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賽德克·巴萊》:文明與暴力的反思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文明與暴力的反思——評電影《賽德克·巴萊》

  文明的屈辱與野蠻的驕傲

  今年5月,中國臺灣導演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內地影院上映,掀起一陣觀影熱潮。影片以臺灣日據時期「霧社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其民族領袖莫那魯道的帶領下,以小敵多地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譜寫出一曲華麗悲壯的浪漫史詩的故事。歐美電影裡反殖民鬥爭的故事並不稀奇,從《與狼共舞》《勇敢的心》到《阿凡達》,這一題材也被演繹過數次。那麼,《賽德克·巴萊》又將如何拍出新意。

  運動鏡頭的詩意、場面的磅礴與逼真可謂該片最直觀的優勢。而影片最大的成功莫過於人物的塑造。賽德克人的領袖莫那魯道有著不被馴服的天性。如面對已成為日本警察的賽德克人花岡一郎的勸說,莫那魯道說:「日本人比樹林裡的樹葉還要茂密, 比濁水溪裡的石頭還要多, 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好電影總是拿人物的自尊心做文章。賽德克族是傳統的狩獵民族,山林中的霧氣、茂密的植被和眾多神顯表現了賽德克人與山地同源的想像。但是,自日本人到來後,他們卻失去了天然的獵場,男人淪為鋸木工,女人則去陪酒,忍受著文明帶來的屈辱。莫那魯道崇尚自由、不甘屈服。他說到:「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我要讓你們見識野蠻人的驕傲。」與其卑躬屈膝地活在所謂的「文明」中,不如帶著尊嚴的死去,這樣便可以通向祖靈的獵場,那裡有一座彩虹橋在等待著賽德克人。賽德克族的婦女為了不拖累男人,選擇集體自縊的方式結束生命,令人動容。而賽德克族的男人則懷著祭祖靈的理想,在莫那魯道的帶領下團結起來,給予敵人重擊之後,用選擇死亡的方式獲得了靈魂的救贖。

  身份認同的反思與暴力正義的迷霧

  除了莫那魯道外,這部影片塑造的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便是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兩兄弟。花岡一郎和二郎兩兄弟本是賽德克人,但在日本對臺灣進行文化殖民的背景下,兄弟兩人在日本文化中成長。他們在對立的兩個民族和兩種文化間左右為難,充當著尷尬的角色。一方面,他們的生活已經日化,另一方面,他們作為日本警察試圖融入日本社會,卻由於長相和血脈的原因無法得到日本人的認同,即便是學歷高出其他日本警察一籌的一郎,也只能領到比其他日本警察少得多的工資。影片中,兩人在道場操練著日本柔道的一場戲,通過兩人的較量與搏鬥,釋放著各自矛盾的心聲:究竟自己是賽德克人還是日本人?身份的認同,構成了原住民的最大困惑。

 

