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交往路線(一):中國文明向日本的傳播—「日本海環流路」

2020-12-14 百家號

在很久以前,中國與日本曾是友好往來的國家,那麼他們最初交往的路線是哪一條呢?

朝鮮半島在亞洲大陸東緣,北接中國吉林、遼寧二省,西傍黃海,東濱日本海,南臨朝鮮海峽。朝鮮海峽東北通日本海,西南連東海,南抵九州島和本州島西南端北岸,寬180公裡。而狹義的朝鮮海峽(朝鮮半島南岸和日本對馬島之間的海峽)則寬僅50公裡,其南的對馬海峽(對馬島和壹岐島之間的海峽)亦寬僅46公裡。這就是說,朝鮮海峽本不甚寬,而其間又有對馬、查岐諸島可以停歇,乘船橫渡是不困難的。

但是,在造船航海技術十分原始的先民的心目中,朝鮮海峽不啻汪洋大海;而且在對馬海峽中又橫貫著一股平均流速每晝夜達24裡的對馬海流,小小的獨木舟是更難航進的。因此,中日之間最初的往來,不會是通過朝鮮海峽這條捷徑,而是利用了日本海流這一自然航路。

遠古人類很早就會利用海流渡海,而日本列島與大陸之間恰巧有可以利用的較強海流。從西南方菲律賓近海北上的黑潮,是一股既寬且厚的強大暖流,經臺灣東方到衝繩西方的東海大陸架邊緣附近:右偏至奄美大島西北方時分出一支對馬海流,向北流往日本海。源自韃靼海峽(間宮海峽)南下的裡曼海流,是一股寒流,在衝擊蘇聯濱海地區之後即沿朝鮮半島東岸南進,在朝鮮海峽北緣與北上的對馬海流相撞,一部分便轉向東流(大部分則形成潛流南進至濟州島後再度上浮),緊靠對馬海流北側與之一起沿著本州西北海岸向東北方流動,到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拉彼魯茲海峽)後分成小股支流而漸弱,最後至庫頁島西岸消失。這樣,日本海上便出現了大體上沿著周圍陸地向左旋的環。利用這條左旋環流,古人就能夠乘著獨木舟比較容易地從朝鮮東南部的古辰韓地區抵達日本的山陰、北陸地區。

據學者研究,日本創造銅鐸開始於二千數百年前的彌生文化初、中期,而製造銅鐸的技術則是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首先興起於古時的辰韓(公元前5世紀左右朝鮮巳進入青銅時代),然後東傳入日本,其東傳路線便是上述的「日本海環流路「。本州山陰、北陸和幾內地區出土的銅鐸,多數樣式較古,型小體厚,飾有流水紋。而樣式較新、型大體薄、飾有袈裟袖帶紋的銅鐸,則多分布於幾內以至東海、南海(本州東南部和四國島)之間的地區,它們可能是古式銅鐸自西北方向的山陰、北陸地區逐漸深入傳播到內地後的發展變異形式。而朝鮮方面銅鐸的分布又是沿日本海地區多於沿朝鮮海峽地區。相反,銅劍、銅侔、銅鏡(多為漢代銅鏡)則比較集中地分布在北九州和近幾一帶,這些青銅器有從大陸輸入的,也有仿照大陸式樣的模製品(劍侔的大部分都是仿製品),時間一般要晚於山陰、北陸地區的古式銅鐸,可能是從朝鮮半島橫渡朝鮮海峽直抵九州這條新航線開闢之後才出現的。

上述情況說明中日之間最初的往來路線是經由朝鮮半島東南部利用日本海左旋迴流渡達本州西北岸這條「日本海環流路「。但是,要從日本逆著左旋環流渡抵朝鮮和中國那就太困難,太危險了。所以,日本海環流路基本上是有去無回、半漂流性的單程航路,是一條最原始的自然航路.

其後因造船和航海技術日益進步而被開闢出來的新航路,可能是從日本九州西北部筑前的胸形(宗像),經中瀛(大島)、遠瀛(衝之島)和對馬島,北抵朝鮮半島南部古牟韓、辰韓地區。《日本書紀》神代卷中稱為『海北道中」的航路大概就是這條航路。《日本書紀》中有關於天照大神之弟素戈鳴尊去新羅 (在朝鮮半島東南部)的傳說,《日本書紀》、《古事記》和《播磨風土記》中關於新羅王子天日矛渡入日本的傳說,等等,也透露了這條航路存在的消息。朝鮮在日本九州、四國和本州西南部之北,故日本人很早就稱朝鮮為海北,所謂『海北道中「就是通往海北(朝鮮)的航路。《日本書紀》等書又記有關於海神、海神國的神話故事,據考證海神國曾佔有處於海北道中要衝的博多灣沿海地方(九州西北部);彥火火出見尊(即「神武天皇「)曾到海神國獲得寶器,並納海神豐玉彥之女豐玉姬為妃,這類神話說明那個稱為「海神國」的地方海外交通亦即與朝鮮 (海北)的交通很發達。

精彩未完,下期繼續!

