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

2021-01-19 金魯班文化傳媒


       易武普洱茶是產於雲南易武的一種茶葉,俗話說,班章為王,易武為後。意思是說易武山頭出的茶則口感細膩,像溫柔的皇后。

        易武,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北部的一個歷史名鎮,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原產地中心,古六大茶山之一,有「易武正山」之稱,早在南宋時期,易武就成為「普洱茶」的故鄉

       易武老樹茶是標準的大葉種茶,具有條索黑亮、較長、泡條,湯色金黃,苦澀較輕、香氣較好,湯中帶甜,湯質較滑厚、回甘較好、陳化較快等特點,由於矮化和長於山林的特點,山野氣韻不同寨子的有所區別。

        易武位於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縣城110公裡。易武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易武正山海拔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溼、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巖和沙巖母巖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6%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

        有老話說「雲霧山中出好茶」,易武茶山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雲霧籠罩,茶葉佔天賦條件而得美名。正因為長期沒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態、很自然,成為熱愛生態、熱愛自然的人們追逐的心愛。在當地人中得知,一些古樹茶的老葉子甚至黃葉子都有人出高價購買。

       易武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是集儒、道、佛為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具體展現。易武在唐代稱「利潤城」,何時改為易武,無確實資料可考。據歷史和大唐文化遺產提供的信息推測,易武的文化及其含義與儒文化主流的漢文化有關。

  據考證,在唐代易武當地就種茶。明朝末年江西和雲南石屏漢人開始進入易武種茶,面積不足一萬畝。清雍正七年(1729)古六大茶山改土司制為「流官制」,清政府實行「茶引」制放寬茶葉專賣,為易武茶山的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政策保證。於是,大批漢人湧入易武,用了近半世紀的時間,易武茶山面積達3萬畝,出現了「山山有茶樹,處處有人家」,10萬人入山做茶的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中經濟的發展是決定性的,是集儒、道、佛為一體的中華茶文化。易武的「易」得於「易經」的易,「武」得於「武聖」的武。單看這個易也很有意思,從字體上看,「易」又似日月相交之形。「易武」從文化根源上看,應是一文一武之本意。

  在易武這塊沃土上生長著上萬畝的千年野生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而易武作為六大茶山之首,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茶文化。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彝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家家喜歡飲烤茶,瑤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傣族待客用竹筒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飲茶習俗。

易武茶製作過程

採摘鮮葉

        一般來說,普洱茶採摘都是以一芽兩葉為主,而易武茶的採摘標準則是一芽兩葉至一芽三葉、一芽四葉。

        這樣的茶青,雖然在炒青方面會比較困難,也很補好看,但卻是易武茶後期陳化之所以能夠爆發的基礎。

鮮葉攤涼

        採摘回來的鮮葉要先經過攤涼。

        攤涼可以讓鮮葉脫水讓鮮葉中的苦度、澀感揮發,同時讓茶香味溢發出來。

        每一批鮮葉的含水量都略有不同,所以攤放的時間和厚度也各有不同。

普洱茶殺青

        攤涼後的鮮葉,就可以開始殺青了。

        殺青的主要作用,一是減緩茶青的發酵速度並增加其柔韌度,二是去除鮮葉本身的青味。

        而易武茶的特點是重殺青,因為鮮葉的梗莖比較長,所以對殺青的溫度和時間把控要求非常高。

        掌握不到位,可能就會出現紅梗和青味過重的現象,或者是糊片和糊味。

普洱茶揉捻

        殺青好的茶葉就可以從鐵鍋中倒出,在揉捻臺上攤涼至尚有餘溫,然後再人工用手對茶葉進行「揉」和「捻」。

        茶葉量大,也可採用機器進行揉捻。

        易武茶的揉捻特點則是輕揉捻。

        因為輕揉捻的緣故,所以新茶喝起來都會口感清甜,比較好入口。

但同樣是輕揉捻的緣故,易武茶的細胞壁破損較輕,氧化速度就自然較慢,所以經過長期存放之後的易武茶,陳化持久充分,導致內含物質更溶於水,口感更加醇厚。

        我們經常會聽到用「拋條」來形容易武茶的特點。

        所謂拋條,就是指易武茶揉捻輕,外形粗松,緊結度較低。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形容,就是「緊條」。

