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他說:若人真能轉世 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2020-12-19 騰訊網

  饒宗頤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澎湃新聞從饒宗頤家屬方確認了這個消息。

  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饒宗頤生平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

  藝術方面,於繪畫、書法造詣尤深。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曾得到張大千的讚賞。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

  1982年,《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有人稱譽為「南北學林雙璧」,他造訪錢鍾書時,錢以自己批校過的《管錐編》手稿相贈。

  以後饒宗頤又先後推出《固庵文錄》、《甲骨文通檢》、《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近東開闢史詩》、《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等書。

  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並且精通梵文。饒宗頤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

  饒宗頤成為自2005年前任社長啟功先生去世,並時隔6年空缺後,西泠印社選舉產生的第七任社長。

  2012年12月當選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來源:澎湃新聞)

  甚深佛緣

  他的父親饒鍔先生(1891—1932)也是學問家,為清末民初潮州大儒。其天嘯樓藏書達十萬卷而聞名於世。

  饒鍔先生平生致力於考據之學,且工於詩文詞章,諳熟佛典,尤喜譜志,著述甚富,有《〈佛國記〉疏證》、《潮州西湖山志》、《饒氏家譜》、《慈禧宮詞百首》及《天嘯樓集》等刊行於世。

  父親為他取名時,目的希望他能宗法於周敦頤、周濂溪,將來成為大理學家。

  饒宗頤先生幼年即對佛教有很深的體驗,他曾在《宗頤名說》一文中說,「自童稚之年攻治經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幾無日不與三藏結緣。」他的書架上插滿了中文、日文版的《大藏經》,以及泰國的《巴利文藏》。

  民國初年,韓山出土了四尊北宋治平至熙寧年間的瓷器蓮花佛像,這些佛像不僅年代久遠,而且上面有窯工姓名,可以說是很珍貴的,他的父親和伯父各買了兩尊。幼年的饒宗頤先生也非常喜歡這些佛像,他以後對這些佛像加以研究,發表了一篇有關陶瓷史的文章,引起了日本人的驚奇。

  饒宗頤先生一次在日本旅遊時,偶然發現日本古代有一高僧也叫「宗頤」。他與人打趣地說:「若人真能轉世的話,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1981年秋,他遊太原、大同等地,在華嚴寺旅遊時,饒宗頤教授無意中又發現有一經書的寫序人的名字也叫「宗頤』,與自己名字相同,此人是北宋高僧釋宗頤。他看後,甚有感觸,即隨口賦詩一首:

  竊喜同名得異僧,秋風正馬事晨徵。

  華嚴寺前掛飄去,豈是生前此誦經?

  他於是制印一枚:「十方真定是前身」。

  饒先生也看了不少佛書,對佛教深有研究,他在法國巴黎時,曾展讀北魏皇興《金光明經寫卷》,並曾著文論之。

  他在生活中也非常想望一個清淨的世界,他曾對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胡曉明先生說:「有過一段時間真想剃度入山為憎。」

  他還手書《心經》,並曾「暮雨疏鍾憶六朝」,嚮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饒先生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打坐,而且每天堅持,但是他畢竟沒有去過青燈古廟的生活,因為他覺得真正的道場並非僅僅在廟宇裡,所謂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六十年代,饒先生在印度以40多歲的年紀開始學梵文,至今他還能朗朗上口。在國外的3年中,他還向印度學者學習梨俱吠陀,足跡遍及印度南北;以後又遊歷緬甸、錫蘭、泰國、柬埔寨等地,遂有了精深的佛學修養,著有《佛國詩集》。

  他說,印度人念經有他的抑揚頓挫,有些是念《聖解之歌》,還有早期的《梨俱吠陀》,他們都是唱的。其實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如詩詞歌賦等,大多也是可以唱的。我曾聽已故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蘇淵雷教授唱古詩,真的是很美妙。

  饒先生雖然沒有出家,但他對佛學的悟性極高,因此北大季羨林教授稱讚他時說:「饒宗頤先生是能預流的。」

  所謂預流果者,來源於南傳佛教,意思是指修行欲達最後之阿羅漢果,須自預流入,得預流果,即已除塵世煩惱而出俗人聖者也,也是得大道者。可見季羨林先生對他的評價之高了。

  饒宗頤書法

  佛學成果

  饒宗頤先生的佛學研究主要體現在他的《佛教淵源論》一輯中,收在饒宗頤先生「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中,該輯有三篇文章,可以說是代表了饒宗頤先生的主要佛學思想。