責任編輯:鄭涵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影格局拓寬 《賽德克·巴萊》功不可沒
    而如願以償獲得第4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賽德克·巴萊》更有可書之處,除了綜合素質上的評分佔優,更因為這是2011年臺灣電影最值得紀念的一部作品。當然,它並不完美,血腥場面稍顯過多,以全片五個多小時來看,敘事節奏也比較緩慢,而某些特效的粗劣更為影片的印象分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說臺灣電影格局從2011年開始打開的話,首功要記在《賽德克·巴萊》上。
  • 電影《賽德克·巴萊》 背後的人文糾纏
    《賽德克·巴萊》劇照◎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樽臺灣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巨製《賽德克·巴萊》5月10日登陸內地各大院線。對影片的價值判斷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表現脈絡。廣東影評家虞毅認為,這個電影最好的部分就是站在野蠻人的角度思考,它的價值就是讓人看到了它野蠻的部分。澳門大學高級導師李展鵬表示,自己無法接受以歌頌的視角宣揚原住民的「神話」,尤其是連賽德克族的孩子也拿著武器殺手無寸鐵的日本婦女和兒童。如果說這是英雄主義的話,那麼恰恰需要進行深刻反思的。
  • 《賽德克·巴萊》臺灣史詩級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7分
    本片講述:導讀: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內地上映首周票房只有300萬元人民幣,我們卻願意用三個大版面來描述它。這部電影,叫《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人」。而這部電影,也是一部「真正的史詩級《賽德克·巴萊》改編自霧社事件,同樣描述這個事件的還有電視劇《風中緋櫻》。在接觸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從不知道這個事,一個屬於臺灣島的抗爭。有人說:《賽德克·巴萊》太過於血腥和暴力,從開始的族群混戰到後面屠殺婦孺,都讓人感覺到不舒服。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經典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電影容易陷入兩個誤區:因為是少數民族原始部落的題材,易於弄成民族風情的表面化展覽。他們住在現代文明之外的粗陋房屋中,在熱帶雨林中穿梭如猿,擅弓箭、精格鬥,以狩獵為主要的謀生之道。不知道導演從什麼地方找到了那麼多合適的演員,他們的臉型、膚色和皺紋,配上黑色額紋、粗布戰衣、短刀長槍,活脫脫就是一群天生地養的「化外生番」。如果僅僅是皮相有質感,做得再好也不過是模仿秀。
  • 《賽德克·巴萊》藍光碟評 臺灣的英雄悲歌
    憑藉著《海角七號》在臺灣地區掀起狂潮的魏德聖,不僅是催熟了「超過世代」的崛起,還無形中促進了臺灣本土電影的復興,無疑是新世紀來臺灣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而他的耗資7億新臺幣的野心之作《賽德克·巴萊》則是一曲臺灣原住民英雄的悲歌。
  • 《賽德克·巴萊》:展現了日據時代的可怕,告誡我們銘記歷史
    雖然《賽德克·巴萊》在島內的票房收入沒能達到贏利點,但是,魏德聖拍攝了前所未有的臺灣大片。要談論《賽德克·巴萊》,那開篇部分必然會是不同版本的考證。因為觀看的版本不同,那也會直接影響對電影本身的評價。從投資級別來說,《賽德克·巴萊》耗資巨大,動工了臺灣大批的技術人員,完成度也還可以,島內震動。只是對著一堆素材不知道如何下手,這點上,魏德聖多少有點優柔寡斷,沒有快刀斬亂麻的利索勁。影片的最大優點是獨樹一幟,它以原住民的歷史題材入手,這在內地是不可想像的,在香港是沒有歷史條件和天然環境。在選題和執行上,魏德聖完成得很出色。他對霧社事件的關注,對身份認同的反思,這些都促成了《賽德克·巴萊》的拍攝。
  • 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
    資料圖:《賽德克·巴萊》海報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將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 吳宇森:《賽德克·巴萊》是「史詩級」大片
    新華網義大利威尼斯9月1日專電(記者王昀加 報導員楊軼涵)角逐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影片《賽德克·巴萊》1日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身為影片監製的吳宇森導演稱讚此片是一部真正的「史詩級」影片。《賽德克·巴萊》是電影節競賽單元亮相的第一部華語影片。
  • 野蠻與文明對抗,看過賽德克·巴萊後我更敬重野蠻
