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12月18日在華東某機場發布消息說,中國空軍於18日出動轟炸機、殲擊機、偵察機等多型多架戰機,成體系飛越對馬海峽赴日本海國際空域訓練,檢驗遠洋實戰能力。 他表示,「這是中國空軍年度訓練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地區和目標。」
眾所周知,日本海是國際公海,而對馬海峽位於釜山南部與日本九州島、本州島西部之間的海峽,這裡同樣屬於國際公海,中國空軍的編隊飛行合理合法,根據隨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報導,我們得知這次大編隊飛行,由兩架蘇-30MKK戰機,兩架轟-6K和一架圖-154戰略偵察機組成,編隊在由對馬海峽西南進入,向北飛入日本海約200千米後折返,折返海域距離日本中國地區東北部的鳥取縣近100多千米,距離更北部的石川縣金澤市也不到180千米,而從這裡開車到東京市區只需要2個半小時。其軍事意義大小,普通人輕易就能明白。有意思的是,這是中國空軍軍機近年來最接近日本本州島北部的一次行動,因此日本航空自衛隊如臨大敵一般。
「抗議對方千次萬次,還不如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的機翼扇動一次」。戰略轟炸機遠程巡航是大國展示力量,震懾戰略對手和潛在威脅的手段,因此戰略轟炸機帶單巡航甚至被美國稱為「轟炸機外交」,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但美轟炸機部隊仍然定期執行遠程「全球力量」任務。作為遠徵部隊輪換計劃的一部分,美空軍以每120 天一個周期從本土的巴克斯代爾、邁諾特或懷特曼空軍基地派出B-2或B-52轟炸機中隊,飛越茫茫太平洋前往關島輪換部署,目的是展示美空軍具備在太平洋任意地區執行作戰及其他任務的全面到達能力。
其中,比較著名的軍事行動例如2014年5月,為回應俄軍模擬攻擊美國和北約的大規模核戰演習,美戰略司令部幾天後派出10架B-52H戰略轟炸機和6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組織了「全球閃電-14」大規模轟炸機演習,展示戰略轟炸機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又例如2015年至2017年,東亞局勢讓美軍三天兩頭派B-1B戰略轟炸機在本地區飛來飛去。即便是經濟實力遠遠不如中國的俄羅斯,在本世紀初仍然堅持恢復蘇聯解體後停止的「遠程航空兵戰鬥飛行」,俄羅斯轟炸機圖-95MS、圖-22M、圖-160轟炸機、圖-142偵察機等一系列飛機,一會兒從波羅的海和北冰洋進入英國和挪威等國附近空域,一會兒又從俄遠東地區機場起飛,給日本來個繞島飛行,給夏威夷和關島的美軍基地來個「從天而降」的驚喜,俄羅斯空軍往往靠一架軍機就拉動飛近國家幾架甚至十幾架飛機起飛應對,為什麼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堅持要搞轟炸機遠海巡航訓練呢?
答案其實就是轟炸機的遠程打擊能力,特別是現代戰略遠程轟炸機,在攜帶遠程巡航飛彈之後的強大殺傷力和震懾能力,我們知道,遠程空射巡航飛彈既可以通過載機的航程增加遠程打擊的射程,又可以通過遠距離發射迴避敵方的防空攔截,提高載機安全性。此外,由於載機和巡航飛彈本身的航跡多變,其也是應對飛彈防禦和地面防空系統的較佳選擇。正因如此,當前軍事強國都在積極發展空射巡航飛彈,美國的B-2和B-1B戰略轟炸機與「戰斧」式巡航飛彈的組合,還有與JASSM-ER、LRASM飛彈的組合;俄羅斯圖-95和圖-160戰略轟炸機與X-101、X-555巡航飛彈的組合;中國空軍轟-6K與長劍-20巡航飛彈,以及某型隱身遠程巡航飛彈的組合,就是現代戰略遠程轟炸機與巡航飛彈作戰組合的經典體現,目前,也只有這三個國家具備這樣的能力。
2015年3月,中國空軍轟-6K編隊首次飛越宮古海峽抵達西太平洋空域,進行跨地區軍演。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此前曾推斷,中國軍工在保證轟-6K於氣動外形方面沒有大幅度改變的條件下,通過深度發掘發動機潛力,使得轟-6K戰略轟炸機的最大載油量有可能從34360千克提升到接近40000千克,這使得轟-6K飛機擁有了約8500至9000千米以上的航程,作戰半徑達到約3500公裡。 而正在研製的轟-6N飛機通過兩次空中加油,其航程可達到11000千米,同時,轟6K的最大載彈量從原來的9噸提高到12噸。它還採用了最新電子設備和「玻璃化」座艙,採用了電傳操縱和隱身塗料。 在攜帶6枚長劍-20巡航飛彈的情況下,一個由16架轟-6K飛機可像低目標發射96枚巡航飛彈,以這次中國空軍軍機進入日本海時的折返點計算,這裡可覆蓋包括第二島鏈小笠原群島在內的日本所有島嶼,其威懾意義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