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掛斷和專家遠程會診的視頻連線,放下平板電腦,拿起寫得滿滿的筆記,69歲的村醫徐志木喜笑顏開,直呼「漲知識了,專家就是專家」。坐在他身邊的病人陳連福調侃說:「徐醫生,你變『神醫』啦!」
最近,經綸世紀醫療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為徐志木帶來了新「助手」——AI全科醫生機器人,讓這位駐紮在浙江建德市乾潭鎮幸福村已10年的村醫,瞬間「火了」:行醫大半輩子,第一次不斷有外村村民慕名前來看病。
坐落在富春江畔的幸福村迎來了「改造時刻」。在早前由浙江道生公益基金會發起的「Diamond-Day社會創業公益扶持計劃」面試中,經綸世紀AI賦能鄉村醫生、古村之友「愛鄉寶」、大西洲R3造境、朗力養老適老化改造、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成功入選。11月15日,他們走進幸福村,針對鄉村真實需求開啟了為期21天的幸福創變實驗。
科技入村 首先要看到鄉村真實需求
在幸福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412位,佔全村總人口的22.76%,80歲以上老年人有60多位。而中國90%的優質醫療資源分布在不到10%人口居住的城市。
「村醫務室來了新的機器人,可以遠程看全科病症」。慢慢地,來醫務室「圍觀」和體驗機器人服務的村民多了起來,經綸世紀副總經理劉忠萍對記者說:「以前我們一直想著能夠提供什麼產品服務,這次我們深刻體會到,科技要抓住老百姓的心,也要有溫度、要接地氣,要發掘鄉村真正的需求。」
在義診過程中,新的需求不斷浮現。他們發現,因為缺乏規範化管理意識,村醫務室並沒有建立診療電子檔案。查不到既往就診記錄,給徐志木增加了大量工作。借著義診,劉忠萍帶著團隊用了三四天時間重新記錄和整理了村民健康電子檔案,按照常見病進行分類匯總,小小醫務室也開啟了「現代化醫療體系」。
在AI全科醫生機器人幫助下,徐志木的診斷能力和工作效率也在提升,中醫就診率提高了25%。藉助經綸世紀背後強大的專家庫,每周一和周五,他還能為村裡久治不愈的老人開啟遠程專家會診。
徐志木高興地說:「以前我看不了的病,患者都需要去鎮上、市裡的醫院就醫,一次看病要花費一整天時間,現在好啦,足不出戶就能跟專家連線。」
義診現場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國家級專家看病,這在過去幾乎是天方夜譚。目前經綸世紀全科醫生機器人已在安徽、湖南、湖北、 貴州、山西、河南、廣西等7省開展部署,近10萬名醫生和300萬家庭入網。經綸世紀智能醫療系統還獲得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全國通報表彰,入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智庫「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成果:中國樣本」。
創辦經綸世紀,是美國矽谷歸國博士許靜靜的第二次創業。她希望機器學習的技術,不斷優化基於醫學規則的專家系統,真正實現數據和醫學智能、醫學服務的閉環,讓鄉村不再為看病發愁。
鄉村養老難題怎麼破
儘管幸福村的醫療現代化體系建設剛剛起步,但通過多年的美麗鄉村建設,村裡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和環境保護等已初見成效,「綠水人家繞城郭、黃髮垂髫怡然樂」的富庶景象正逐步展現。
每天清晨,村裡的老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聚到居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談談天、打打牌,午餐和晚餐在老年食堂花3元就能一併解決。作為一個「長壽村」,幸福村十分重視「敬老愛老」,每年重陽節是村裡最隆重的節日。這一次,朗力養老適老化改造項目和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項目的到來,讓關愛老年人的事業有了新發展。
進駐幸福村後,朗力養老創始人劉英和團隊看到了問題:居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設施設備陳舊,功能設置、專業照顧等方麵條件較差。參與國家適老化改造標準制定的他們提出了專業改造意見,不僅要對餐廳、活動室及外部環境進行硬體改造升級,還要將適老化概念、老年人日常照料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形成海報貼牆宣傳。