  其中主要兩篇:一篇是《新州——六祖出生地及其傳法偈》(1989年),這是饒先生考察廣東省新興縣國恩寺及六祖故居後所做的研究,該文對六祖傳法偈從佛道兩家典籍中找到出典。

  另一篇是《惠能及〈六祖壇經〉的一些問題》,該文是饒宗頤先生在澳門舉行的《惠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後收入《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他在文中說,「從我個人去新興的感受來說,惠能不應是如《壇經》等禪籍所描述的那樣目不識丁,國恩寺系惠能舍其故宅而建,面積很大。」因此,惠能很可能是有家世淵源的人。(《饒宗頤先生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五卷)

  作為一個成就巨大的文化學者,饒宗頤先生對禪的理解也有獨到之處。他曾經撰寫了《隋禪宗三祖塔磚記》(1988年)、《大顛禪師與心經注》等文章,對於六祖惠能的研究,一直是饒先生比較感興趣的課題,他除了在一些專門文章中對此有研究外,在其他一些文章和談話中,也多次談了自己的看法,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惠能禪與印度禪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禪是可以活活潑潑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平時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內涵著一些禪理,而印度禪則不同,印度流行「禪窟」,是要人們在深山古洞裡,去修習苦行,有一種苦行僧的味道。所以饒先生說:「禪不光是要靜坐,而是要培養心中湛然一片光明海。

  饒宗頤教授認為禪與藝術有密切的關係,在《八大山人禪畫索隱》一文中,他對禪與藝術的關係進行了論述。《五燈會元》卷六《柘溪從實禪師》中有一段話說:

  幽州柘溪從實禪師,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個中無紫皂。」

  曰:「如何是禪?」

  師曰:「不與白雲連。」

  師問:「僧作甚麼來?」

  曰:「親近來。」

  師曰:「任你白雲朝嶽頂,爭奈青山不展眉?」

  饒先生說,「'不與白雲連。』讀起來很像謝靈運的詩句。」他指出「禪家採用詩句型的語言來說明深奧的本體問題,擺脫去名理上糾纏不清的邏輯性語言,單刀直入地用文學上'立片言之警策』的方法來啟發人們心理上的睿智。」「這種辦法可說是'致知』上的一種藝術手段。」

  所以,饒宗頤先生說,所謂「禪的世界,幾乎是詩的世界。」禪僧和詩幾乎是分不開的,這在中國詩歌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在禪與畫方面,饒先生說,「畫家有時亦可運用禪理去建立他的構圖方案。」

  他在《方以智之畫論》中,引用了方以智論畫的一段語錄,方以智說,畫「雖有六法,而寫意本無一法。妙處無他,不落有無而已。」

  饒先生認為:「此篇為極重要文字,指出畫之妙處,須不落入有無兩邊,匠筆、文筆二者皆飢。」此段話充滿了禪機,所以饒先生把此稱為「禪機畫論」。

  佛畫造詣

  饒先生在美術實踐上也有很深造詣,尤其是他的白描佛像,有漢簡筆法的遺韻,充滿了「古拙渾厚的意態,真可以說是白描的新發展。」(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主任鄧偉雄:《從近代白描畫談到張大千、饒宗頤》)

  中山大學教授姜伯勤對饒先生的白描畫有很詳盡的敘述,根據他的文章和《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一書,可以為饒先生重要的佛像白描畫做一個簡單的年表:

  1979年,有朱色紙本立軸《諸天菩薩相》,這是對魏皇興五年《金光明經·贊佛品》卷二的繪作。畫面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姜教授稱它「妙相莊嚴,迦葉繪像有神採。」畫面以朱色行筆,因而別具古風。畫上有題記。

  1980年,水墨紙本16屏《十六應真》。這是組畫作品,人物線描極富獨創性,將唐人白描畫技法中自簡筆、顫筆、點構、鉤斫諸技法,融為為一體,是畫家獨創性的典型。題記云:「海潮音一叫,說道不要不要,頭面大時身不小。以唐人白描寫十六應真。」

