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邵明亮
「水質好不好,不能光靠肉眼看。對不對?」 11月16日,看到資陽樂至縣小陽化河沿線幾位村級河長不服氣的表情,黃偉掏出了水質檢測單——總磷偏高。
從年初開始,這樣的對話場景黃偉每周都會遇到。原因是,今年初,作為四川超途環保服務有限公司的技術員,黃偉正式履新小陽化河技術河長。
樂至在全省首創的技術河長,對於江河保護治理,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新角色帶來新挑戰:
理念與不少河長衝突,「技術河長」如何不能只「有名」 ?
「我們地處沱江涪江分水嶺,是老旱區,天然水源和外來水源補給少。河長要從『有名』到『有為』,必須得要研判更科學、施策更精準。」樂至縣委副書記李文波介紹,設置技術河長的崗位,真正的用意是,更加精準的掌握如何汙染物構成、區域,以便治河之策更加精細化。
不過履職到崗後,黃偉第一件事不是研究怎麼治河。而是想辦法讓大夥「看得見、聽得到」自己。
「剛來前幾個月,各級河長開會,我的角色都很邊緣。」黃偉說,擔任技術河長後,他每半個月對小陽化河各河段水質進行取樣抽檢。這些基礎材料距離轉化成治河的決策,並不容易——有一次,他熬夜做了發言所用的PPT,內容包含沿線水質變化曲線圖、各時段汙染物構成等一手資料。但是,河長碰頭會上,大夥更多討論的是治汙工程上馬等事宜。
但這並非樂至治河,特別是治理小陽化河最好的方法。樂至縣水務局總工程師陳立平介紹,樂至縣境內小陽化河長40餘公裡、年徑流量數千萬立方米,是當地境內較大的河流之一。由於沿線地形相對平坦,兩岸遍布農田河村莊。因此,河流的主要汙染源也來自於沿線的農業面源汙染和生活汙水排放。如果只強調工程措施治理已經被汙染的河水,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在黃偉看來,想要守護小陽化河一河清水,辦法只有一個——減排。而且,只能是包括他這位技術河長在內的業務主管部門、科研單位拿出方案,明確「減什麼、誰來減、怎麼減」。
新制度迎來新變化
明確權限、責任,最終實現「有實」更「有為」
技術河長如何從「有名」到「有實」、「有為」?
樂至縣注意到了相關問題。在技術河長們履職後,專門出臺規定,明確技術河長的職責和權限——負責河湖水質變化監測、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在汙染物減排方面,擁有參與最終決策等權力。
拿到了「尚方寶劍」的黃偉,明顯感覺自己的角色開始「變化」——基層河長前來反映問題的次數不斷增加、各級河長會上,他的發言排序更加靠前且時間寬裕。而他每半個月上交一次的河流水質監測報告,基本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部門的意見反饋。
更為重要的是,黃偉開始自己的思路大展拳腳:參照河流汙染物為總磷等現實,建議並參與了優先在小陽化河沿線啟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儘量避免生活汙水、人蓄糞汙直排入河。同時,建議岸線保護範圍劃定後,區域內的農田生產時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或推廣其他綠色生產方式……
一套針對汙染物減排的「組合拳」打出後,小陽化河的水質明顯改善。11月16日,記者在小陽化河萬安橋水文監測站附近注意到,即便在眼下的枯水期,監測站內的各項水質數據仍然保持在二類水質。
黃偉說,成果應該歸功於所有參與人員。但他自己,則當仁不讓在技術、思路和理念方面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技術河長等各類河長參與治河的模式,讓河長制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效果更加明顯。」樂至縣委相關負責人說,河長制下,讓河長「有實」「有為」,其實就是要讓河長們「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而下一步,樂至將會依據既有的治河成果,創建河湖保護及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