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分活動「疫情以來的人類世界與詩歌表達」主題討論活動在成都新華賓館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魯獎獲得者閻安、林雪,以及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等國內外傑出詩人參與了交流。
翻譯家晴朗李寒在會上表示,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人們一時手足無措。大疫之年,詩人何為?沉哀時刻,詩歌安在?這個問題,又一次嚴峻地擺在詩人面前,需要刻不容緩地作出回答。「面對現實的災難,我幾乎失語。有對自身渺小、生命無常的無奈,也有對人類命運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眼前平靜的生活是多麼容易破碎。」
晴朗李寒
晴朗李寒認為,我們不必反覆向人們解釋詩歌「有用」「無用」的道理。人類歷史千萬年,詩歌一直伴隨著人們,只要人還是生物體,還有情感,那麼詩歌也就不會消亡。俄羅斯詩人英娜·麗斯年斯卡婭曾經說過:我個人認為,詩歌是人類語言的最高表達形式。詩歌是人類精神的精華,是文學的靈魂。詩歌給人以慰藉,使人變得高尚,給人以活下去的力量。
晴朗李寒看到詩人用寫下的詩句歌頌抗疫一線的救護人員,撫慰失去親人的人們傷痛的心靈,激勵人們勇敢堅強地活下去,表達戰勝疫情的信心。他還看到,那麼多的人在用不同方式,通過各種平臺在閱讀詩歌。肉身可以隔離,而人們的情感無法隔離。人們藉助詩歌,找到了共鳴。
「如果要我舉出實例,那麼我首先會想到武漢詩人閻志。」晴朗李寒說,在疫情爆發的中心,閻志身體力行,率領公司人員全力以赴,投入到一線抗擊疫情。「正是受他們愛心的感召,我也向他們的基金會捐了一些錢,通過他們購買了圖書,贈送給了那些抗疫的醫護人員,算是盡了點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義務。還有詩人巫昂,以公益群組為單位,積極捐錢捐物,著手細節,為深陷疫區的人們著想,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著實令人感動。應該說,武漢在這樣短時間內能有效地扼制住肆虐的疫情,與他們這些人的奉獻是密不可分的。」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