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出現兩足行走的生物,專家無法研究,它們一旦上岸就會融化

2020-12-24 奇點使者

筆者-小文

地球是一顆被大量的水所包裹著的「水球」,科學家目前還無法測出海洋最深處在哪裡,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克服了海洋的限制,並成功將大量的潛水設備和聲吶設備投放到海洋之中,以此來進行科學研究。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相比於浩瀚的宇宙,人類對於土生土長的地球會更加了解,但據研究顯示,人類對於地球海洋的了解不過只有百分之五而已,這也意味著,深海中還有著許多人類未知的存在。

而地球上大多數的未知物種,就生活在地球的深海之中,但由於深海的氣壓問題,科學家的研究一直受到限制,但就在最近,科學家在利用潛水設備對水下7500米的區域進行探索時,卻有了一項驚人的發現。

相比於此前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一萬米發現的獅子魚,此次人們在水下7500米深處發現的魚類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了。

科學家將該物種命名為「阿塔卡馬蝸牛」,並將其歸類為Snailfish物種,雖說該生物被歸類為魚類,但實際上,它的身體構造和人們常見的魚類有著很大的區別。

阿塔卡馬蝸牛全身呈「凝膠狀」,表面沒有皮膚覆蓋,這一點和水滴魚非常相似,這也使得阿塔卡馬蝸牛的外形看起來就像一塊果凍,仿佛只要用手輕輕一捏它們就會死掉。

但科學家卻表示,其實阿塔卡馬蝸牛並不脆弱,而且還是深海中的「霸主」,這種生物雖然身材細小,但嘴裡卻長滿了可怕的尖牙,而且殺傷力非常強勁。

而有趣的是,阿塔卡馬蝸牛的身體幾乎是透明的,人們通過肉眼就能將它的器官看得一清二楚,並且,阿塔卡馬蝸牛也是世界上繼章魚之後第二種可以兩足行走的生物。

但可惜的是,科學家至今無法對這種生物進行深入研究,因為阿塔卡馬蝸牛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由於它們長期生活在深海,已經適應了低溫和高壓,因此,只要一上岸,阿塔卡馬蝸牛的身體就會像冰塊一樣融化。

