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湖,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水域總面積約為4500平方公裡,總蓄水量達到1000億立方米,對於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有關氣象和地理測繪機構研究表明,從2004年開始的這10多年時間裡,青海湖的面積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從2004年的極小年到現在,增加的面積可以達到了170多平方公裡。有朋友不禁要問了,既然青海湖是鹹水湖,面積在不斷地增大,未來會不會變為海洋或者衝出周圍山脈的阻擋變為外流型湖泊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青海湖的形成歷史。在2億年前的時候,包括青藏高原在內,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大部分都屬於特提斯海的一部分,被廣袤的海洋所覆蓋。直至200萬年前,隨著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對衝,使得現在的青藏高原區域開始緩慢隆起,逐漸形成了「世界屋脊」,大量海水隨著地勢的升高而流出,有的則被四周的高山包圍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其中青海湖就是其中之一。
在200萬年,青海湖還是一個外流型湖泊,有大大小小100多條河流匯入其中,而湖泊的東部與黃河相連,由於水循環的暢通,加上氣候溫暖溼潤,當時的青海湖還是一個典型的淡水湖。不過,到了100萬年以前,在地球板塊對衝的持續影響下,青海湖周邊特別是東部的地勢抬升非常明顯,青海湖向東入黃河的出口被阻斷,原本向東流出的眾多河流反過來向西匯入青海湖,逐漸形成了「只進不出」的內陸湖。
與此同時,隨著喜馬拉雅造山運行的持續,青藏高原地勢越來越高,青海湖周邊的山脈也逐漸抬升,使得來自印度洋的水汽根本無法再深入到這裡,加之距離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距離都很遠,所以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對於青海湖來說,一方面是蒸發量大小水源的補給量,青海湖的面積越來越小;另一方面,湖水中的礦物質越積越多,含鹽量越來越大,慢慢地就變為了鹹水湖。
上世紀,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青海湖周邊墾荒的範圍越來越大,對湖區周邊的自然植被造成了嚴重影響,很多溼地和高植被覆蓋度的土地逐漸退化甚至消失,水源涵養能力也越來越低,進一步加劇了青海湖水域面積的萎縮。據監測,到2004年時,青海湖的面積已經減少到有文字記載的最低點。
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保意識的逐漸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青海湖及其周邊生態系統的恢復治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這個生態安全屏障,主要包括:
一是實施退耕還湖還溼工程。從新世紀開始,青海省採取了循序漸進的退耕還湖還溼還草工程,累計完成300多萬畝,有效推動了全省植被覆蓋率的提升,特別是在青海湖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推進的力度更是史無前例,一方面增加了植被覆蓋度,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另一方面減緩和阻止了湖區周邊土地的退化速度。
二是實施礦山修復治理工程。在青海湖周邊、三江源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內,積極開展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有效提升了湖區周邊山體的植被覆蓋度,不但有效減少了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次,而且有效減少了地表徑流的損耗率,入湖水量呈現逐漸增加趨勢。
三是實施系統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工程建設,青海湖、三江源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發揮,形成了一種良性發展的趨勢,對區域氣候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與20年前相比,青海湖周邊的降水量已經由每年300多毫米增加到了現在的400多毫米,更多的降水也為青海湖水域面積的擴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補給基礎。
由於青海湖屬於斷陷湖泊的特徵,加上周邊山脈的阻擋以及持續抬升的地質演變趨勢,青海湖不可能會變為海洋,也不會改變其內陸湖泊的定位。不過,我們要看到,青海湖面積的擴大,是我國西北地區氣候條件不斷改善的一個生動表現,也是我國多年來大力推行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