題是講述空間之間的通道,著重於通道的模樣。若能理解本文的內容,大概能明白通道模樣吧!一個空間想要進入另一個空間,需要穿越空間本身的邊界。因此,空間邊界即是進入另一個空間的通道的第一關,也是組成通道的第一個模樣。對於最接近的同一維度空間而言,也是最後一關。
從維度化概念視角來描述兩個n維空間的通道,通道=至少(n-1)維空間+(可以為零個)n維空間。
擴展內容。一個氣泡的穿透,用手指伸入氣泡膜,氣泡居然沒有被破壞。手指也進入到氣泡內,同時,手指部分還在氣泡外部。這個算不算穿越呢!與本文區別的是,氣泡與手指皆在一個空間內。而本文是兩個空間之間的穿越。
其次,本文挽留空間之間穿越藉助「數學幾何」,沒有數學幾何知識的運用,就不會產生本文的火花。但是其它的知識會不會產生新理解呢!至少我們尚未發現,若是讀者知道,歡迎通過「物理學之維度空間」文章下的評論區,發送你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