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雪地摩託,讓士兵在雪原上飛馳,連德軍也羨慕的裝備

2020-12-12 丹書戰史

螺旋槳式雪地摩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戰前幾年,當時還算不上頂級設計師的西科斯基將螺旋槳、雪橇和座艙相結合,製成了一種依靠螺旋槳推動的自動雪橇,並在隨後幾年裡成功地投入民用市場,到一戰後期曾投入戰場,開始進入軍事領域。

其實一戰後很長時間裡人們都沒有意識到這類裝備的作用,只是把它當成一種十分小眾的裝備,不過1939年的蘇芬戰爭改變了蘇軍的看法,缺少雪地機動裝備的蘇軍,在依靠雪橇快速機動的芬軍面前損失慘重,在厚厚的雪地裡雪橇比坦克履帶更可靠。

戰鬥中蘇軍發現但凡裝備了自動雪橇的部隊都能很好地應對芬軍,而那些損失慘重的部隊往往缺少雪橇,隨後在國內大量徵集各類型的雪橇設備。

1942年,二戰中的蘇軍挺過了最艱難的前期作戰,逐步穩住了戰線,由撤退變為僵持,甚至開始考慮全面反攻。也正是這一年下半年,蘇聯研製成功了NKL-26型重型裝甲自動雪橇,並以它為載具建立戰鬥雪橇營。

NKL-26自動雪橇有一個封閉式的膠合板車體,它的前端式是駕駛位,中部是車長或者乘員艙,左側中部位置有出入的艙門,後方則是一臺M-11G星型活塞發動機,驅動一副直徑2.35米的木製螺旋槳。它的行走結構為安裝在車體兩側的4具獨立彈簧懸掛的滑橇,滑橇本身也是搭乘士兵的落腳點。裝甲防護方面比較差,只在車體正面安裝了10毫米厚的裝甲板,駕駛員的正面和兩側有舷窗可供他觀察情況。武器裝備為頂部一挺7.62毫米DT機槍,並帶有一面小小的護盾和一個彈殼收集袋。

NKL-26並不是重甲裝備,甚至連輕型裝甲都算不上,不過它的優勢在於雪地機動性好,而且是雪越深對它越有利,當坦克都不得不在雪地裡緩慢的移動時,它卻能輕盈地飛奔起來,最快能達到將近70千米的時速,崎嶇地形下最快為30多千米的時速,相比較而言其實已經很快了,畢竟士兵在厚厚的雪地裡奔跑速度比正常步行速度都快不了多少。

它的轉向系統很有特色,駕駛員通過方向盤操控,轉彎時四具滑橇同時轉動,不像汽車通過前一對車輪調整方向。

蘇軍也明白這些自動雪橇的優缺點,戰鬥雪橇營並不投入一線作戰,往往以排級單位執行偵察、巡邏等任務,與他們一同作戰的還有步兵滑雪部隊和另一種輕型自動雪橇,士兵們就像搭乘T-34坦克一樣踩在NKL-26的滑橇上一起機動,也可以用拖繩讓自動雪橇拉著走,這種操作模式很有蘇軍特色。

面對嚴寒的冬季戰場和蘇軍自動雪橇的優勢,德軍也曾想過設計製造類似的裝備,Tatra公司就曾設計了一種使用T-87發動機驅動的自動雪橇,然而只製造了2輛,並沒有投入量產。德軍前線部隊也很看重蘇軍的自動雪橇,並且把為數不多的戰利品都高效地再次運用了起來。

其實從整體來看,自動雪橇都屬於一種小眾的設備,只適合北部高緯度地區的國家使用,並且一年中使用的年限也只有幾個月,它本身在雪原上擁有更好的機動性,但其特性卻束縛了它,無法擁有堅固的裝甲防護,無法安裝更強的火力,因此只能承擔一些稍微次要的任務。儘管如此,二戰後自動雪橇仍然得到了發展,蘇聯之後依然設計製造了一些其他民用版本。