朗力養老適老化改造前後對比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些年,適老化改造不僅是一些大城市的需要,也在試圖沉入鄉村。據建德民政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建德鄉村適老化改造低保戶每家國家將補貼8000元,幸福村和朗力合作打樣,未來市場前景可觀。
在服務中心附近的幸福書屋,通過十方緣「愛與陪伴」技術培訓的村民志願者們穿上紅色工作服,和村裡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聚在了一起,聽老人們講述幸福故事,完成了一次孝道文化傳承活動。據幸福村新村民、幸福書院王美懿透露,這裡將成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心靈呵護工作委員會鄉村孝文化傳承實踐基地。
十方緣「愛與陪伴」十大技術之祥和注視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道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樹聲認為,當人們把更多關注目光投向下一代教育時,老人身心健康和居家養老問題也需要被高度關注。目前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尤其在農村更加突出,這也是鄉村振興高質量接續的重點工作。
幸福村黨委書記徐益民期待著,改造服務中心的項目能夠成為縣裡的示範點,本村的心靈呵護志願者能夠持續堅持服務下去,「如果有老人的家庭能夠學習這次改造,將自家房子主動改造得讓老人更加舒適,同時更加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鄉村養老將有更明顯的成效」。
在地力量如何可持續接續
遠山環繞的幸福村裡,不僅擁有垂釣水庫、繡球花海,還建成了葡萄園、桑椹園、楊梅園、梨園等果園,旅遊資源豐富。可在幸福村文化員周淳建看來,「3年前就是這個樣子的幸福村已經進入了休眠期」。如何激活沉睡的鄉村資源,讓文化建設和產業建設可持續發展下去,是他們一直頭疼的問題。
前幾年,為了引進新項目,幸福村特派員林立和徐益民力排眾議,在村裡建造了一批貨櫃。這一次,大西洲R3造境項目的到來,這批貨櫃將被賦予虛擬實境數位技術,搖身變為「致敬生命館」,人們戴上「頭盔」,可以身臨其境地去追溯人類生命長河。
村民體驗VR技術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僅如此,在大西洲R3造境項目負責人鄭怡娟看來,擁有7個民族、109個姓氏、5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幸福村,擁有著濃厚的、值得記錄的村史文化。她們籌備著能夠為幸福村打造一個特殊的「數字村史館」。
站在未完工的「致敬生命館」裡,林立已經在暢想「開館」的那一刻,「館裡怎麼布置,怎樣進行宣傳,門票價格如何定……是我們築得的金巢引來了金鳳凰,未來一定能夠下金蛋」。
在「愛鄉寶」眾籌平臺為幸福村搭建了專屬通道後,許多遠在外地的鄉賢湧入了平臺,在他們的愛心捐款下,僅3天時間就為朗力適老化改造項目籌得45%的資金。這次科技下鄉也讓村裡的幹部看到了網際網路科技的力量。
南京大學教育系博士生導師桑新民今年已經72歲,關注此次活動緣於關注自身養老的問題,他感慨道:「老人問題的解決代表社會的文明程度,這次改造實驗是城市與鄉村對話、科技和人文融合、公益和市場攜手。」這也讓桑新民看到了像他這樣一批城市高知活力老人到綠水青山的鄉村頤養天年的可能。
如何讓這些高科技、新理念在傳統鄉村生根發芽並且結碩果?在道生資本創始合伙人齊力看來,鄉村是下一個投資風口,鄉村因「新能源+物聯網+虛擬實境」不再落後,也會成為更多人生活幸福、工作嚮往的地方,「科技下鄉不是簡單的照搬和堆砌,需要更多柔性的、看不見的、溫暖的力量,才能串聯起更多優質的創新項目,促進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均衡發展。在落地鄉村過程中在地團隊的建設和運營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
面對諸多現實問題,徐益民坦言,受文化教育和專業程度限制,他們對於今後的運維仍「無從下手」。在他看來,新理念需要鄉村吸引更多新村民的到來,帶動鄉村傳統觀念的現代化升級。他也希望廣發英雄貼引鳳入巢,如何吸引願意做幸福村合伙人的新村民,就需要讓鄉村釋放更大的產業發展機遇。但是這些能否實現,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