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煦,清波蕩漾,鋪青疊翠……走進素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莆田涵江,一條條生態、流動的河道構成一張美麗的水網,如畫卷般映入眼帘。這是朱建華最熟悉的風景,而這風景背後,是他和涵江區、鎮、村三級河長們盡心履職的付出。
「河長,這是一個身份,更是一種責任。」作為區級副河長、副區長朱建華是涵江版「河長制」的積極推動者。在他看來,把河管好治好,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避重就輕、做做樣子就能矇混過關的。
「我這個人比較笨,但我知道當河長管河護河,最需要的是真抓實幹,措施管用,能解決問題,笨人也要有笨辦法。」
朱建華就是這樣的人,他始終奮戰在一線,以身作則履行河長職責,用實際行動換回水鄉涵江的岸歡水笑。
肯下「笨」功夫——治水不惜力
涵江水系密布,工業發達,全區的水汙染整治長期以來都是一塊「硬骨頭」,責任大,任務重,工作難,多數人選擇避之不及。作為區級副河長,同時分管轄區木蘭溪涵江段、延壽溪(企溪)兩個流域的河長,朱建華別無選擇。他迎難而上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撒開雙腿,用腳步丈量河情,以一股子「傻勁兒」,帶領鎮村幹部走遍涵江的山山水水,把全區河流摸了個透。
「涵江區境內的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幹流總長達65.8公裡,其中木蘭溪和萩蘆溪還有13條支流,長達142.79公裡,所有河道的流域面積是551.12平方公裡,佔到全區陸域面積的70%以上。全區14個鎮182個行政村都有河流經過……」一提起涵江境內的流域情況,朱建華就如數家珍、瞭然於胸。
「9月12日,塘頭河整體水流清澈,但沿岸河道內有少許漂浮物,已經通知打撈……」每天,朱建華都在巡河日記上記下當天的巡河情況。細看朱建華的巡河日記,時間、地點、問題、措施、回訪……密密麻麻的文字凝聚著他為巡河付出的心血。
「實行河長制,就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如何建立一套與「河長制」相配套的長效機制,朱建華一直在思考。於是,《涵江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涵江區河長制三年工作任務清單》《關於河道管理督查考評工作方案》等一整套相關文件相繼出臺。
為了深化細化河長制工作,使之真正落地生效,朱建華創新建立了「一隊、兩會、三查」的長效機制——
成立專業治河突擊隊,從平原地區的每個鄉鎮各抽調10名黨員組成,在全區範圍內機動使用,哪個鄉鎮需要力量增援,就派到哪個鄉鎮。
每天上午7:30-8:30召開日早調度協調會,對當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進行安排;下午5:30-6:30召開進度匯總和現場辦公會,對一天工作進行總結,並在現場解決實際問題。
由各鄉鎮開展日巡查和周巡查;由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督查組對「兩會」任務進行督查和點評;由河長朱建華親自牽頭,定時開展抽查。
「這一機制剛提出來上區委常委會研究時,常委們還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主要是擔心『兩會』的到會率會比較低,基層幹部的工作量會太大了。」朱建華說,「最終,會議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先試行兩個月,由我來主持。」
結果出人意料,「一隊、兩會、三查」機制在治河過程中超級好用。「一隊」可以解決鄉鎮力量不足的問題;「兩會」每天協調解決的問題多達20-30個,上午一提出,下午就能現場協調解決,在區直各部門間和部門與鄉鎮間搭建起了一個有效溝通協調機制,受到河長們的歡迎:「各鄉鎮從最先只派分管領導參加,到最後鄉鎮主官主動要求參加,從原來被動要求報問題,到後來部門、鄉鎮主動要求解決問題,各類問題在會上得到迅速『會診』解決。」而「三查」也讓責任部門通過巡查督查點評,發現問題,克服短板,牢記職責,認真履職。
通過「一隊、兩會、三查」的機制創新,朱建華進一步推動涵江區建立起「一河一檔一策」「一口(排汙口)一檔一策」制度,倒排時間節點,狠抓河道整治,不但讓幹部動了起來,讓問題得到高效解決,還使治河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直面問題,不遮不掩,自加壓力,敢於擔當。」這是莆田市領導去年在涵江區召開黑臭水體整治現場會時對朱建華的評價,由他牽頭負責的九裡洋垃圾河整治工程打響了莆田市全域整治黑臭水體的第一槍。
「治河,絕不能搞花架子走過場。但這項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也沒有更聰明的辦法,只有老老實實用我的笨功夫,實實在在地堅持做下去。」朱建華對河流治理的艱巨性有清醒認識,但話語中透出堅定。
善用「笨」辦法——從「根」上治河
宮口河黑臭水體治理是中央環保督查的項目,之前無論是通過吸淤車吸、抽水機抽,還是通過機械挖,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黑臭水體問題。由於長期得不到治理,河四周汙水橫流、臭氣衝天,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朱建華接手之後,吸取以往治理的教訓,不怕費勁,採取上下遊圍堰、把河水排乾、徹底清理淤泥、查找排汙口等「最笨最土」的辦法,將水面、水下甚至隱藏在三層淤泥中的43個排汙口全部扒出來進行治理,精準做好汙水截汙、納管和收集工作,同時清除了3處歷史遺留的河道施工圍堰,清理了近70年以來的淤積河泥。宮口河道寬了,河水淨了,河岸美了,老百姓滿意了,中央環境督查回頭看滿意率測評,民眾滿意率達100%。
