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中國與日本曾是友好往來的國家,那麼他們最初交往的路線是哪一條呢?
朝鮮半島在亞洲大陸東緣,北接中國吉林、遼寧二省,西傍黃海,東濱日本海,南臨朝鮮海峽。朝鮮海峽東北通日本海,西南連東海,南抵九州島和本州島西南端北岸,寬180公裡。而狹義的朝鮮海峽(朝鮮半島南岸和日本對馬島之間的海峽)則寬僅50公裡,其南的對馬海峽(對馬島和壹岐島之間的海峽)亦寬僅46公裡。這就是說,朝鮮海峽本不甚寬,而其間又有對馬、查岐諸島可以停歇,乘船橫渡是不困難的。
但是,在造船航海技術十分原始的先民的心目中,朝鮮海峽不啻汪洋大海;而且在對馬海峽中又橫貫著一股平均流速每晝夜達24裡的對馬海流,小小的獨木舟是更難航進的。因此,中日之間最初的往來,不會是通過朝鮮海峽這條捷徑,而是利用了日本海流這一自然航路。
遠古人類很早就會利用海流渡海,而日本列島與大陸之間恰巧有可以利用的較強海流。從西南方菲律賓近海北上的黑潮,是一股既寬且厚的強大暖流,經臺灣東方到衝繩西方的東海大陸架邊緣附近:右偏至奄美大島西北方時分出一支對馬海流,向北流往日本海。源自韃靼海峽(間宮海峽)南下的裡曼海流,是一股寒流,在衝擊蘇聯濱海地區之後即沿朝鮮半島東岸南進,在朝鮮海峽北緣與北上的對馬海流相撞,一部分便轉向東流(大部分則形成潛流南進至濟州島後再度上浮),緊靠對馬海流北側與之一起沿著本州西北海岸向東北方流動,到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拉彼魯茲海峽)後分成小股支流而漸弱,最後至庫頁島西岸消失。這樣,日本海上便出現了大體上沿著周圍陸地向左旋的環。利用這條左旋環流,古人就能夠乘著獨木舟比較容易地從朝鮮東南部的古辰韓地區抵達日本的山陰、北陸地區。
據學者研究,日本創造銅鐸開始於二千數百年前的彌生文化初、中期,而製造銅鐸的技術則是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首先興起於古時的辰韓(公元前5世紀左右朝鮮巳進入青銅時代),然後東傳入日本,其東傳路線便是上述的「日本海環流路「。本州山陰、北陸和幾內地區出土的銅鐸,多數樣式較古,型小體厚,飾有流水紋。而樣式較新、型大體薄、飾有袈裟袖帶紋的銅鐸,則多分布於幾內以至東海、南海(本州東南部和四國島)之間的地區,它們可能是古式銅鐸自西北方向的山陰、北陸地區逐漸深入傳播到內地後的發展變異形式。而朝鮮方面銅鐸的分布又是沿日本海地區多於沿朝鮮海峽地區。相反,銅劍、銅侔、銅鏡(多為漢代銅鏡)則比較集中地分布在北九州和近幾一帶,這些青銅器有從大陸輸入的,也有仿照大陸式樣的模製品(劍侔的大部分都是仿製品),時間一般要晚於山陰、北陸地區的古式銅鐸,可能是從朝鮮半島橫渡朝鮮海峽直抵九州這條新航線開闢之後才出現的。
上述情況說明中日之間最初的往來路線是經由朝鮮半島東南部利用日本海左旋迴流渡達本州西北岸這條「日本海環流路「。但是,要從日本逆著左旋環流渡抵朝鮮和中國那就太困難,太危險了。所以,日本海環流路基本上是有去無回、半漂流性的單程航路,是一條最原始的自然航路.
其後因造船和航海技術日益進步而被開闢出來的新航路,可能是從日本九州西北部筑前的胸形(宗像),經中瀛(大島)、遠瀛(衝之島)和對馬島,北抵朝鮮半島南部古牟韓、辰韓地區。《日本書紀》神代卷中稱為『海北道中」的航路大概就是這條航路。《日本書紀》中有關於天照大神之弟素戈鳴尊去新羅 (在朝鮮半島東南部)的傳說,《日本書紀》、《古事記》和《播磨風土記》中關於新羅王子天日矛渡入日本的傳說,等等,也透露了這條航路存在的消息。朝鮮在日本九州、四國和本州西南部之北,故日本人很早就稱朝鮮為海北,所謂『海北道中「就是通往海北(朝鮮)的航路。《日本書紀》等書又記有關於海神、海神國的神話故事,據考證海神國曾佔有處於海北道中要衝的博多灣沿海地方(九州西北部);彥火火出見尊(即「神武天皇「)曾到海神國獲得寶器,並納海神豐玉彥之女豐玉姬為妃,這類神話說明那個稱為「海神國」的地方海外交通亦即與朝鮮 (海北)的交通很發達。
精彩未完,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