    圖片來自網絡十二年磨一劍2000年,霧社事件被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改編成電影劇本,題為《賽德克·巴萊》。暫停該片拍攝的魏德聖在2008年轉而投拍《海角七號》,卻不想《海角七號》上映是反響極好,大獲好評,這無形中為《賽德克·巴萊》的重啟拍攝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魏德聖的堅持,以及這部電影本身所反映的那些在我們的文明世界裡早已消逝的純粹感召了越來越多的人,像徐若瑄未要一分片酬擔綱主演,而周杰倫更是大方借出4000萬元臺幣,而且只收1元利息。
  • 影視點評:《賽德克·巴萊》真正的野蠻,既醜陋又震撼
    魏德聖的這部《賽德克·巴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早在12年前,魏德聖還是寂寂無名的時候,就一口氣花光畢生積蓄250萬元新臺幣(約70萬元人民幣)拍攝一段5分鐘長度的試看片,目的僅是用來募集資金,結果被臺灣影壇人士笑稱為「全世界最傻的人」。
  • 《賽德克·巴萊》來了!
    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上擊敗《桃姐》獲得「最佳影片」的《賽德克·巴萊》10日在內地上映,這部獲得影評人「交口」的電影,在影院卻頗受冷遇,本就排片不多,上映(第二日)的排片場次因為3部新片的上映,幾乎被腰斬,僅餘6%左右。《賽德克·巴萊》以歷史上的「霧社事件」為藍本,講述了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在頭目莫那·魯道的帶領下,與日軍激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熱血故事。
  • 《賽德克·巴萊》刪了130多分鐘 導演:這無傷大雅
    吳宇森傳染「暴力」魏德聖12年磨劍    「此次上映的版本由4小時40分鐘刪減至153分鐘。但如果在家看DVD的話,那就太浪費電影的震撼力了,我保證觀眾在電影院能享受到DVD體驗不到的效果。」——魏德聖    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賽德克·巴萊》首映 陳國富:有靈魂的大片
    對於賽德克·巴萊來說,也許只有死亡才能走上彩虹橋,走向祖先之靈,走向一個更大、更美好的牧場,觀眾們經久不息的掌聲中也夾雜著感動的眼淚。  陳國富觀影完畢後對該片大讚,「有兩種電影我拍不出來,一種是馮小剛的喜劇片,還有一種就是像《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這是一部有靈魂的大片。」
  • 「十大華語電影」揭曉 《賽德克·巴萊》登頂
    「十大華語電影」揭曉 《賽德克·巴萊》登頂 時間:2013.04.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靖宇
  • 推薦:《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部落的人唱歌好不好聽,沒有一個感性的答案,雖然其後人之一的周杰倫唱歌受很多人的喜愛,但電影中部落時代時的他們在整部影片中的歌唱部分,讓我一直思緒平平。意外的結果卻是當整個電影結束之後打字幕時出現的歌聲讓我一直有淚崩的衝動,雖然都是聽不懂的話,但調調聽得讓剛看完影片的我難受,思緒萬千,無從著落。
  • 臺灣少數民族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在臺首映
    新華網臺北9月4日電(記者李寒芳 李凱)耗資新臺幣7億元的《賽德克·巴萊》結束在威尼斯影展的首映式後,於4日晚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前舉行盛大的首映會。《賽德克·巴萊》由吳宇森監製、曾執導過《海角七號》的臺灣青年導演魏德聖導演。講述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莫那魯道,率領部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發動霧社起義的故事。
  • 韓寒贊:《賽德克·巴萊》是近期最好華語電影
    「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的電影。」5月18日,韓寒這個給《賽德克·巴萊》的評價雖然很簡單,卻絕對給力,他還進一步盛讚說:「它還是近期最好的華語電影。」
  • 《賽德克·巴萊》導演做客北大:電影投資太難找
    臺灣導演魏德聖執導的《賽德克·巴萊》在臺灣一上映就引來了強烈反響,雖暫未定下大陸的上映時間,但魏德聖前日與大陸導演陸川一同做客北大,講述了《賽德克·巴萊》的臺前幕後,這樣一部
  • 《賽德克·巴萊》:現實版《阿凡達》
    臺灣導演魏德聖的新片《賽德克·巴萊》被安排在威尼斯電影節正式開幕第一天與觀眾見面,是除開幕片外第二部展映的競賽片。常言「十年磨一劍」,這部經過12年打磨,期間遭遇各種困難終才面世的作品,吸引了眾多華語媒體的關注。
  • 華語電影史詩級巨作:真實事件改編《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故事
    我們的小孩,每天都坐在教師學習歷史,學習政治,但可能他們對其的理解並不深刻,看了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我可以告訴你,這真的比課本書上傳授的還要多。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了解到臺灣還有過這樣一段歷史,島上還有過這樣一群讓人肅然起敬的賽德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