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
盧溝橋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
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釐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
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釐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
讓我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盧溝橋上的時刻獅子了,每一隻獅子的姿態各異,古代匠人技藝了得。
盧溝橋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2個。
盧溝橋上的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
大小石獅子有些已經被風蝕的很嚴重,有些相貌已經不太清晰了。
這裡的石獅子到底有多少只,不妨前來數一數,據說現在的502隻也不是蓋棺定論。
有些石獅子已經開裂,不知道再過多少年,就看不到這些石獅子了。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釐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
除了漢白玉欄杆上的石獅子,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杆的石獅,左右各1隻。
漢白玉橋身上的祥雲花飾,至今看起來依舊很精緻。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裡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圖為宛平城甕城,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前來看一看千姿百態的石獅子和這段難以忘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