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2020-12-12 娛樂圈小八卦兒

前言

曾經去過日本旅遊,或是對日本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如果到日本遊玩,京都和東京一定是兩個必去的城市。東京和京都一個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另一個則是古色古香的歷史名城,在這兩個城市中,遊客可以體驗到截然不同的風情。

實際上,在日本的歷史中,東京和京都也一直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之所以說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微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是居住於京都的,而德川幕府的將軍則居住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京都與江戶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與天皇和幕府將軍之間的關係一樣,是十分之微妙的。

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是絕對的掌權者和話事人,一切的權力都掌握在幕府將軍的手中,天皇以及皇室是基本沒有政治權力的,而各個地方的大名儘管力量不小,但同樣也出於幕府將軍的絕對掌控之下。但是,在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之前,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幕府與皇室之間、幕府與大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完全以幕府為中心的。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那便是在江戶時代之前,甚至在江戶時代的初期,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在京都的。只是隨著德川幕府的建立以及德川幕府逐漸建立起絕對專制的封建統治之後,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才逐漸轉移到了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

本文所要探究的,便是這種轉變發生的過程,以及這種轉變為什麼會發生,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讀者們不僅能對這一歷史過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夠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有更加深入一些的了解。

一、政治與文化中心的轉移過程

在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之前,日本經歷了長期戰亂的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儘管各個地方大名之間戰爭不斷,但天皇以及皇室依然是屹立不倒的,因此,在當時的日本,天皇所居住的京都是自然而然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儘管天皇所擁有的政治權力並不大,但天皇的威嚴以及京都作為「千年皇都」的威嚴依然存在。

直到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之後,京都仍然在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當然,從政治層面來說,隨著新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政治中心很快就轉移到了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尤其是在德川幕府頒布了限制天皇與皇室權力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之後,天皇和皇室的政治權力更是基本喪失。

然而,在文化層面,京都仍然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裡佔據了文化中心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在17世紀的日本,文化主要還是貴族與皇室們所精通的東西,就連幕府中都找不出那麼多精通中國與日本文化的人,就更不要談普通百姓了。這也就使得文化成為了皇室與貴族們的專屬品,因而,皇室與貴族所聚集的京都自然也就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裡成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相反,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文化氛圍都並不濃厚。這是因為,德川幕府本來就是通過武力打下天下的,在政權建立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江戶的軍事氛圍依然相當濃厚,並沒有給文化的傳播留下空間。加之德川幕府建立之初各地仍然不穩定,因此,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裡,江戶還只是一個以軍事為主的城市。渡邊浩就曾說過:「江戶還只是一個殺伐的新興政治都市」。

直至江戶時代的早期,大量日本著名的思想家都還居住在京都,直到德川幕府的中期之後,日本的文化中心才逐漸轉移到了江戶。

二、推動政治與文化中心轉移的因素

相比於文化中心轉移的漫長過程來說,江戶時代政治中心的轉移要更加迅速。這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一個新政權建立之後,政治中心自然會快速向新政權所在地轉移,尤其是隨著德川幕府開始限制天皇與各地大名的權力之後,政治中心更是迅速轉移到了江戶。

而文化中心的轉移則是一個更加複雜的過程,文化的創作需要環境與氛圍,這並不是隨著新政權的建立便可以自動完成的。簡單來說,在以下幾個因素的推動之下,日本的文化中心才逐漸從京都轉移到了江戶。

首先,德川幕府採取了許多文化上的鼓勵性措施,促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轉而到江戶居住。幕府所採取的鼓勵措施主要有徵召民間飽學之士為官、在江戶設立講學場所、提倡儒學等等,這些措施使得日本的文化人對於德川幕府充滿好感,開始轉而投向江戶進行治學。

其次,江戶的人口和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為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從人口來說,自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江戶的人口就在不斷增加,到18世紀時就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可以說是當時規模相當大的城市。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自然帶來了商業發展的契機,而江戶經濟的迅速發展又使得江戶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得到解決之後,越來越多的江戶百姓開始有了精神上的需求,這自然也推動了江戶城內的文化產業的發展。

