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國學大師饒宗頤傳奇一生 文章千古事,風雨百年心

2020-12-19 中國江蘇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為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對國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今精選其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部分章節以懷念饒老——

  幼承家學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饒宗頤的祖父名興桐,曾任潮州商會會長,創辦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機構「集安善堂」,廣布德澤,頗有聲名。饒興桐有四個兒子,饒宗頤的父親饒鍔(1891—1932)排行第三。饒鍔是饒興桐最賞識的孩子,饒鍔自己打理錢莊生意,憑藉豐富的理財經驗,積累了殷實的家產。他既是錢莊財主,又是當地著名的學者,還是進步團體南社的成員。

  饒鍔在19歲時與府城清末戶部主事蔡學淵的次女結婚。出身名門之家的饒夫人,文靜賢淑,知書達理。婚後第七年,饒夫人生下饒宗頤。饒鍔為兒子取乳名「福森」,後正式定名為「宗頤」。饒鍔之所以沒有以饒氏十九世「旭」字輩來為兒子命名,是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像北宋理學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

  豁達心態

  晚年的饒宗頤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有時一天能寫萬字文章,詩能創作幾十首。如他用南山韻寫給張大千的祝壽詩,只用了半天時間便創作出來。友人問饒宗頤:您已100歲,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這個年紀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麼養生之術?他說:「也許是有一顆『童心』吧,加上喜歡寫書法,這對養生都很有益。」饒教授對書法情有獨鍾,他躺在床上能寫「空中書法」,用其運氣養生,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種方法。他曾對記者說,他現在就像坐在葫蘆裡。記者有些不解,他指出:「這是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他的長壽還得益於他的助人為樂和成人之美之心。

  有人把饒宗頤與王國維、陳寅恪等作比較,認為饒宗頤的學藝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於宋代的蘇軾。蘇東坡不僅在文、史、詩、詞方面都能「新天下之目」,而且在書法上成為宋四大家之首,繪畫更是開文人畫的先氣。而饒宗頤的畫為其書法之名聲所掩,他的書法為其學術光芒所掩。且蘇軾是一個「恨事不恨人」的人,饒宗頤亦是如此,能在逆境中坦然處之,有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心境。

  在治學上,饒宗頤主張用「忍」的功夫,沒有安忍,便不能精進。饒宗頤的精進是不刻意,不勉強。逆境時,他積極面對,以勤奮用功的精進態度去克服種種磨難。當面對榮譽時,他以平常心去對待。豁達的心態讓他長壽,保持充沛精力。

  治學嚴謹

  饒宗頤認為,進行學術研究,必須搜集資料,但搜集資料也要因人而異,並沒有一定之理。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獨,用自己獨特的觸角,將大量與學術研究內容相關的資料詳加收集,博採略取,對收集的資料再進行精細加工。

  饒宗頤平時搜集到的材料都認真細心加以保存,並分門別類裝入紙夾或放入紙袋。他對資料收集存放瞭若指掌,當使用資料時,可信手拈來。另外,他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辦法,有空便寫上一點,積久之後,把眉批移到紙上,加以整理綜合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曾經就同一問題收集各種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瑞士巴塞爾人種學博物館,他都親自去讀一手材料,親自校勘,相互比對。這種紮實的做學問方法,至今仍為學界所稱頌。

  學術生涯

  饒宗頤從17歲走上學術道路,80多年治學生涯,其治學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淵博。饒宗頤的學術著作包括:史溯、甲骨學、簡帛學、宗教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潮學、目錄學、文學、詩詞學等14個方面。在語言天賦方面,饒宗頤除漢語之外,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日語,以及梵文、希伯來文(也就是釘頭字)。他是第一個把印度河谷的圖形文字介紹到中國的人。我國少數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蒙古語,他也熟悉。

  饒宗頤治學的第二個特點是求精。「求精」是清人的治學精神,清代樸學「證據周遍」,是饒宗頤年輕時治「清學」學到的讀書治學方法。清代樸學「積微」的傳統,正是「精」的表現。另外日本學界重視抓「小題目」的學風對他影響很大,這也是「求精」的做法。從饒宗頤於1977年完成的《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中,可以看到饒宗頤科學地總結中國史學之精義,使中國傳統史學在新時代重放異彩。該書網羅從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關正統的材料,對中國歷史上正統觀念的產生、變化,各種正統觀點之是非高下,用「求精」的做法,揭示了史學正統精義的重要價值。

  饒宗頤治學的第三個特點是新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饒宗頤自始至終置身於20世紀學術潮流的前列。學術界歸納20世紀學術潮流經歷了「信古—疑古—證古」三階段。少年時期的饒宗頤正是在「信古」的大環境中打下了治學的根基。但他並不一味信古,青年時期的饒宗頤即開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響,在顧頡剛的帶動下,從事辨明古史與古書的時代和真偽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內地相繼出土了數以百計的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書,他不失時機地提出重建古史的工作,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其次是學術的創新,他的特點是從多個老學科的邊緣處切入,開闢出一個新的支撐點,產生一個新的學科。例如「潮學」、「比較史前文字學」及「悉曇學」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在國際上稱為三大顯學的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之領域內,饒宗頤都是學術的開拓者和重要推手。

  (本文摘選自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陳韓曦著))