如今談起這件事,朱建華仍然感慨萬千,他坦言「當時壓力很大」。
原來,宮口河黑臭水體治理進行到一半之時,正逢中央環保督查組過來督查,是暫停治理開堰進水,迎接督查組檢查,還是繼續施工,從根本上治理河流?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大多數人主張開堰進水,畢竟這次檢查不但關係到涵江區,還關係到莆田市的聲譽。
「我當時也猶豫。有一天晚上我去查看工程現場時,無意中聽到周邊老百姓議論,都在誇政府的治河行為,就怕工程停下來,這堅定了我的治河信心和決心。我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
朱建華堅決主張不因檢查而影響宮口河項目進度,繼續推進河道治理工程。「我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朱建華覺得很幸運。
朱建華的這一堅持,不但沒有讓涵江區成為反面典型,反而換來了中央環保督查組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老百姓的稱讚和支持,在河道治理期間,沒有出現過一例群眾出來阻攔工程施工的事。
朱建華還在涵江流域沿線各村、社區都設立了村級河長,實行分段負責,並且建立例會制度,開展定期交流。全區14個鄉鎮、街道、管委會已全部制定河長制工作方案,區、鎮河長制辦公室全部成立,形成「7名區級河長統籌管理、116名鎮級河長牽頭治理、182名村級專管員包幹落實」的三級河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實現河長制的全覆蓋、常運轉。
「治水是項持久戰,各責任主體必須擔起各自責任,全區大小河流才能管得好。」為此,朱建華要求各級河長嚴格實行河道「日巡查、周匯總、月考評」,還加大區一級河道日巡查監管和處理力度,各級河長登記好每次巡查記錄,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
而朱建華自己,則不管是烈日暴曬還是颳風下雨,都堅持每周沿著內河流域巡查,看看沿岸以及河道的環境衛生,發現問題河段馬上用手機拍照取證,通過「河長工作群」及時傳給相關負責人要求立即開展整改,並根據對方發的整改視頻和照片實時督查跟進。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涵江治水隊伍鍛造成一支能打硬仗、敢於啃「硬骨頭」的鐵軍團隊。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得益於河長制的推進,涵江境內流域得到全方位整治,河水「顏值」已然升級,贏得群眾的叫好聲。
如今,漫步在涵江人民公園濱河二期慢道景觀帶上,隨處可見水面波光粼粼、水綠相融,岸上草色青青、白鷺紛飛。
居民遊立華深有感觸地說,這條河未整治前,很少有人願意來河邊,周圍堆滿生活垃圾,味道難聞、環境髒亂。「有了河長巡河,這裡生活環境日新月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了。」
敢用「笨」招數——聘用「民間河長」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治水光靠河長還不夠,還要提高全民治水熱情,營造人人治水的好氛圍。」在一遍遍的河道巡查中,朱建華也在思索。在他看來,治水,單靠政府不行,一定要發動社會力量。
朱建華的第一招就是推動設立了「民間河長」,從地方鄉賢、宮廟董事會、企業家、華僑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中聘任民間河長82位。「這些『民間河長』都是生活在當地且充滿社會責任感的熱心人士,他們熟悉當地情況,更容易發現問題,能有效協助我們推進河長制各項工作,是河長制工作的有益補充。」朱建華說。
讓朱建華意想不到的是,通過發揮民間河長作用,涵江區單單一個江口鎮,就募集到民間河長基金5500多萬元,形成了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全域治水的良好局面,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監督治水工作,勇於勸阻、制止或舉報破壞水生態環境的行為,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通過發揮民間河長的作用,朱建華對農村三格化糞池建設實行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設計、統一測定標高、統一排汙管道走向、統一尾水收集、統一氧化塘建設,有效解決了農村汙水直接河道造成了汙染問題,把省裡要求2020年完成的建設任務全部提前到2018年完成。
「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也是要用好群眾那一雙雙雪亮的眼睛。」為此,朱建華與各級河長一起從技術、機制等層面,積極探索創新,推動建立了群眾參與河道巡汙舉報制度,藉助「網際網路+」助力立體治水,推進水環境質量提升。
作為河道專管員,每天巡河護水更是雷打不動。他們行走溪流沿線,對河道的岸邊汙水、垃圾漂浮物、入河排汙口情況進行全面巡查,一旦發現問題,就通過手機APP,及時上報給街道河長辦。
民間力量的加入,廣大群眾的參與,河流管護變「被動」為「主動」,共建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生態家園,這已成為涵江河長制的一道亮麗風景。
朱建華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人人都是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