        從短期來看,緊條的茶比較容易出味,氧化速度快,而拋條的茶則口感比較清淡,氧化速度也慢。

挑揀老黃片

        揉捻好的茶青還要經過日曬乾燥,然後挑揀老黃片,才可以稱得上是完整的曬青毛茶。顧名思義:普洱茶老黃片是在原料篩選揀工序中,因條索疏鬆、粗大,在揉捻過程中不成條的部分,按照生產標準揀出來的這部分茶箐,俗稱為「黃片」。老黃片由於葉片組織厚實,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見長。 黃片的衝泡,可以稍增加一點投茶量,最關鍵的是水一定要開,泡的時間一定要夠,否則滋味就不能夠充分展現。黃片口感不苦不澀,香味獨特,而且不像嫩葉生茶那麼傷胃。

蒸壓成型

        挑好的曬青毛茶,一般都會做成緊壓茶,以便更好的保存。

        剛做好的毛茶,需再存放一段時間才可以進行壓制。因為新制的毛茶在存放的過程中,青味會褪去一些,茶香氣激發出來,口感也會更加濃醇。這樣再來壓製成餅茶,口感更好。

        將稱好的毛茶放在蒸汽孔上,把茶蒸軟,茶才能壓緊。

         毛茶蒸軟,裝入乾淨布袋,把茶揉緊,揉成圓餅。

        再用25公斤重的石磨來壓茶,使茶成餅形。因是人工石墨壓制,餅型偶有不規則,也是正常的。

        低溫蒸、石磨人工壓制,是易武茶的特色之一。

        定型後的茶餅放在木架上進行風乾。


易武茶特點

       易武茶外形特點:外形上,條索較長、茶梗長的衝泡後成扁稜狀、茶葉為卵圓形,邊緣齒明顯,條索肥壯顯毫;葉底鮮活、大、長、厚,韌性好,葉面革質狀、葉背絨毛多,均勻整齊,茶質優良極耐泡。

        開湯後,湯色明亮,生茶呈微黃色,茶湯入口清香甘甜柔和、在梅子香、蜜香中透著一股幽蘭香,穀雨前後所採芽茶味淡香入荷、刺激性較低、湯色明黃透亮色,湯質厚重,微苦澀味,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在香甜茶系當中屬於最具有特色的茶品。

      口感柔滑綿長。說到細膩兩字,非易武莫屬。易武茶的茶湯細膩柔滑,可以喝到顆粒均勻的絲滑之感。其回甘生津和喉韻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很強,這也是易武茶頗具特色的「柔中帶剛」。甜度普遍較高,低苦澀,澀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兩側。低刺激,飲茶後口腔較為純淨。大部分易武茶不帶喉韻,個別有喉韻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顯。生態好的茶新茶即有涼氣感,湯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葉底上,易武茶梗通常較多,葉片肥厚,鋸齒密集,葉片呈長柳葉狀。


如果您還想獲取更多更有趣的資訊

請多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哦!!!