相比之下,京都則是迅速衰落,不僅人口迅速減少,而且城市也是迅速衰落。一位在19世紀初期來到日本的外國人曾經這樣描述他對於京都的印象:「當我到達京都時,我根本沒有意識到已經到了。跟江戶與大阪比起來,京都的街道顯得非常破舊」。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人們多麼喜愛京都,恐怕都不會到京都居住和從事文化工作了。

結語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一般來說,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往往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而經濟中心則並不一定如此。以中國為例,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一般與哪個朝代的都城在一起的,而經濟中心則往往並不與文化與政治中心在一起。

隨著王朝更替的發生,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也可能會發生改變。一方面,長時間的戰爭可能打破了原有的文化與政治格局,另一方面,新王朝也可能會尋找新的都城,進而造成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的轉移。

然而,這種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的轉移很有可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文化中心的轉移。文化的創作需要氛圍與環境,還需要人們心中的認同,這種心理層面的東西是難以迅速得到轉變的。就如江戶時代的日本一樣,儘管德川幕府已經在江戶建立了牢固的統治,但文化中心的轉移也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之後才完成的,而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僅如此,政治與文化中心的轉移還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江戶的迅速發展以及京都的衰落對文化中心的轉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探究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的轉移是非常有趣的,因為這一轉移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對這一轉移的過程和轉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發現當時這個國家以及這個社會的一些特點。因此,做這樣的探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資料:《日本史概說》、《日本文化史研究》等。

