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康凱 張蓉
12月6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融媒行聯盟」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時期如何傳承千年的文化血脈,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節點又將如何重新出發,採訪團在古城潮州一路探尋答案。
畫傳統的坯,上科技的釉
長62米的大型浮雕陶瓷壁畫《清明上河圖》、五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瓷珍品……這裡是楓溪陶瓷城。陶瓷,正是潮州最大的支柱產業,2017年,其創造的年產值達全市生產總值的40%。
一抔陶土,燒制千年,潮州始終在綿延著千年前的窯火:日用陶瓷、陳設藝術陶瓷、建築衛生陶瓷的年產銷量及出口量均佔全國首位。
而以傳統工藝為「底坯」,潮州還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給陶瓷上了創新的「釉」。在楓溪陶瓷城,記者看到了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而成的瓷器,與手工製作的瓷器一樣光滑,細如麵條的裝飾也一樣逼真。工作人員介紹說,利用3D列印技術,可突破許多傳統手工生產無法解決的問題,實現了「穿著西裝做陶瓷」。
同樣不走「尋常路」的,還有成立於1970年的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光通訊陶瓷部件起家,三環集團依靠自主研發,將高技術陶瓷產品覆蓋到電子、通訊、機械、電工、環保、新能源等應用領域,在許多領域打破了歐、美、日等國家的技術壟斷,成為全國先進陶瓷領域的龍頭企業。
利用先進陶瓷抗摔、可彎曲的特性,近幾年,三環集團還研發出了手機陶瓷外觀件。在公司展廳,採訪團一行人進行了現場試驗,薄薄的手機陶瓷後蓋,隨手從近兩米高的地方自然落地幾次,也毫髮無損。
「由於陶瓷穿透性強,不會影響手機信號,在即將到來的5G手機時代,先進陶瓷將有更廣泛的應用。」三環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接下來,他們將開發多樣外觀效果,進一步提升強度,減輕重量。而這既是對傳統陶瓷的創新,也為潮州陶瓷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
盤活古城歷史,注入新活力
除了傳承千年的傳統工藝,歷史的風沙也給這座古城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站在古老的城牆上,映入眼帘的是集拱橋、浮橋、梁橋於一體的廣濟橋。它始建於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憑欄遠眺,還能依稀看見始建於北宋的韓文公祠,這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紀念韓愈的祠宇。
城牆的另一邊,則是潮州古城的交通要道和商貿中心——有著「廣東省第一條國家級歷史文化名街」頭銜的牌坊街。
以廣濟橋為軸心向兩側展開,在韓江兩岸,潮州市政府還打造了一江兩岸「燈光秀」,展示「山、水、人、城、文」的城市形象。
以古城文化旅遊特色區為龍頭,在深耕歷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潮州旅遊業蓬勃發展。2018年1至10月,潮州全市旅遊收入達201.3億元,同比增長29.4%,並連續兩屆當選「最喜愛國內遊目的地。」
古城旅遊業的興起,也為潮州古民居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近些年,潮州推出盤活古城文化旅遊資源的新舉措,鼓勵推動民居客棧發展。在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故鄉,加入到古城的修繕和建設中,許多或敗落、或閒置的舊民居也因此被「激活」了:開民宿、建客棧、改餐廳、做酒吧……以往的舊民居如今成了人人爭搶的「香餑餑」。記者兩年前來潮州時,古城牌坊街附近民宿還不多,現在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潮州本地人廖奕銘,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廖奕銘將自家清代的祖屋,改造成了潮州首家民居客棧,並融合潮汕工夫茶、潮樂等元素開起了民國主題茶館。廖奕銘說,他想給古城許多瀕臨坍塌的老民居提供一種參考,讓傳統的東西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護。
潮州古城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廖奕銘的行列,老建築的「復活」,為這座古城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