給你一個大大的愛心



「一站式」服務,

「創新型」製作,

「多贏式」合作,

「一線多元」化發展

忠誠

精業

合作

共享

【厚德諾金,魯班神韻】

【關於我們】

一群人,和他們營造的文化態度

官方微信:jinluban-media

長按此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相關焦點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向陽寨
    ,它就是南糯山準確說是路過,因為每一次茶山行程的目的地,都是奔著布朗山老班章去的,再次也是勐宋的那卡,而位於214國道邊的南糯山下都是必經之地,即便有了充足的時間,「特意」上南糯山看看,也只是「順便性」地走馬觀花轉一圈。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老寨
    在南糯山所有村寨中,半坡老寨是名氣最大的寨子。因為那裡有一棵舉世矚目的茶樹王! 是以半坡老寨幾乎成了南糯山的代名詞,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遊客,以為南糯山只有個半坡老寨,來南糯山幾乎就是到半坡老寨去看那棵茶王的。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新寨
    順便解釋一下,南糯山一些寨子,有新有老,比如石頭老寨和石頭寨,半坡老寨和半坡新寨,丫口老寨和丫口新寨,新寨是從老寨子裡分出去的。從南糯山大門進來,除了向陽寨之外,距離最近的就是半坡新寨的永存寨(小組)了,而半坡老寨或半坡寨,距離還比較遠,因此,我們考察的南糯山第二寨就選了半坡新寨的永存小組。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姑娘寨
    寨門到地址上看,似乎是一個新的寨子,其實,姑娘寨是南糯山最古老的寨子,它是哈尼族先民到南糯山後最先定居的寨子。當時南糯山有少量的布朗族居住,屬雜居狀態,因哈尼族的勢力大於布朗族,布朗族逐步遷往其它地區,大約到二十世紀初期才全部遷出。據老人介紹,直到一九五0年前後,南糯山石頭寨西面還有布朗族村寨遺址(Yail bee pu cyuq)。哈尼族先民抵達南糯山後,最選擇安家的地點,便是現在的姑娘寨所在地。關於南糯山各寨的名稱,有3種版本,一種是漢語,一種是傣語,一種是哈尼語。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頭新寨
    南糯山第四寨:石頭新寨從石頭新寨分出立寨的有興樂村(Sil le pu )和富興村。興樂村於1993年從石頭新寨搬遷建寨,第一個去世的人是先三。先三在監獄服刑時病逝,屍體火化後運回寨子安葬,為南糯山村寨裡第二個安葬骨灰者。富興村於2002年從石頭新寨分出建寨;2008年9月9日,則車(Zei qeel)去世,時年73歲,成為該村第一個去世者。
  • 細說普洱山頭茶之南糯山「三寨」
    南糯山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種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時期,布朗族的先民還在此種茶;後來布朗族遷離南糯山,遺留的茶山被愛伲人繼承;根據當地愛伲人的父子連名制可推算出他們已經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約已經歷1100多年的時間。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丫口寨
    訪完石頭寨,本該去來看看大名鼎鼎的半坡老寨了,可是一路上聽說半坡老寨那邊要看到東西很多,而且還要步行一段路,多依寨也是如此,於是改道,先去尋訪丫口兩個寨子——丫口老寨和丫口新寨。丫口老寨和丫口新寨都是從多依寨分出來的。在墳山第一個安葬的人是考元(Kaol yaiq),是丫口寨梭開·開者的曾祖父,距今約有98年。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多依寨
    因為它的古茶樹資源豐富,有栽培型和野生型,有大葉和中小葉,還有野生紫芽;因為它有山泉,那股惠及多個寨子的神泉;因為它有鞦韆節,僾尼人傳統節日的重要保留節目;因為它有古道,南糯山上僅有的三條茶馬古道之一。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老寨
    在南糯山所有村寨中,半坡老寨是名氣最大的寨子。因為那裡有一棵舉世矚目的茶樹王!是以半坡老寨幾乎成了南糯山的代名詞,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遊客,以為南糯山只有個半坡老寨,來南糯山幾乎就是到半坡老寨去看那棵茶王的。但我要告訴大家:南糯山不僅僅只有半坡老寨,半坡老寨也不僅僅只有茶王!
  • 易武古茶山:撤漫撒補易武的由來
    漫撒茶山緊接易武正山,兩山的分界線在麻黑寨,漫撒山是易武的老茶區。六大茶山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便在漫撒的黃竹篷、一扇磨一帶。清鹹豐年以前,漫撒山村寨密集,人口過萬,彎弓大寨和漫撒老街曾是易武茶山最興旺的兩個寨子,兩寨隔一個山頭相距五公裡左右。「彎弓過去有四百多戶人家,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
  • 2014易武彎弓颳風寨原始森林參天古樹茶區