  1981年,以硃筆寫《敦煌走獸人物》,卷末一幅為捧花菩薩,其畫題記云:「右伯希和三零五零號人物。以顫筆勾勒,縱意寫來,毫不矜持,石窟白畫之上駟也。」

  1985年,以白描寫紙本立軸《樹下觀音》圖,這是一幅六臂觀音圖,線條流利,觀音動勢自然而莊嚴,飄帶風動,古樹繁密,形成疏密有致的對比效果,表現了佛教清涼世界的光明境界。

  1993年,畫《布袋和尚》,這是他非常有特色一幅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說他此畫,用筆雖沿襲傳統畫法,神韻、意境卻不落尋常窠臼。他畫的和尚仰望秋月,若有所思。在畫作的右上方,饒先生還筆錄唐代詩僧寒山的一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論,教我如何說?」實際上這也代表了饒先生自己的一種心境。

  1994年,臨畫法國巴黎敦煌畫樣《供養人》,用線勁健,頗得唐人筆法。

  1995年,有白描《觀音》、《無量壽佛》、《降魔菩薩》、《羅漢》等畫作。畫像有古拙之意,對袈裟的線描,更具匠心。

  1996年,以白描手法寫水墨設色《觀音》、《敦煌大自在菩薩》等畫。

  1998年,畫《雲中觀音》、《敦煌觀音》和水墨《觀音》。

  在饒先生的諸多畫作中,觀音畫是畫得比較多和有特色的,畫面莊嚴而透露出婀娜美麗,有時候,觀音頭頂金、藍寶冠,腳踏蓮花;有時候又華冠華發,頗富裝飾意味。

  在線條應用上,有時用顫筆寫成彩雲衣紋,用這種手法增添了天上人間的氣象;所謂戰筆,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紋波浪,故名。用中鋒下筆尤宜藏鋒,衣紋重疊似水紋而頓挫,疾如擺波。《萱和畫譜》「周文矩……善畫,行筆瘦硬戰掣,有煜(南唐李後主)書法。」

  有時又用流暢而淡雅的線條,別有一番體現了當代畫家對人體造型的素養,看饒先生的白描畫,使人能從柔和莊嚴的畫境中,得到某種精神的感染。

  看饒宗頤先生的觀音畫,心如蓮花般的清靜,看無量壽的畫像,使人產生尊重恭敬之心。

  有人評論他的觀音畫是「流暢而富有畫家獨創性的淡雅的用線,有一種迴旋的音樂美,使人頓悟'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境。這是畫家出入傳統而深悟新世紀當代人審美情趣的佳作。」(姜伯勤《「不了可通神」:論藝術與生命的超越》)

  而看饒先生的《敦煌大自在菩薩》,傳達出「轉苦以為樂」的大自在的境界。饒宗頤先生佛畫的成功,在於他深得唐人畫法,而且能推陳出新,使傳統和現代性融於一爐。

  就中國藝術而言,禪的思想和意境對其影響是巨大的,饒先生說:「禪家之學,影響及於藝事,自元以來,已深入詩流畫伯之心坎。」

  他的一首論畫詩云:「何當得畫便忘詩,騷首無須更弄姿。惟有祖師彈指頃,神來筆筆華嚴時。」也將神來之筆,歸於佛心禪意。

  饒先生自己的書畫充滿了深深的禪意,極其自然,於淡淡的幾筆勾勒中,透出一種清明之氣。著名的藝術評論家黃苗子說,以畫入禪或以禪入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宋以來的畫家,也有畫與禪結合的好作品,如梁楷、石恪、牧溪、清初八大、石濤等,雖然他們的筆墨風格不同,但都是通過悟禪修心得來的成果。

  饒先生的畫落筆便高,也說明他禪學修養很高。心中沒有執著,下筆自然隨意,所謂隨意,是指筆隨心意走,他把禪宗的有、無、色、空概念,融化在丹青裡面,表面上不落一個禪字,而畫面上透出絲絲禪意,他的一景一物,一草一花,一人一僧,看是隨手拈來,無心無意,實是匠心所在,這就是饒先生畫作的特點。