相關焦點

  • 二戰爆發前,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上)
    在二戰爆發前夕德軍各兵種都偏向於實現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基本上每個兵種都有一部分摩託化部隊;同時各部隊在保證機動性的情況下改良裝備,增強火力上的配置,比如自行火炮。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德軍並沒有裝備重型武器,他們只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也就是常說的「10萬國防軍」,因為這個時候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叫防衛軍,二戰德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 談了那麼久步兵,換個口味來聊聊二戰德軍的自行車連編制和武器
    咱們聊二戰編制時大家總是非常關心這個部隊裡有多少武器裝備,機動載具或者說配了幾個電臺之類的,而自行車的編制似乎很少有人聊。其實自行車在二戰時的重要性比一戰更大,畢竟一戰是個蹲坑塹壕戰,而二戰講究的是高度機動化。
  • 二戰珍貴彩照,美軍士兵從山洞中捧出一名日本嬰兒!
    作為二戰中最大的物資供應者,除了生產大量的坦克大炮外,美軍的可樂、香菸也流通整個盟軍部隊,甚至直接帶動了可樂文化。這張照片拍攝於1939年9月,在波蘭某地,幾名坦克兵正在給一輛四號坦克補充彈藥。大家注意看照片中的這輛四號,這是四號坦克的初期型號,裝配的是短管低速75毫米炮,在當時是作為步兵支援坦克使用的。在波蘭戰役期間,德國人的主戰坦克並不是四號,而是二號和三號。
  •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戰鬥力超強,步兵班如何編組?裝備哪些武器?
    二戰初期,德軍僅用時一個月便佔領了擁有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389萬餘平方公裡的波蘭。據戰後統計,這一戰中,波蘭軍陣亡123萬人,傷13萬人,被俘42萬人;而德軍僅亡1萬人,傷3萬人,失蹤3000人,德軍之強大震驚世界!
  • 二戰末美軍步兵連都有哪些武器?火力這麼猛,難怪能和德軍爭鋒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是美軍在二戰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與德軍裝備的毛瑟手動步槍相比,M1步槍的射擊速度有了質的提高,並有著不錯的射擊精度,在戰場上步兵對射時,常常可以對德軍形成壓制。美軍將其當作輕機槍使用,可以在中、近距離上對步兵進行火力掩護,還可以在側翼支援步兵進攻,在防禦陣地實施火力支援。二戰後期,美軍步兵連下轄火器排中裝備有2挺M1919中型機槍。
  • 二戰法國對德國最大的貢獻不是裝備,而是用糧食養活了上百萬德軍
    二戰德國發動戰爭原本就是一件十分冒險的事,當時的德國許多方面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而是企圖以戰養戰,通過佔領區的工業、農業產能來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通過吞併捷克,德國獲得了武器裝備上的生產支持,結合國內工業,基本滿足了作戰部隊輕重武器的需求;而糧食供應不同於工業,它需要大量的耕地和勞動力付出,而滿足這類供應的除了德國本土,就是農業高度發達的法國了。
  • 魯格P08物美價貴的二戰德國軍官標誌性裝備,令同盟軍羨慕不已
    一談到德國製造的產品,很多人的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密,嚴格,正如德國人的性格一樣堅毅剛正,一絲不苟,因此也造就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槍枝,其中的魯格P08就是一個傑出的代表。魯格P08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也是一戰,二戰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但是該槍生產工藝要求極高,構造複雜,零部件較多,成本也高,實際上是很不不適合戰爭時期大量配備的,因為實在是生產不過來,後期的維護工作也很艱巨。據稱截止到1942年為止,德軍一共製造了205萬支魯格P08,並且不斷進行改革,功能上趨於完善,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成為二戰德國軍官的標誌性裝備之一。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二戰德軍步兵團的奧秘:最強悍的第13和14連,消滅了大多數敵軍
    但是第十3、14連則與其他的步兵連大為不同,這兩個連的存在構成了德國步兵團的作戰核心力量。首先說13連,13這個數字在西方人眼裡代表著不祥不吉利,但是德國軍隊中的13連卻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個連裝備著德國步兵團中的中近距離支援火炮。在這個炮兵連中,一共裝備有約12門德國標準105毫米榴彈炮,這構成了步兵團的炮兵火力支柱。
  • 記錄:二戰德軍士兵感人的愛情故事
    在1943年冬季,地點:蘇聯史達林格勒地區,這個冬天對於蘇聯本地人來說,要比往年冷得更多(不是一般的冷),在那個時候,大量德軍士兵都被困於史達林格勒附近。由於後方德軍後勤保障跟不上,這就導致了大部分德軍士兵沒有過冬的衣服穿,食物也非常少,可謂「饑寒交迫」!隨著前方戰爭的不斷消耗,一線士兵的子彈供不應求,醫療物品更是少之又少,傷兵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再加上沒有棉衣抵禦寒冷,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 二戰德軍步兵班組的單兵裝備以及彈藥攜帶和儲備情況