相關焦點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同理,這也解釋了法國的「民族前線」的出現,英國脫歐,加泰隆尼亞要求獨立,美國對全球化的模稜兩可,中國的崛起等等。民族主義的傳播從民族主義的傳播看,它涵蓋了文明內傳播和跨文明傳播。自在16世紀的英國誕生後,民族主義首先在「一神論」文明內傳播。
  • 哥倫布發現美洲丨新航線的開闢為何讓人類文明進入全球性的交往?
    一、西歐國家與基督教會強烈的東方探索思想促使哥倫布順利實行西航開闢新航線,發現美洲大陸成為歐美交往第一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主要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希望開拓東方市場。西方商品經濟發展,傳統商路受到阻礙以及歐洲基督教勢力向東擴張,推動了西歐人向東方開拓的強烈願望。
  • 東北是靠近日本海最近的城市,為什麼沒有日本海的港口呢?
    在談到海港時,我必須知道東北地區一直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距離東部三省最近的海洋是日本海。即便如此,中國東北部在日本海也沒有海港。這是為什麼呢?最初,日本海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鯨海。自唐代以來,一直由特殊的人管理。有兩個司法管轄區,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後來,日本海也是遼。金、元、明代接任。充分證明,日本海屬於中國的管轄範圍。
  • 古代中國與波斯的文明交往
    無論是陸上的,還是海上的,藉由絲綢之路這一重要通道,東西方的物產、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得以傳播、擴散,為人類文明交流史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關於絲綢之路的研究,一直吸引著中外學人的目光,內容涉及考古、歷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藝術等多學科領域。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探索研究多為西方話語所控制。
  • 亞洲文明對話:日本太鼓韓國亂打秀中國醒獅在一起是怎樣的體驗?
    日本太鼓韓國亂打秀中國醒獅合演為響應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鑑」號召,7月15日,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正佳集團承辦的「初心 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在廣州舉行。包括日本傳統太鼓樂團、韓國亂打秀團隊和廣州歌舞劇院舞劇《醒·獅》藝術家在內的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各界嘉賓,共同用親身經歷,講述在藝術創作、文化交流道路上「初心 匠心」的故事,展示中日韓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推動三國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中日韓民間友好交流交往。
  • 印度官方地圖省去「日本海」英文稱謂引日本抗議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日韓之間有關「日本海」和「東海」這場領海命名之戰近日又爆火花。據《印度快報》10月29日報導,日本政府近日向印度提出抗議,指責印度在其官方地圖中未體現「日本海」這一名稱。據報導,印度官方地圖繪製機構「印度調查局」在其繪製的英文版地圖中省去了「日本海」這一說法,上面標註的是印地語對這一海域的稱謂。日本方面上月發現這一問題後,便向印度外交部提出抗議,他們未來還計劃向「印度調查局」的主管部門表達不滿。據報導,日本已經向印度外交部提供了一些資料,稱聯合國早在2004年3月就已經承認「日本海」是該海域的「標準地理名稱」。
  • 【解局】今天,一群中國轟炸機去了日本海
    這也是繼2016年8月以來,中國海軍航空兵飛機第二次進入日本海空域。一口氣六架轟-6,也難怪日本緊張。面對這一龐大編隊,日本自衛隊從全國各個基地緊急起飛戰鬥機,前往伴飛「歡迎」,也搞成了今天日本網際網路上的大新聞。
  • 半月談|環日本海的「水上合作」之旅
    最初的北前船由近江商人主導,所以不單是運送物資,而具有近江商人一路採購、異地販賣、通過買賣來提高收益的商業特點。再後來,北前船的船主漸成貿易的主體。北前船早期航路是從日本東北地區日本海沿岸的港口出發,經由本州最西端的下關,轉向東行,經瀨戶內海前往大阪。這條航線叫上行線,又稱西回航路。西回航路後來延長到了北海道函館、小樽等港,太平洋一側的航路也延長到了江戶港。
  • 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不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辛欣、羅沙)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是否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大氣環流的運動,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響,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不斷擴散、沉降和衰變,到達我國時濃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當地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造成危害。
  • 良渚文化的傳播路線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影響