  從他的一首詩中,也可略見其端倪。詩云:「水影山谷盡斂光,靈薪神火散餘香。拈來別有驚人句,無鼓無鍾作道場。」這就是他在書畫藝術上所追求的境界。

  饒宗頤觀音畫

  對佛教的闡述

  饒宗頤先生一直很關注佛教的發展,1963年11月19日晚,他應潮州會館主席蘇君謙之邀,在潮安同鄉會禮堂作了題為《禪門南北宗之匯合與傳播》的演講,泰國佛教華宗大尊長普淨大師、仁聞大師,潮屬七縣同鄉會及各佛教社200多人出席演講會。隨後,泰華報紙《星暹日報》、《世界日報》等均全文刊登饒教授演講內容。

  在平時的生活中,饒先生對佛教的見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例如關於緣遇問題,饒宗頤先生說:佛教就講因緣的問題,緣是外面的條件,你自己有某種內在的條件可以同外緣結合,能夠配得上的才會有可能搭得上,要不然也搭不上,因為你的條件和它的條件(不合),它沒有需要你,所以緣要兩方面內外的結合。我碰上很多緣,我自己也不大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子。

  對於佛教的「定」,大多數人認為,所謂「定」就是排除誘惑的意思。饒先生說,多少年來我把我的心態養成一個寧靜的心態,都擺在這裡,所以我沒有什麼煩惱,我不會太多地想這一類的事情,我會排除掉。養成自己心裡頭的乾淨,心裡頭的安定,所以才能有「定」。要自己心力的高度集中,培養一個定力。

  關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饒先生認為,「色」基本上就是現象,一切的現象,就是客觀事物,一切的東西,外物,就是一種「物」的東西,有現象的物,有形狀的物就是「色」,不是顏色的意思。「空」不是完全沒有,「空」其實是一個過程,一個東西有實就有空的對立。

  在佛教研究上,饒先生常常從史的角度出發,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例如,唐德宗貞元年間在吐蕃曾發生過一場我國僧人摩河衍與婆羅門僧人蓮花戒關於佛教教義年代的著名辯論,學術界對此頗多爭論,以往學者大多是應用典籍中的文獻,故眾說紛紜。然而先生另闢思路,根據敦煌遺書所用唐朝紀元與吐蕃紀年的年號的終始,再參以其它文獻,確定了爭論年代應在792~794年之間。此說法雖始於法人戴密微,但作最後論定的,是饒宗頤先生。

  又如對於宋齊以降產生的經疏學與佛家經疏「同源」說的矯正,饒先生力排眾議,一言而成定論,先生對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這樁公案的圓滿解決,其得力處在於其通曉梵文,能夠直接閱讀梵文本婆羅門經典和佛教經典。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本文由騰訊佛學綜合整理澎湃新聞報導及印永清《饒宗頤與佛學》,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及出處。

