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饒宗頤:自在是一種境界_佛教_鳳凰網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潮州會館,鄉音悠揚。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我是大豬吧。大師是指和尚,我不敢當。」

談及文明危機,他白眉一動:「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我倡導不要天人互害,而是互益,這比天人合一更為重要。」

人物檔案

饒宗頤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字固庵,號選堂,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

季羨林稱,饒宗頤先生在中國文、史、哲和藝術界,以至在世界漢學界,都是一個極高的標尺。學界譽為「亞洲文明的驕傲」。

今天,「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將在廣州二沙島廣東美術館隆重展出。

饒公三笑

白髮白眉、顏容清癯的92歲大師,卻如老頑童般「有趣」。說到動情處,眉發伸張,笑聲抒懷。

上午在家中,記者問饒公:「現在還帶徒弟嗎?」他說:「我不帶徒弟,我幹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我自己,但我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言辭帶笑,意味深長。

中午饒公與僑領陳偉南先生等一起享受清淡潮菜。記者問他:「國學大師的稱號接受否?」饒公停下來,抹抹嘴笑,用潮汕話道:「大師?是大豬吧。大師是指和尚,我不是和尚啊。」

席間,饒公興致勃勃地拿過記者的筆記本,「秀」了一下驚人的記憶力。他在紙上把杜甫的《長沙送李十一》一字一句寫下來,露出孩童般得意的笑容:「我偷了杜甫的一句詩,這是小時候背的,差不多90年了。」

「父親的心靈很純真。」女兒饒清芬說。

【說文明】

「天人互惠」才是人間正道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安心書齋做學問。但其實不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記:您對人類文明的前景怎麼看?

饒: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的本性是惡,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全球化同時意味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記:怎麼改變呢?

饒:季老倡導「天人合一」,我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馬王堆《易》卦的排列,以《益卦》作為最後一卦,結束全局。這與今本《周易》以「既濟」、「未濟」二卦作結不同,而異曲同工。《益卦》初九爻辭說:「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上九的爻辭說:「立心勿恆,兇。」我們如果要大展鴻猷,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

要向從古人文化裡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造成「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論自在】

現在人困於物慾,其實是自己造出來的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鬥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記:據知《心經》最深沉的意蘊在於「心無掛礙」。如何做到?

饒:「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掛礙。現在人太困於物慾,其實這是人自己造出來的。

記:您的詩句「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令人深思。

饒: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做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觀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變來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觀音。「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認為行者到達彼岸的無上法門)。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頭條】:流失海外的敦煌藏文文獻以圖版形式"回歸"中國

【觀點】:世界禪茶論壇:寇丹觀點

【禪茶一味】:此心無住 禪者之茶  

【素食】:北方候鳥南下過冬遭捕殺 當地流行"鳥宴"

【覺悟】:極賢一家——修塔起信 全家證果

【一日禪】:人生學會隨緣 才能活得自在

【眾生】:「國寶」饒宗頤 自在是一種境界

【心靈物語】:那就試試「壞」的開始

【朝聖】:「馬祖道場」發源地——靖安寶峰寺

【圖片藝術】:密教法器:金剛杵

【視頻】:專訪韓國天台宗正山長老:希望中國佛教深入到民間

【書店】:透過聖嚴法師的智慧與生活化開示,為你開啟真正的快樂之門!