    該書除緒論、結語和大量附圖外,共分四章,即「良渚文化概述」「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華夏文明中的良渚文化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融入華夏文明的途徑探討」,22萬餘字,對許多問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論證。該書有三個突出優點:一是卓有成效的類型學方法的運用。類型學乃考古學的兩大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良渚》便嫻熟自如地運用了這一方法。
  • 半月談|環日本海的「水上合作」之旅
    弓濱半島狀如弓,東向日本海美保灣,西對中海湖,北面隔著海峽狀的「境水道」與島根縣松江市島根半島相接,南鄰鳥取縣米子市。「鯨海波推千萬裡,夕陽霞帔數帆來。」登上境港「夢港塔」展望臺,俯瞰日本海,腦海裡不禁浮現如此意境。島根半島橫亙在境港北面,如同一道綠色的天然防波堤。境港因「北前船」而興。
  • 交流視域下亞洲文明的發展
    當然,在帝國雄風消退後,這條通道也給日後俄羅斯的東向擴張,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亞洲東部,這一習慣上被稱作「東亞世界」的地方,也有著像「西方」一樣難究終始的時間和空間。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人們一直認為上古時代中國人來航日本,不過是美麗的幻想。
  • 中國轟炸機昨日進日本海 日自衛隊"人盯人"式攔截
    這也是繼2016年8月以來,中國海軍航空兵飛機第二次進入日本海空域。一口氣六架轟-6,也難怪日本緊張。面對這一龐大編隊,日本自衛隊從全國各個基地緊急起飛戰鬥機,前往伴飛「歡迎」,也搞成了今天日本網際網路上的大新聞。
  • 古代中國與波斯的文明交往-光明日報-光明網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國與古代波斯已有間接交往。中國的絲綢通過北方草原或經由印度傳入波斯。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與中國的交往加強。中國曾多次發現刻有「居魯士圓柱」銘文的馬骨,說明兩國在居魯士時期或已有直接聯繫。張騫「鑿空」西域,開闢了橫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
  • 中國軍機飛赴日本海,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
    中國軍機飛赴日本海,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 日本航空自衛隊拍攝的中國軍機海外網1月30日消息,日本防衛省於29日發布消息稱,一架中國運-9情報收集機往返於對馬海峽
  • 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中的文化氣質和傳播影響力
    從國內疫情防控的宣傳標語到日本對中國物資援助標語再到如今中國面向多國的物資援助標語,基於各類標語自身特色以及疫情背景,這些不同類型的標語一度在網絡上成為極其矚目的存在。在此次疫情中,標語性質的語言可謂充分發揮其短小精煉的優勢,體現了強有力的傳播效果。
  • 中國唯一的日本海海濱城市,一缺憾讓中國人倍感辛酸!
    是咱們中國唯一瀕臨日本海的城市!也是東北亞區域的幾何中心!東北亞的金三角!被稱作「遠東的鹿特丹」!是國家級「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窗口城市和吉林省的開放前沿! 琿春既是中國直接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國從水路到韓國東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以琿春為中心,周邊分布著俄、朝眾多天然不凍港。
  • 日本海改名東海,韓國怎麼那麼執著?
    為何韓國要將國際社會已經約定俗成的「日本海」改名「東海」?日本海名稱的由來日本海在漫長的古代東亞是沒有統一名稱的,這一直持續到近代。曾經是日本海沿岸國的中國,很早就接觸到了日本海,但是中國古代對日本海也沒有統一的稱謂。
  •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南海一號的出現為我們揭開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據文字記載推斷:中華先民在春秋戰國之前已與海外世界有了接觸。《竹書紀年》中有夏帝王芒命九夷,東狩於海,獲大魚」,也就是說4000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遼闊的海疆、狩海經營的海洋意識。《詩經·商頌》載:「肇於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祈祈」,反映了從海上來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況。
  • 我國空軍表態:中國空軍進入日本海演習合理 日本海不是日本的海
    日本海,中國古代稱為鯨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亞洲海域的便稱,並不是主權名稱。比如,日本海、菲律賓海、新加坡海峽、緬甸海、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等等。都只是一個名字,日本海的名字,還不是日本自己起的,而是1815年俄國航海家A.J.v.克魯森斯特思給這片海域取名為「日本海」。 日本海並非是「日本的海」,日本海是公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近日,我國空軍時任令員馬曉天將司軍就曾說過;空軍必須在海上進行演習,我們的空軍不能簡單地守衛陸地而不是飛出去,中國空軍在日本海進行訓練和演習是正常的,日本海不是日本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