相關焦點

  • 阿塔卡馬獅子魚生活在深海裡,為什麼撈出水後會迅速融化?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太平洋深達7500米的海溝可謂是地球生物的禁區,然而就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竟然生活著一種神奇的魚,它們不僅不怕恐怖的水壓,而且還不懼嚴寒,堪稱生物界的王者。然而,就這樣的強悍的生命,一旦撈上來就會迅速融化了。那麼,這種魚類為何如此神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地球「霸主」大都是兩足行走的動物?
    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這是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案: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地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 7400米深海發現新物種,果凍狀的魚,一到地面就會融化
    筆者-小文除了沙漠以及南北極地區以外,深海又被稱作是「生命的禁區」,在海洋的底層,這裡缺乏食物、陽光、氧氣,並且還處於高壓低溫的狀態,我們很難想像,會有生物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存活下去。即使是鋼鐵打造的潛艇,在萬米級別的深海也會被輕易壓扁,而如果有生物在這片海域生存,那麼它們身上每一立方釐米的皮膚就要承受超過1噸的壓力。但就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科學家竟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種——阿塔卡馬獅子魚,這種全新的魚類無論是外形還是生存方式都超乎了人們的想像。
  • 探索人類演化為站立兩足行走:或因地形改變了我們
    當然,時至今日,關於我們的祖先究竟具體在何時,因為什麼原因開始站立起來,並開始用兩腳行走,這仍然是一個謎團。科學界在關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人類祖先放棄了四足行走的生活方面仍然存在意見分歧。但最新的科學研究卻正在為我們提供有關於這場重大改變為何發生的全新線索。如果能夠回答我們是如何轉變為我們今天這樣的兩足行走生物,那將能夠幫助我們回答很多與進化有關的基本問題。
  • 人是怎樣學會兩足行走的?科學家全面分析,懷疑有人暗中施以援手
    除了人類以外,猩猩,熊,貓鼬、企鵝、章魚以至於數千萬年前滅絕的恐龍也會短暫地直立行走,可是,在眾多會智力行走的生物之中,為何只有人類擺脫了四肢的束縛,並擁有了智慧呢?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智力和兩足直立行走是息息相關的,在過去,類人猿和猩猩一樣,使用四條腿走路,但隨著環境的變遷——東非大裂谷的出現,靈長類被分成了兩個派別。
  • 最接近人類的嬰兒恐龍,幼年只有掌心大小,成年後學會兩足行走
    筆者-小文人類雖然是能夠直立行走的生物,但並不是一出生就學會用兩隻腳走路的,嬰兒時期的人類是先學會四肢爬行,然後才一點點學會走路的。而在歷史上,有一種大型生物的遭遇和人類非常相似,那就是巴塔哥尼亞鼠龍,這種恐龍在幼年時期是利用四肢爬行的,但到了成年以後,卻突然改成了兩足行走。巴塔哥尼亞鼠龍簡稱鼠龍,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鼠龍在出生時非常小,只有人類手掌心般大小,它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出生時的大小僅有其它恐龍平均大小的三分之一。
  • 美國專家呼籲:深海生物體內發現大量塑料微粒,霍金預言或將成真
    因為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科技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多,而使用它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的過程又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造就我溫室效應使南北極的冰川融化,釋放出冰川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然後溫室效應進一步嚴重,這就是科技發展的弊端。
  • 日本出現兩種「深海生物」,漁民憂心忡忡:東京恐出現重大災難
    地震魚多次出現,讓人對此十分擔憂。日本位於地震帶的交界處,也是一個島嶼。每年遭受洪水,海嘯,火山,地震等災害。目前,日本本土正逼近馬裡亞納海溝。如果地震頻率太頻繁,會加快移動速度,這是日本人不願意看到的。2020年,日本漁民在福井縣一海域發現兩條神秘地震魚。日本有個傳說,地震魚一旦出現,就容易發生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
  • 深海生物出現在淺海地區,身體龐大卻是連接而成,它到底是何物種
    由於海洋環境與陸地環境不同,隨著海洋深度的增加,環境壓力在不斷地增加,溫度在不斷地下降,水中的溶解氧也在不斷減少,因此很少有人類踏入深海領域,除非是專業的深海考察隊。所以許多深海生物能在最小程度上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生存,甚至還存在一些人類未知的物種。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一支科研隊伍在西部淺海地區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物種,專家表示它更應該出現在深海區域,這是為什麼呢?
  • 深海巨獸被打撈上岸!
    近日,大連市長興島海域發現擱淺的抹香鯨,這是有記錄以來抹香鯨首次出現在渤海海域。經海洋生物專家辨認,它是一頭成年雄性抹香鯨。鯨長約18米,打撈上岸後的重量接近40噸左右。抹香鯨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撈,發現擱淺的抹香鯨十分罕見。