相關焦點

  • 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
    摘要: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江戶,現今日本中心東京都的前身,自德川家康來到此地,隨後建立德川幕府以來,便開啟了此地繁榮的景觀。歷經四百年的歲月,雖然地名有所更迭,但至今仍不改其為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題外話,文化中心是在江戶末期才建立)追溯江戶時代長達兩百六十多年的漫長歲月,就可以觀察到江戶雖然是由武士所創建的城市,但末曾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裡指的是還叫江戶時末經歷過戰火,改名東京後經歷過戰火洗禮)。而江戶隨著歲月流逝,社會的主導權也逐漸轉移到平民手中。
  • 1603年-1868年德川時代日本首都在哪裡?其實不是京都而是江戶
    通常意義上,遷都是一個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但日本這次所謂「遷都」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本來就是在東京,不需要遷徙!但是,一般不都是認為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首都是京都嗎?日本首都到底是哪裡?
  •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揭牌!2020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啟幕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揭牌!2020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啟幕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2-10 21:27:18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2月10日,2020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在青島啟幕,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揭牌,這是國內首個集「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諸多特色為一體的國際科技合作新平臺。
  • 男兒們朝思暮想之地:日本江戶時代的風俗街吉原
    吉原遊廓是指江戶幕府承認的紅燈區。一開始位於江戶城的日本橋附近,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橋人形町,最早是將駿府城下的二丁町遊廓的一部分轉移過來形成的。
  • 「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揭牌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霖豪祝賀「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成立,並表示深化與UNDP的合作,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南南可持續發展技術轉移不僅是我國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分享我國可持續發展經驗和解決方案,配合「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落地實施的有益探索。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日本落語通常以詼諧搞笑的方式見長,它一般以小劇場和段子的方式進行表演,表演的語言形式是民間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與獨角相聲和單人小品有很多相似之處。
  • 《江戶時代》:日本現代文明的前夜
    德川家康進駐江戶、幕府官制改革、儒學與武士道的融合、浪人與任俠者對新秩序的挑戰、「好色」文學與町人文化的興盛、連年頻發的農民起義、國民文化的萌發……日本近世史研究學者北島正元曾撰寫了《江戶時代》,以對日本幕藩體制確立過程及政治體制權力結構的研究而聞名的北島正元曾提出「江戶幕府政權論」,該論點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歷史學界。
  • 江戶時代與日本近代化的起源
    在日本歷史上,江戶時代不但見證了近代化以前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與農業擴張,也經歷了識字率和商業流通的快速增長,還孕育了喧囂躁動的大眾文化,只要看到光琳的屏風、芭蕉的贈答與北齋的錦繪,現代人便能感受到江戶時代鮮活的脈搏。雖然沒能憑內在演化突破自身作為傳統社會的壁壘,但江戶時代的諸多要素仍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並在明治維新以後自然地接續到了近代日本的社會與國家形態當中。
  •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揭牌
    12月10日,2020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在青島舉行,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揭牌。該中心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軟體園,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技術轉移轉化區、成果展示及文化交流區、創新服務配套區和生活配套區四大功能區,通過數據驅動的「線上+線下」體系,集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經貿往來於一體,深度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大局,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及「一帶一路」國家打造連結全球創新資源、展示全球先進技術、對接全球高端科技人才的國際化平臺。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武家時代。武家時代,即武士家族統治的時代。江戶時代的幕府叫江戶幕府,江戶氏族是十二世紀日本豪族,所以建築的城池叫做江戶城。過去的江戶位於現在的東京都中心
  • 教育部"藍火計劃"中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衡水中心揭牌
    教育部"藍火計劃"中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衡水中心揭牌 2014-10-28 20:15:59張巖 攝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右)與衡水市市委書記李謙(左)為「藍火計劃」中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衡水中心揭牌。
  • 日本為什麼總是遷都?國家政治導向密切相關
    這兩個世紀內,日本經歷了飛鳥時代與奈良時代(593-710,710-794)兩個社會經濟迅速飛躍的時期。 這一階段恰好對應了東亞大陸上隋唐王朝的崛起與興盛,日本在這一階段通過大阪港的有力海上交通積極向隋唐王朝派遣遣唐使、遣隋使,迅速汲取先進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從而完成了日本社會的轉型。
  • 重慶成立大數據成果轉移轉化中心
    11月27日,重慶市大數據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正式授牌成立。據介紹,該中心依託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建設,由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作為指導單位,重慶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中心(重慶易智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主要將圍繞我市大數據產業發展方向和大數據企業需求,搭建資源共享平臺,遴選一批技術成熟度較高、市場前景較好的科技成果,建立高價值成果庫;開展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科技成果發布、技術供需對接,促成國內外大數據應用成果在渝轉化落地
  • 【經濟日報】中科龍崗技術轉移中心在深圳啟用
    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與深圳市龍崗區政府合作共建,定位為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科技服務平臺——中科龍崗技術轉移中心日前在深圳正式啟用。據悉,該中心將推進中國科學院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業團隊和企業對接最新科研成果。
  • 2020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
    2020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 2020-10-28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東京是日本首都,全國政治和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東京是日本國首都,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住於本州島關東平原南端東鄰千葉縣,北接埼玉縣,西靠山梨縣,東南瀕臨東京灣。一級行政區。轄23個特別區(相當於市)、26個市、1部、7個町(鎮)和8個村(包括海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群島)。面積2162平方公裡,人口1182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 蘇州與上海,轉移與新生
    這是一場近乎「平行移植」的轉移過程。日本東洋史學者宮崎市定曾指出,「近現代上海的繁榮,無非是以太平天國為契機,蘇州的繁榮轉移過來的結果…上海並非突然出現的,其歷史背景即是蘇州的存在」。這個論述或許忽視了上海脫離傳統社會模式所迸發的變革性,但蘇州為早期上海城市發展提供的基礎支持和文化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日本繩文文化中心
    在日本悠久的歷史中,繩文文化一直保持著豐富的精神社會,是一種以親近自然為特徵的可持續文化。今天,在我們面臨環境問題的同時,繩文文化作為我們可以學習的社會典範,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繩文文化中心的設計旨在創造一個傳達 "繩文精神"的空間,以纖細的手、柔和的曲線、簡單的材料和基本的表達方式為設計的主要指導。
  • 共建國際科技合作新平臺——寫在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
    今年11月,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19次會議召開,各方在發表會議聯合公報中表示:支持共同研究在青島建立上合組織成員國技術轉移中心。為落實本次會議的共識,中方在青島設立了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旨在加強科技創新領域交流與合作,為各方在上合組織框架內開展務實合作注入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