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是產於雲南易武的一種茶葉,俗話說,班章為王,易武為後。意思是說易武山頭出的茶則口感細膩,像溫柔的皇后。
易武,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北部的一個歷史名鎮,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原產地中心,古六大茶山之一,有「易武正山」之稱,早在南宋時期,易武就成為「普洱茶」的故鄉。
易武老樹茶是標準的大葉種茶,具有條索黑亮、較長、泡條,湯色金黃,苦澀較輕、香氣較好,湯中帶甜,湯質較滑厚、回甘較好、陳化較快等特點,由於矮化和長於山林的特點,山野氣韻不同寨子的有所區別。
易武位於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縣城110公裡。易武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易武正山海拔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溼、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巖和沙巖母巖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6%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
有老話說「雲霧山中出好茶」,易武茶山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雲霧籠罩,茶葉佔天賦條件而得美名。正因為長期沒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態、很自然,成為熱愛生態、熱愛自然的人們追逐的心愛。在當地人中得知,一些古樹茶的老葉子甚至黃葉子都有人出高價購買。
易武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是集儒、道、佛為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具體展現。易武在唐代稱「利潤城」,何時改為易武,無確實資料可考。據歷史和大唐文化遺產提供的信息推測,易武的文化及其含義與儒文化主流的漢文化有關。
據考證,在唐代易武當地就種茶。明朝末年江西和雲南石屏漢人開始進入易武種茶,面積不足一萬畝。清雍正七年(1729)古六大茶山改土司制為「流官制」,清政府實行「茶引」制放寬茶葉專賣,為易武茶山的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政策保證。於是,大批漢人湧入易武,用了近半世紀的時間,易武茶山面積達3萬畝,出現了「山山有茶樹,處處有人家」,10萬人入山做茶的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中經濟的發展是決定性的,是集儒、道、佛為一體的中華茶文化。易武的「易」得於「易經」的易,「武」得於「武聖」的武。單看這個易也很有意思,從字體上看,「易」又似日月相交之形。「易武」從文化根源上看,應是一文一武之本意。
在易武這塊沃土上生長著上萬畝的千年野生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而易武作為六大茶山之首,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茶文化。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彝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家家喜歡飲烤茶,瑤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傣族待客用竹筒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飲茶習俗。
易武茶製作過程
採摘鮮葉
一般來說,普洱茶採摘都是以一芽兩葉為主,而易武茶的採摘標準則是一芽兩葉至一芽三葉、一芽四葉。
這樣的茶青,雖然在炒青方面會比較困難,也很補好看,但卻是易武茶後期陳化之所以能夠爆發的基礎。
鮮葉攤涼
採摘回來的鮮葉要先經過攤涼。
攤涼可以讓鮮葉脫水讓鮮葉中的苦度、澀感揮發,同時讓茶香味溢發出來。
每一批鮮葉的含水量都略有不同,所以攤放的時間和厚度也各有不同。
普洱茶殺青
攤涼後的鮮葉,就可以開始殺青了。
殺青的主要作用,一是減緩茶青的發酵速度並增加其柔韌度,二是去除鮮葉本身的青味。
而易武茶的特點是重殺青,因為鮮葉的梗莖比較長,所以對殺青的溫度和時間把控要求非常高。
掌握不到位,可能就會出現紅梗和青味過重的現象,或者是糊片和糊味。
普洱茶揉捻
殺青好的茶葉就可以從鐵鍋中倒出,在揉捻臺上攤涼至尚有餘溫,然後再人工用手對茶葉進行「揉」和「捻」。
茶葉量大,也可採用機器進行揉捻。
易武茶的揉捻特點則是輕揉捻。
因為輕揉捻的緣故,所以新茶喝起來都會口感清甜,比較好入口。
但同樣是輕揉捻的緣故,易武茶的細胞壁破損較輕,氧化速度就自然較慢,所以經過長期存放之後的易武茶,陳化持久充分,導致內含物質更溶於水,口感更加醇厚。
我們經常會聽到用「拋條」來形容易武茶的特點。
所謂拋條,就是指易武茶揉捻輕,外形粗松,緊結度較低。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形容,就是「緊條」。
從短期來看,緊條的茶比較容易出味,氧化速度快,而拋條的茶則口感比較清淡,氧化速度也慢。
挑揀老黃片
揉捻好的茶青還要經過日曬乾燥,然後挑揀老黃片,才可以稱得上是完整的曬青毛茶。顧名思義:普洱茶老黃片是在原料篩選揀工序中,因條索疏鬆、粗大,在揉捻過程中不成條的部分,按照生產標準揀出來的這部分茶箐,俗稱為「黃片」。老黃片由於葉片組織厚實,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見長。 黃片的衝泡,可以稍增加一點投茶量,最關鍵的是水一定要開,泡的時間一定要夠,否則滋味就不能夠充分展現。黃片口感不苦不澀,香味獨特,而且不像嫩葉生茶那麼傷胃。
蒸壓成型
挑好的曬青毛茶,一般都會做成緊壓茶,以便更好的保存。
剛做好的毛茶,需再存放一段時間才可以進行壓制。因為新制的毛茶在存放的過程中,青味會褪去一些,茶香氣激發出來,口感也會更加濃醇。這樣再來壓製成餅茶,口感更好。
將稱好的毛茶放在蒸汽孔上,把茶蒸軟,茶才能壓緊。
毛茶蒸軟,裝入乾淨布袋,把茶揉緊,揉成圓餅。
再用25公斤重的石磨來壓茶,使茶成餅形。因是人工石墨壓制,餅型偶有不規則,也是正常的。
低溫蒸、石磨人工壓制,是易武茶的特色之一。
定型後的茶餅放在木架上進行風乾。
易武茶特點
易武茶外形特點:外形上,條索較長、茶梗長的衝泡後成扁稜狀、茶葉為卵圓形,邊緣齒明顯,條索肥壯顯毫;葉底鮮活、大、長、厚,韌性好,葉面革質狀、葉背絨毛多,均勻整齊,茶質優良極耐泡。
開湯後,湯色明亮,生茶呈微黃色,茶湯入口清香甘甜柔和、在梅子香、蜜香中透著一股幽蘭香,穀雨前後所採芽茶味淡香入荷、刺激性較低、湯色明黃透亮色,湯質厚重,微苦澀味,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在香甜茶系當中屬於最具有特色的茶品。
口感柔滑綿長。說到細膩兩字,非易武莫屬。易武茶的茶湯細膩柔滑,可以喝到顆粒均勻的絲滑之感。其回甘生津和喉韻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很強,這也是易武茶頗具特色的「柔中帶剛」。甜度普遍較高,低苦澀,澀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兩側。低刺激,飲茶後口腔較為純淨。大部分易武茶不帶喉韻,個別有喉韻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顯。生態好的茶新茶即有涼氣感,湯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葉底上,易武茶梗通常較多,葉片肥厚,鋸齒密集,葉片呈長柳葉狀。
如果您還想獲取更多更有趣的資訊
請多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哦!!!
給你一個大大的愛心
「一站式」服務,
「創新型」製作,
「多贏式」合作,
「一線多元」化發展。
忠誠
精業
合作
共享
【厚德諾金,魯班神韻】
【關於我們】
一群人,和他們營造的文化態度
官方微信:jinluban-media
長按此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