    產品名稱:原生野韻產品原料:2014年早春易武原始森林參天古樹茶茶品樹齡:500年以上茶品產區:易武颳風寨茶王地,彎弓茶區 易武茶區山高霧重、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樹下腐質腐葉多,造就了土壤的有機肥含量高,養分累積快,生態環境保護完好,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古樹生長之地。 任何到過瑤族茶區彎弓,颳風寨等的人。只要看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及原始森林的風貌,都不會懷疑這片茶地的潛力及發展,所以近兩年來價格以及認知度已經超越了漢寨。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水河寨、大小巴拉寨
    南糯山十二寨中,向陽寨、半坡新寨、姑娘寨、石頭老寨、石頭新寨、多依寨、丫口老寨、丫口新寨、半坡老寨9個寨子較為集中,都是由姑娘寨分出的寨子再先後建的寨,到這些寨子無一例外都是先從214國道邊的南糯山大門(龍巴門)進入。
  • 易武山頭這麼多,哪個山頭值得買?(上)
    十個喝茶人,5個愛易武。易武的柔,易武的香,永遠在你可接受範圍之內,它永遠不會給你肉體折磨,它只會給你靈魂暴擊,所以你無法差評。作為久負盛名的貢茶之地,易武「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相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號召茶農砍茶種樹的時候,高山寨少數民族沒有漢族的覺悟,有相當一部分的老茶園都砍了,只有高山村的彝族人懶得動手,把茶樹撂了荒,扛著獵槍上山打獵去了。
  •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頭老寨
    ,從姑娘寨出來有個三岔口,一條往石頭新寨,一條往半坡老寨去看茶樹王,中間一條就是去往石頭老寨啦。1967年12月13日,師帕(Si Pal)、朗波(Lanq Bovl)帶領半坡新寨的13戶人家計63人又一次搬遷。取寨名為魚塘寨。1968年2月18日,有9戶46人從石頭寨搬遷至魚塘寨附近,取寨名為向陽寨。後來,兩寨合併成一寨,用「向陽寨」名。
  • 解讀普洱茶之——易武
    易武茶農,主要民族就是漢族和瑤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較早,產量較大的,基本都是漢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樹、田壩。這些寨子有個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藝成熟。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腦子裡大多會湧現這麼幾個詞:易武正山、麻黑、颳風寨,一年前,提起彎弓還都挺神秘,偶爾朋友問我喜歡易武哪裡的茶,我會回答:薄荷塘、白茶園、同慶河、一扇磨。然後大家都暈了,偶爾說到麻黑算易武二線名寨,更是遭拍磚無數。這到底是個神馬情況呢,下面我為大家慢慢道來。
  • 竹林寨:南糯山的易武味
    南昭時期布朗族先民就在南糯山種茶,實行林、茶、寨、田巧妙布局,香氣高,苦味淡,甜味重。布朗族遷離後遺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繼承,滿山遍野的古茶樹與森林共生。哈尼族人在此生活了1100多年,留下栽培型的茶王樹,已經有800年的成長史。
  • 優質易武古樹生普颳風寨茶都有這幾個特點
    颳風寨與寮國相鄰,屬於易武山區,居住著180戶左右的人家,以瑤族為主,是普洱茶十大名寨之一。海拔1203.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2100.00毫米。沒有去過颳風寨的人,永遠無法想像這個寨子的現狀。偏僻、孤獨、靜止、安然。
  • 古六大茶山分布區域,各茶山茶樹滋味特點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易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易武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經有濮人也就是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種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飲茶習俗和茶文化,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
  • 易武,低調得有點不像話
    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面積約750平方公裡,為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易武「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古茶樹分布廣泛,全鄉有古茶樹古茶園總面積1.4萬多畝(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園)。
  • 茶葉知識科普,易武茶區4款具有代表性的茶,你知道嗎?
    有朋友問,易武茶是怎麼樣的特點特徵,如何區分?「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易武從清至今一直被稱為眾山之首,其所產的茶品個性鮮明。易武與布朗兩大產茶區的普洱茶,是當今市場的兩大主流。易武與布朗兩大茶區,所產生的普洱茶口感風味,風格都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