  • 澳洲200米淺海發現深海生物,科學家感到費解,幕後兇手是誰?
    有專家表示擔憂意見,陽光的穿透力是有限的,海平面以下200米將無陽光可直接到底,那裡是一片黑暗、寒冷的世界。正因為如此,人類尚未對此片區域作詳細的探索,但是依舊有生物在此種環境生存著。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海底深處世界動物會不會被迫遷移,逃亡其他地方尋求生存呢?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幾隻肉食性馳龍尾隨而至,打算捕捉那些老弱病殘做大餐,驚起岸邊棲息的水鳥和翼龍——一億多年前的各大類生物,將腳印留在了同一片湖灘上。足跡獵人根據這些足跡化石,復原出當時的熱鬧場景。昨天,科學松鼠會資深「松鼠」、「恐龍達人」、青年恐龍研究者邢立達,攜手兩位世界級恐龍復原圖畫師,在上海書展為讀者奉獻出第一本恐龍足跡中文科普書:《恐龍足跡——追尋億萬年前的神秘印記》。
  • 澳洲淺海處疑似發現稀缺深海物種?專家表示研究機會不可錯失
    地球上的生命也在不斷地繁衍和進化,正如達爾文給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定義一樣,有新物種的出世,當然就會有舊物種的淘汰和滅亡。這不,研究人員們又在澳大利亞以西的淺海中發現了一種奇形怪狀的生物。這隻生物粗略看去就像是一隻變異的水母一般,中間有一個頭,四周長有許多觸鬚,那些觸鬚極其的長,在水中漂浮著,很是滲人。好在這隻生物移動緩慢,才給了研究人員觀察的機會。
  • 海底8000米處,有什麼生物?研究者潛入深海,拍到它們真面目
    特別是伴隨著深潛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於茫茫深海的探索也不斷深入,人類意識到一個神奇的事情:原來恐怖的深海中,也有生物存在。「頑強」的馬裡亞納獅子魚其實,從海平面開始往下,超過200米的水深海域,就已經算是深海了。深海也是科學家們在研究海洋的過程中,最神秘的地帶之一,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也不斷有新的生物、新的發現在深海湧現。深海有什麼特點呢?
  • 深海裡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神秘生物?
    以海藻為生的它一旦遇到險情馬上會將體內器官排出以求自保。不過不用擔心,這些器官之後還會再長出來噠。海鮮愛好者看到這樣一隻身體有38公分長,蟹腳全部展開總長達4.6米的大螃蟹肯定會樂得合不攏嘴。想想這樣一隻奶油焗蟹的味道吧,簡直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這種日本蜘蛛蟹是全世界最大的蟹類,而且也的確是人間美味。但是它們的價格也不菲,因為它們是一種很珍貴的蟹類。
  • 超級古老的細菌被發現,科學家:冰川融化或導致危機出現
    比方說在2010年,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的永凍土層融化,人們發現在其中竟然出現了一具動物屍體,而且動物看起來也非常的奇怪,後來,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判斷這個動物是史前巨獸猛獁象,死亡的時間大約在4萬年之前,因為它保存得非常完好,所以,科學家推測它死亡後就已經被凍住了,如果不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或許它還會繼續長眠於冰層之中,永遠都不會被發現。
  • 鯨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可上岸之後就會死?專家一語道出真相
    或許人們對於鯨的了解是從它對人類有著一種莫名的友好開始的,或許人們對於鯨的了解是從海洋館中鯨的表演開始的,也或許人們對於鯨的了解是從一些新聞中鯨擱淺在海岸後死亡開始的,人們了解鯨這種生物的途徑有很多,只是在眾多認識鯨的途徑中最讓人感到困惑的可能就是鯨上岸後死在海岸邊了,因為眾所周知鯨是一種會用肺進行呼吸的哺乳動物,並且鯨還有著比較高的智商,可為什麼只要一上岸之後鯨就會死掉?
  • 極地被冰封的「古細菌」,冰川一旦融化,會對生態和人體造成傷害
    地球最初的模樣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相差很大,在人類還沒有誕生的時候,生態是非常平衡的,沒有人類這個最大的敵人,很多的植物和動物都繁衍很快,各種大型動物,各種大型植株,因為很多已經滅絕,所以我們無法想像,遠古的生物是怎樣的。
  • 終於有中國吃貨吃不了的東西了,這種魚一浮到水面,就會馬上融化
    只要看見一樣陌生的生物,中國吃貨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怎麼燒才會好吃,而不是詢問這就是什麼。現在,問題大了,科學家們新發現了一種不能吃的生物。科學家在阿塔卡馬海溝的深海裡,探測到了一種新的生物。阿塔卡馬海溝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之一,科學家在最近一次的探測中,捕捉到了一種新的蝸牛魚的身影,由於是在阿塔卡馬海溝首次發現的,這種新的物種暫時被命名為「阿塔卡馬蝸牛」。
  • 西伯利亞永凍土融化,出現1.4萬年前生物,這意味著什麼?
    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極端天氣,導致各地災難頻發。各種工業生產開始大幅度增加,導致二氧化碳等位置氣體排放量增大,使得全球氣溫逐步上升,這也使得南北兩極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此外,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也出現了融化的情況,科學家們在永凍土中還發現了很多遠古生物,並還不忘囑咐人類:是時候該反省自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