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位於延安市寶塔山對面,隔河與鳳凰山、寶塔山三足鼎立,遙遙相望。在1935年紅軍沒達到延安之前,清涼山是延安第一名勝,名氣遠超寶塔山。只是黨中央駐紮延安後,延安成為革命聖地,其名勝地位才逐漸被寶塔山所取代。
清涼山上歷代名人詠詩、詞甚多,廣為讚頌這一清涼勝境。
夜色中的清涼山
清涼山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佛教歷史文物古蹟;二是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和遺址;三是太和山道教教觀。
石窟
萬佛洞開鑿於隋代以前,歷代皆有造像或維修。清涼山山勢峻峭,高聳入雲,景色綺麗,融佛教和道教於一山。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輝煌,名勝古蹟,星羅棋布,享譽三秦,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
詩灣
詩灣,在萬佛洞上方。有歷代名人學者摩崖題刻50多處,真草篆隸,參差錯落,布滿全灣。
過詩灣便到了懸空高聳、小巧瓏的印月亭,它像一隻雄健的騖鳥,凌空俯瞰。遊人登亭憑欄探身俯視,一鉤弓月從井底湧出,故稱「月兒井」。月明星稀之夜,井中明月與天空夜月交相輝映,使人無不為之驚嘆。
範公祠
範公祠位於印月亭南側。「宋朝人物第一」6個大字刻於祠堂門額上。門上對聯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人們的心目裡,大都知道範仲淹是朝廷要員,但又多次被貶,仕途坎坷,長期任職於江南各地,其寫的《嶽陽樓記》更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沒有幾人知道他還任職於延安。搜集資料得知,當時西夏王國進犯延安,朝廷慌亂無策,只好把範老先生空降到延安,原來還真是組織需要啊。範老先生到延安後,抗敵與發展民生,頗有功勞。後人為紀念他,建了範公祠。該祠原位於延安城東黑龍溝左側石崖下,鑿洞而成,1938年被毀。1984年在清涼山原「天下奇觀」廢墟上重建了這個新的範公祠。
2、新中國的新聞廣播、出版事業的發祥地
黨中央和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清涼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時的新聞出版機構——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石、新華書店所在地。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全國三大紅色教育基地。
清涼山下建有「延安新聞紀念館」一座,館內大量文史資料展示了我國新聞及出版業的發展歷程,這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
3、太和山道教教觀
太和山,古稱「天山」、「蓮花峰」,位於延安市東北的清涼山之巔,南瀕嘉嶺山之寶塔 ,西鄰鳳凰山,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稱。山上松柏成林,松濤陣陣,氣候涼爽,廟宇殿堂星羅棋布,環境優美,景色迷人,遊人到此,勝如仙境。太和山道觀是道教聖地,陝西又是道家文化及道教的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