相關焦點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簡介資料 去世時間享年101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新聞多一點】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 通訊:「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電 題:「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記者 楊喆  巨星隕落,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28日,公眾致祭和追思送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內靈堂舉行,供人們作最後的告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
  • 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國際文化巨擘,也是國寶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與季羨林並稱為「北季南饒」的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香港社會深切悼念。據香港星島日報網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1時左右安然離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她有幸認識饒公多年,並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 「饒宗頤文化館」的設立,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獲益良多。她說,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今天「哲人萎地」,令人十分難過;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亦是國寶,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讓我們捋一捋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脈絡,看一看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成名史,也許足以借鑑。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成年之後,他更是孜孜不倦,學貫中西,「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無論甲骨文、簡帛學、敦煌學、佛學、道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乃至印度梵學、西亞史詩、藝術史、音樂、詞學、書畫,學無不涉,涉無不精,因而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
  • 在香港心經簡林追憶國學大師饒宗頤:胸懷慈悲 為人有擔當
    這裡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所書的《心經》經文,行至此處,令人感到平靜祥和。饒宗頤生前很喜歡心經簡林寧靜清幽的環境,去年2月於香港逝世後,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這裡。清明將至,記者跟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一起來到心經簡林,傾聽他回憶饒公其人。  【解說】饒宗頤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其學茹古涵今,貫通中西,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他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在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譽,被譽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欣賞
    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生於1917年,原籍廣東潮安。幼承家學的饒宗頤,研究範圍極廣博,涵蓋上古史、甲骨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等十三大門類。其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他曾說「做學問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這樣。」欣賞一組饒宗頤先生的書畫作品,以及他的治學觀點,作為悼念,先生走好!   特別聲明,圖片均為網上拍品,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 悅讀|國學大師饒宗頤傳奇一生 文章千古事,風雨百年心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豁達心態  晚年的饒宗頤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有時一天能寫萬字文章,詩能創作幾十首。如他用南山韻寫給張大千的祝壽詩,只用了半天時間便創作出來。友人問饒宗頤:您已100歲,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這個年紀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麼養生之術?他說:「也許是有一顆『童心』吧,加上喜歡寫書法,這對養生都很有益。」
  • 饒宗頤作品亮相故宮 季羨林:我心目中的大師
    饒宗頤作品亮相故宮 季羨林:我心目中的大師 2008年10月30日 09: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一代「漢學泰鬥」饒宗頤的「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成為紫禁城的一大文化盛事,吸引了世界上關注中華文化的目光。  料峭寒風中,身著深色大衣、戴格子圍巾的92歲的饒宗頤在旁人的攙扶下,步履穩健地走上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城樓的甬道。各界嘉賓由於饒宗頤的到來而騷動起來,紛紛湧上前來,向這位國學大師致意。  國學大師季羨林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表達對饒宗頤的敬意。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其中最核心、最具關注度的「藝聚西泠:饒宗頤社長書畫藝術特展」於4日上午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是饒宗頤書畫作品在杭州的首次展出。  一早,坐落於西湖景區的浙江美術館擠滿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饒公的「粉絲」,一向清幽雅靜的展館內一時人聲鼎沸。
  •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香港潮州會館林楓林先生告訴記者,大家本不想讓饒宗頤太快知道此事,「希望能慢慢地,讓老人逐漸接受」,但饒公還是很快就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消息。饒公步杜甫詩韻,遙寄悼季老深情。(7月21日《廣州日報》)饒宗頤與季羨林相識數十年,兩人在語言學、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頗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饒」已成學界佳話。
  • 饒宗頤與湖湘文博界的深厚情緣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記者 任波  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湖南文博界和文化界均感無比嘆惋。饒宗頤研究專業中有「簡帛學」,因湖南為簡帛文物大省,饒宗頤生前曾頻頻來往於湖湘山水之間。他與湖南這片土地深情相擁,湖南這片土地回饋給他以文物的滋養;反過來,饒宗頤又以其學問啟發一輩又一輩湖湘學人。
  • 國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人心中是怎樣的存在?古有韓愈今有饒公!
    也是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人生的第一個驛站。餘秋雨就說,「香港有了饒宗頤,已經不是文化沙漠」云云,似乎完全不知道他真正籍貫屬於哪裡。實際上,饒先生是不折不扣的潮州人。饒公正是從潮州廣濟門城樓起腳,推波導瀾,刮垢磨光,逐步將文化心靈指向了最遙遠的世界。
  •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2016-06-16 18:38:48展覽通過展出38件套饒公創作的荷花題材的書畫作品,為觀眾展現這位大師的書法、繪畫造詣及深遠影響。  饒宗頤,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大學,並先後在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等任職教授。
  • 港媒:饒宗頤博學精深 在多個領域有極重要貢獻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網站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6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從事學術研究80餘年,以博學精深見稱,在甲骨學、古文字學、宗教史、歷史學、古典文學、詞學和目錄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極重要的貢獻,迄今已出版學術著作70多種、學術論文900多篇,是國際上影響深遠的國學泰鬥。資料圖:饒宗頤生前出席畫展開幕禮。
  •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廣東風物繪畫展12日東莞開展
    人民網東莞8月12日電 12日上午11時,「吾粵風光——饒宗頤教授廣東風物繪畫展」在東莞市文化館開幕,展出他描繪廣東風物的作品真跡共56件。該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28日。據了解,此次畫展是饒宗頤教授藝術作品在東莞市區的首次亮。
  • 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落幕 饒宗頤李學勤獲終身成就獎
    98歲的饒宗頤先生,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特意委託他的女婿鄧偉雄教授前來領獎。鄧偉雄在現場展示了饒宗頤特意送來的一幅字-「斯文在茲」。「饒先生說自己一生秉承求真、求是、求正的原則。這次頒獎典禮所獲的獎金,他會捐贈出來,用於培養下一代年輕人。」 組委會在給饒宗頤先生的頒獎詞中稱,「他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