相關焦點

  • 通訊:「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電 題:「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記者 楊喆  巨星隕落,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28日,公眾致祭和追思送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內靈堂舉行,供人們作最後的告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讓我們捋一捋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脈絡,看一看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成名史,也許足以借鑑。
  • 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國際文化巨擘,也是國寶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與季羨林並稱為「北季南饒」的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香港社會深切悼念。據香港星島日報網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1時左右安然離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她有幸認識饒公多年,並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 「饒宗頤文化館」的設立,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獲益良多。她說,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今天「哲人萎地」,令人十分難過;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亦是國寶,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2014年,由嶽麓書院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大典,把最高規格的「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頒給了97歲的饒宗頤先生,頒獎詞讚譽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像。2004年饒宗頤以北流勾漏山勝景為題材創作的國畫。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本次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以「百年西泠。翰墨春秋」為主題,共計3展4會。其中最核心、最具關注度的「藝聚西泠:饒宗頤社長書畫藝術特展」於4日上午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是饒宗頤書畫作品在杭州的首次展出。  一早,坐落於西湖景區的浙江美術館擠滿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饒公的「粉絲」,一向清幽雅靜的展館內一時人聲鼎沸。
  • 文章浩氣起太初 饒宗頤先生的啟示
    策劃人語:2月28日,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追悼會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至此,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走進了中國當代文化史、中國當代學術史。先生的「家學」是「五管齊下」,先生的「華學」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本土學問,先生的「自學」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無法之法」。
  • 饒宗頤養生「三顆心」
    近日,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在睡夢當中平靜安祥地永遠離我們而去。巨星雖隕,精神永存,饒宗頤留給我們的,不但有廣博的學術思想,也有難得的養生經驗。
  • 國學大師饒宗頤簡介資料 去世時間享年101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新聞多一點】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晚清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家風故事在湖南湘陰縣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棟相連的宅院,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故居。因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在這個灰瓦白牆的斑駁宅院中,有一副楹聯懸掛於祠堂兩側的大門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
  • 在香港心經簡林追憶國學大師饒宗頤:胸懷慈悲 為人有擔當
    這裡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所書的《心經》經文,行至此處,令人感到平靜祥和。饒宗頤生前很喜歡心經簡林寧靜清幽的環境,去年2月於香港逝世後,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這裡。清明將至,記者跟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一起來到心經簡林,傾聽他回憶饒公其人。  【解說】饒宗頤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其學茹古涵今,貫通中西,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欣賞
    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生於1917年,原籍廣東潮安。幼承家學的饒宗頤,研究範圍極廣博,涵蓋上古史、甲骨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等十三大門類。其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他曾說「做學問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這樣。」欣賞一組饒宗頤先生的書畫作品,以及他的治學觀點,作為悼念,先生走好!   特別聲明,圖片均為網上拍品,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 國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人心中是怎樣的存在?古有韓愈今有饒公!
    也是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人生的第一個驛站。大師之所以養成,可以果斷的說,離不開潮州這個故園鄉邦於玆有年的水土滋養、文化潤澤、香火燻冶,風氣沾丐;而其人其學,也是潮汕鄉賢諸如溫丹銘、蔡夢香、詹安泰、王慕韓、方繼仁等父輩師友殫精竭慮、養根加膏、守望相助、鼎力扶持後的實遂光曄。潮州歷史上長期被視為荒蠻之地,像路邊籬畔的閒花野草自開自謝,以至於都到了唐代,韓愈貶官此地時還發現此地竟然率獸食人。
  •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2016-06-16 18:38:4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哈爾濱6月16日電 (記者 劉錫菊)「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展
  •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作者:白巾季羨林、任繼愈逝世後,92歲的饒宗頤身在香港,哀痛不已。季羨林盛讚饒宗頤:「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這樣評價饒宗頤:「中華文化什麼樣子?就饒公這樣!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呈現於20世紀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說:50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饒宗頤!」香港特首曾蔭權說:「國學大師饒宗頤以曠世之才,文通六國,學富五車,堪為一代鴻儒。」
  • 饒宗頤與湖湘文博界的深厚情緣
    貳  湖南文博界推崇的學術偶像  長沙市賈誼故居管理處主任吳松庚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饒宗頤曾說,「當代學術之顯學,以甲骨、簡帛、敦煌研究,成就最高,收穫豐富,影響深遠,餘皆有幸參與其事。」  饒宗頤不但以學問回饋湖南學人、湖湘學子,還曾資助湖南國學人才培養。嶽麓書院副院長李清良說:「在『致敬國學——2014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禮上,饒宗頤榮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
  • 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2月1日,饒宗頤先生書畫作品展在華僑博物館正式開展,由國內個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集中亮相,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參觀、品鑑,誰料這一書畫界饕餮盛宴剛剛開啟,卻傳來了饒宗頤先生溘然長世的沉痛消息,國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怎能不令人無比痛惜、扼腕長嘆!
  • 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落幕 饒宗頤李學勤獲終身成就獎
    其中國學終身成就獎和國學成果獎由專家評選,國學傳播獎則歷經了報名自薦、專家推選、網友投票、評審團終評等層層甄別遴選。 饒宗頤、李學勤分享國學終身成就獎 饒宗頤女婿鄧偉雄現場展示饒先生筆墨「斯文在茲」 「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表彰的是長期從事國學研究,在國學研究領域取得卓著成就的,德高望重的健在華人學者,97歲饒宗頤先生和81歲李學勤先生分別獲得了這個分量最重獎項
  • 饒宗頤作品亮相故宮 季羨林:我心目中的大師
    饒宗頤作品亮相故宮 季羨林:我心目中的大師 2008年10月30日 09: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一代「漢學泰鬥」饒宗頤的「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成為紫禁城的一大文化盛事,吸引了世界上關注中華文化的目光。  料峭寒風中,身著深色大衣、戴格子圍巾的92歲的饒宗頤在旁人的攙扶下,步履穩健地走上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城樓的甬道。各界嘉賓由於饒宗頤的到來而騷動起來,紛紛湧上前來,向這位國學大師致意。  國學大師季羨林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表達對饒宗頤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