    二戰時德軍強悍的戰鬥力至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德軍的步兵班戰術、步兵班背後的火力支援、後勤是促成戰爭中德軍戰鬥力強悍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德軍基層步兵單位的武器裝備以及彈藥供應情況吧。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凍傷幾十萬,為什麼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上個世紀隨著德軍進攻波蘭二戰正式爆發,希特勒通過閃電戰迅速將西歐大陸佔為己有,就連法國也被所佔領,在法國被德軍佔領之後,西歐就只剩下了英國還在頑強抵抗,而這時候德國並沒有打算進攻蘇聯。德軍的閃電戰的確讓蘇聯損失慘重,德軍也在對蘇聯的進攻中佔領了蘇聯大片國土,不過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最後好事破產了。隨著夏季、秋季結束,西伯利亞地區進入冬季,德軍在莫斯科凍死凍傷了幾十萬士兵,這讓德軍的進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那既然寒冬如此厲害,德軍為什麼不直接去搶蘇聯百姓的衣服來穿呢?
  • 牢記二戰德軍的侵略,同時也思考二戰德軍戰鬥力為何如此強悍
    德國雖然是二戰法西斯國家的同盟軸心國之一,對猶太人做了十分殘暴的事,可是德國當時軍隊的戰鬥力和軍事素質到今日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二戰一開始,蘇聯具有數量巨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軍事實力遠遠了超過德國,可是蘇聯軍隊在面臨德軍時卻傷亡慘重。
  • 乘龐巴迪在禾木演繹一曲"浪漫與激情"—雪地摩託禾木全景穿越線
    今天一改靜態觀賞法,帶你乘龐巴迪——雪地摩託穿越禾木全景,來一次浪漫與激情並存的超爽體驗!乘坐雪地摩託穿梭於雪原時,起伏的雪地頻頻讓你腎上腺素飆升。行駛過程中,遇到轉彎,與摩託車手配合同時調整重心,感受雪上漂移。用旅遊博主大漠的話形容:這雪地穿越感覺就像是開著一艘大船在波濤洶湧的海浪裡上下起伏。老歌裡"我像風一樣自由"的青春仿佛在這蒼茫雪原中點燃!
  • 蘇軍見草就抽,德軍每天6支,美軍每周7包,菸草對士兵如此重要?
    文/紀布話說,相對於武器裝備與各類補給物資,香菸在戰爭時期也屬於一種必需品。雖說大家都知道菸草對人危害極大,但其在戰爭中依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爭時期,很多新兵蛋子都是當兵後才學會吸菸的,他們每日都處於高度緊張中,為了緩解壓力,減緩恐懼感只有通過吸菸來得到一些慰藉。
  • 二戰中瘋狂的納粹德軍最畏懼國家不是美蘇,你想不到會是這個國家
    說到二戰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那可謂是不可一世所向無敵,即使是在進攻蘇聯和面對美國在內的盟軍那也是還不畏懼,納粹德軍在戰場上表現的十分英勇,以少勝多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瘋狂的部隊,在遇到一個小國的時候卻吃了大虧,參戰的德國士兵對那裡十分害怕,都稱那裡是最危險的地方,可見他們有多麼的畏懼
  • 二戰美軍士兵有可樂喝,德國便為德軍研發了芬達!
    導語:二戰美軍士兵有可樂喝,德國便為德軍研發了芬達!在二戰期間,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陷入了苦戰當中。美國當時軍力不俗,並且平時口糧就有很多吃的食物。有一種飲料,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出名了。這個飲料就是可口可樂,美國士兵的待遇一向不差,能夠喝上可樂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在二戰最初處在中立立場,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而是販賣軍火,還有可口可樂。這兩樣東西為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當時可口可樂不僅僅只是一種可樂,更是美國士兵的一種精神上的象徵,而且還激發了美軍的士氣。當時美軍賣了差不多總共100億瓶可口可樂,在德國可口可樂也表現不俗,可以說是暢銷。
  • 二戰各國夥食對比!差別比想像中要大,美國的豪華配置令全球羨慕
    雖說在近現代戰爭中,士兵素質與先進的武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不過後勤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二戰各個國家的夥食。 一、美國 說實話美軍的後勤保障體系是很強大的,至於有多強大,強大到讓全世界的軍隊都很羨慕。在二戰期間,美國需要跨洋作戰,因此很大部分的後勤運輸都是在海上。運輸工具主要使用一種名為自由輪的貨船進行運輸,僅一艘自由輪就能夠攜帶2840輛汽車,或是440輛坦克,2.3億發子彈。
  •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讓德國士兵都背上一個鐵盒子,還嚴禁隨意丟棄
    現在非常火爆的吃雞遊戲讓98K這種武器突然火起來了,這把槍其實就是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一種步槍。咱們都知道二戰時德軍的武器裝備算是比較先進的,那時候德軍有很多黑科技裝備,比如說他們開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 向前進攻,詳解二戰德軍步兵營的進攻戰術
    導語:在戰爭史上發生的所有陸地戰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步兵之間的較量,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出現了很多現代化的裝備,以及由此裝備衍生出來的兵種和戰術,但是二戰中的大部分陸地戰鬥仍然是由步兵來實施的。步兵營進攻戰術的好壞取決於:戰地指揮官的作戰經驗、雙方士兵的作戰經驗、己方步兵營的兵力與裝備、戰場地形、敵方守軍的兵力與裝備,以及雙方是否會有其它單位的火力支援,比如空軍。以戰爭初期為例,德軍的一個步兵營通常下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武器連,總兵力在850人左右,步兵營的主要作戰火力是54挺通用機槍、15門輕重迫擊炮、以及數量眾多的步槍和手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手榴彈,班排長裝備的都是衝鋒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