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現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人移民前往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除了追求高薪工作,還看重對方國家優厚的社會福利和良好的生活環境。目前,在德國的外國人高達1120萬;還有一千萬德國人具有移民背景。這對於總人口才8000多萬的德國來說,有所謂的移民背景人口(他們自己或至少有父母的一方沒有德國國籍)所佔比例已經相當大了,德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移民國家。
移民不是一蹴而就的,移民國家也不是一朝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德國的移民發展史,看看德國是如何加入移民國家行列的。
德國移民社會的起點——招募外來務工人員
上世紀中葉,大約只有100萬外國人居住在德國,所謂的外來務工人員招聘可以看作是向一個向移民社會發展的一個起點:65年前,即1956年1月5日,第一批50名義大利外來勞工抵達了下萊茵河的Siersdorf。起初頭幾年,沒有人認為這些工人可以在德國長期生存,只是因為德國需要勞工,而本國勞力不足從而向國外招聘。而移民社會的開始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上世紀50年代,德國經濟每年以近8%的速度增長,許多行業的工人變得稀缺。另一方面,在義大利存在大量失業人口,這就是為什麼羅馬政府自1953年以來就一再促進德國招聘義大利工人的原因。
最初德國政府並不支持企業到國外招聘:當時的總理阿登納(CDU)領導的政府宣布以充分就業為目標,而勞工部則參考依然比較高的農業人口失業率來抵制招聘。同時,工會還擔心工資壓力。所以要求被招募的義大利人只被允許以正常工資入職。
第一批移民踏上德國土地
於1956年1月5日,第一批50名員工來到德國,移民大幕悄然開啟。到年底,德國工僱用了大約10000名外來工人,主要從事農業和建築業。融合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來自義大利的所謂的外來勞工是與當地居民分開居住的。
各國勞工紛至沓來
隨著與義大利的第一個協議後,緊隨其後的是和西班牙(1960年),希臘(1961年),土耳其(1961年),摩洛哥(1963年),葡萄牙(1964年),突尼西亞(1965年)和南斯拉夫(1968年)的勞工協議。這些「外來勞工」的數量起初緩慢增長,在1960年約為30萬人,而在1965年則超過了100萬,最大的群體是義大利人,希臘人和西班牙人。
家庭成員赴德團聚成為重要的移民輸入來源
一開始,很多外來勞工都是來來去去,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大約有1400萬外國工人移居德國,同期也有大約1100萬人返回自己的母國。這種輪換原則是協議的基礎,例如與土耳其的協議中,將「外來勞工」的逗留期限限制為兩年。所以,實際上最初的那批土耳其勞工很多都返回了母國:在1961年德國政府批准土耳其公民作為德國臨時僱員之後,到1973年,約有867000名來自土耳其的工人前往德國。在同一時期,約有50萬人按計劃返回。
但是,在1973年11月停止招聘之後,家庭團聚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聯邦公民教育局的說法,大約一半有土耳其籍的人就是通過家團籤證來到德國的。1970年代末,聯邦政府對移民人數的急劇增加作出了反應,對以前相對寬鬆規定進行了初步限制。
德國移民數量沒有隨著海外招募的停止而減少
儘管德國開始停止招聘,限制相關法律,但在1974年至1988年之間,外國人的人數還是從390萬略微上升到470萬。由於家庭團聚和庇護移民的增加,自1988年以來,這一數字急劇增加,1996年達到了750萬,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隨後幾年又停滯了,這是因為德國對國籍法進行了重大改革,很對移民加入了德國籍,據報導,到2010年,入籍的外國人高達140萬。從2011年至今,在德外國人的數量從630萬急劇上升至目前的1120萬;還有一千萬具有移民背景。
德國並非「自願」成為移民國家
1956年第一批來自義大利的所謂外來工人讓德國開始走向移民社會的道路,而這一切並不是德國「自願」的。隨後隨著更多的家庭團聚和庇護移民,德國政府的政治目標也開始發生改變,並逐漸接納自己成為移民國家的事實。不管承不承認,目前的德國已經是移民國家,很多政客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如之前綠黨就提出希望將擴大移民社會作為德國的國家目標。
德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不管是否出於自願,現在都已經成為了移民國家,每年都有很多的申請者通過諸如德國藍卡、技術移民等方式移民德國,小夥伴們對於德國是不是也很嚮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