栓子

相關焦點

  • 饒宗頤為人修學三境界
    王國維用三句詞代表人生三重境界,饒宗頤為人修學也可以用三句詞來加以概括。本文節選自施議對編纂的《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  施議對:先生所創三種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話加以體現?「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這是第一種境界。
  • 國學泰鬥饒宗頤的養生之道: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
    百歲國學泰鬥饒宗頤與著名學者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2014年9月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問及長壽秘訣,饒老如是說:「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治學:「守株待兔」張弛有度饒宗頤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國學各方面,如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經學等,且他通曉英、法、德等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連錢鍾書都贊他為「曠世奇才」。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他曾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慾,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
  • 饒宗頤: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饒宗頤繼承其遺志,用兩年的時間續編了饒鍔的《潮州藝文志》。這是研究潮州歷代文獻的裡程碑式的著作,饒宗頤以其在目錄學方面的深厚功力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1935年,僅有初中肄業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廣東通志館,專職藝文纂修。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
  • 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參訪香港寶蓮禪寺
    淨因大和尚以「隨緣自在」寄語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林恩)淨因大和尚知識淵博、思維縝密、語言幽默、充滿智慧,他指出,佛教已經超越了國界、種族,且漢傳佛教在整個佛教發展史中又佔據了比較大的比例,得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漢傳佛教可以先行一步」的結論。淨因大和尚在開示中還回憶了與鳳凰網佛教頻道近20年的因緣,他希望鳳凰網佛教頻道發揮好媒體的導向作用,傳播好正能量。
  • 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國際文化巨擘,也是國寶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她有幸認識饒公多年,並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 「饒宗頤文化館」的設立,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獲益良多。她說,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今天「哲人萎地」,令人十分難過;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亦是國寶,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
  • 自在極意功被稱之為白神?其實只是一種境界和一種新型形態罷了!
    在龍珠超劇情中,悟空終於在吉連的壓迫下成功的達到了完美自在極意功!在此之前,悟空正如過去那般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進行著刻苦訓練,從而提升自己的戰鬥力。在悟空成功的進階為完美自在極意功狀態後,有很多網友都把自在極意功的形態稱之為白神!那麼完美的自在極意功到底是不是白神呢?這或許是不是一種境界或者一種變身的形態呢?下面來看看小編的觀點。
  • 饒宗頤先生並未經過正規學院教育,但何以著述等身、精研書畫
    1988年以瓷青紙、金墨作《雲林筆意金繪溪岸叢樹》,即用新法表現倪雲林的筆簡而意遠的境界。而擬清代畫家高鳳翰的《琴材圖》(2008年),所表現的文人趣味實際上正是他的追求。作為文人思想在畫面上的一種特別的表達方式,饒宗頤先生不止於此,他還常常配以對聯,《荷花八條屏》(2009年)以對聯「竹雨松風荷月,茶煙琴韻書聲」,傳達了文人的意趣,超越了物的對象。荷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饒宗頤先生的繪畫世界中,得到了盡情的表現。他經常不滿足於傳統文人的方式,不斷變換語言和形式而求得自我風格的展現。同時,他還以傳統文人的習性,通過文人所鍾情的內容來構想新的畫作。
  • 國學泰鬥饒宗頤: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饒宗頤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先生去世。一代國學大師,人稱「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他博古通今,融貫中西,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古代歷史、古文字、甲骨文、敦煌學,還有藝術史、音樂、書畫、美術、文學、哲學等,然而這位飽學之士,卻從來沒有進過學堂,也沒有學歷。
  • 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他研究佛教,一直想學梵文,後來在一次國際會議碰到印度專家,就以甲骨文與他交換傳授,學會了人稱「天書」的梵文。又以同樣的方法,學會了中東的楔形文字。這些機緣看似偶然,背後是他的「一以貫之」。  四是「旁移論」。他說,別人總結我學問有八大門類、十大門類,看似涉獵繁雜,之間好像沒什麼關係,其實每次我只是往旁邊移了一小步。
  • 饒宗頤:我的詞心與整個宇宙相通
    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施議對編纂的《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一書,今年5月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全面系統地對饒宗頤學藝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饒宗頤在史學、文學、經學乃至甲骨學、秦簡學、敦煌學諸多領域的獨特見解及建樹,又呈現饒宗頤於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琴藝諸多方面的風貌及成就。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他說:若人真能轉世 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1985年,以白描寫紙本立軸《樹下觀音》圖,這是一幅六臂觀音圖,線條流利,觀音動勢自然而莊嚴,飄帶風動,古樹繁密,形成疏密有致的對比效果,表現了佛教清涼世界的光明境界。   1993年,畫《布袋和尚》,這是他非常有特色一幅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說他此畫,用筆雖沿襲傳統畫法,神韻、意境卻不落尋常窠臼。
  • 鳳凰網華人佛教西藏之旅——桑耶寺_佛教_鳳凰網
    鳳凰網華人佛教西藏之旅——桑耶寺 2007年06月15日 09:39鳳凰華人佛教 【大 中 小】 內容概要:轉經筒永不停歇的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
  • 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 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開幕
    昨日,「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在市區威遠樓拉開序幕,此次展覽至15日結束。香港和泉州兩地的書法家以此慶祝著名國學大師、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最高學術顧問饒宗頤先生一百周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今潮州市湘橋區)。饒家富甲一方, 其父饒鍔期望兒子將來能效法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所以為他取名「宗頤」。饒宗頤不負眾望,自幼就廣學諸家,博採眾長,經史子集、佛典道書、詩詞歌賦、金石書畫無所不讀。
  • 敦煌壁畫及音樂走進香港饒宗頤文化館
    新華社香港5月25日電(記者丁梓懿)「天籟敦煌·淨土梵音」展覽25日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開幕,展覽通過多種形式展示敦煌石窟的音樂場景壁畫及敦煌樂器,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敦煌韻味。《天籟》一曲中引用了饒宗頤所譯的敦煌琵琶譜《慢曲子心事子》,以此向饒宗頤致敬。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大師何謂大師?他究竟對人生有何高見和常人難以企及的思想認識?一起跟隨哲學詩畫進入饒宗頤的思想世界。1,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搞學術研究,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應該有一種超功利的心態。
  • 【佛教美文】看破放下自在——吃茶去
    盒蓋上,鏤空雕十六字銘,曰:「圓又不圓,方又不方,箇中造化,規矩兩忘」。似楷似隸,字跡端莊,手筆不凡,我十分喜愛。畫與古銅盒,禪意生輝,相得益彰,相互呼應,相映成趣。寇丹先生曾分析說:「這十六字銘,歸結起來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這就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中國的禪茶文化其精神是「正、清、和、雅」,其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那麼,什麼是禪呢?
  • 一筆字迴響 _佛教頻道_鳳凰網
    大師的字超越了一般的書法理論和要求,不但無筆無鋒、無經營位置,甚至無勢無骨、無橫豎撇捺,但卻神採生動,氣韻流暢,法象自然,適眼合心,讓人聯想到禪的境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在那超越了俗世「規矩」和方法的如行雲流水般墨跡中,有一種鮮活靈動之美和深刻的禪意。
  • 鳳凰網佛教新媒體交流團在臺灣靈鷲山過聖誕
    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團員與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心道法師贈送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紀念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2018年12月23日,阿彌陀佛聖誕日,世界各地的佛教道場都在舉行紀念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