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為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對國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今精選其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部分章節以懷念饒老——
幼承家學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饒宗頤的祖父名興桐,曾任潮州商會會長,創辦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機構「集安善堂」,廣布德澤,頗有聲名。饒興桐有四個兒子,饒宗頤的父親饒鍔(1891—1932)排行第三。饒鍔是饒興桐最賞識的孩子,饒鍔自己打理錢莊生意,憑藉豐富的理財經驗,積累了殷實的家產。他既是錢莊財主,又是當地著名的學者,還是進步團體南社的成員。
饒鍔在19歲時與府城清末戶部主事蔡學淵的次女結婚。出身名門之家的饒夫人,文靜賢淑,知書達理。婚後第七年,饒夫人生下饒宗頤。饒鍔為兒子取乳名「福森」,後正式定名為「宗頤」。饒鍔之所以沒有以饒氏十九世「旭」字輩來為兒子命名,是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像北宋理學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
豁達心態
晚年的饒宗頤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有時一天能寫萬字文章,詩能創作幾十首。如他用南山韻寫給張大千的祝壽詩,只用了半天時間便創作出來。友人問饒宗頤:您已100歲,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這個年紀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麼養生之術?他說:「也許是有一顆『童心』吧,加上喜歡寫書法,這對養生都很有益。」饒教授對書法情有獨鍾,他躺在床上能寫「空中書法」,用其運氣養生,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種方法。他曾對記者說,他現在就像坐在葫蘆裡。記者有些不解,他指出:「這是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他的長壽還得益於他的助人為樂和成人之美之心。
有人把饒宗頤與王國維、陳寅恪等作比較,認為饒宗頤的學藝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於宋代的蘇軾。蘇東坡不僅在文、史、詩、詞方面都能「新天下之目」,而且在書法上成為宋四大家之首,繪畫更是開文人畫的先氣。而饒宗頤的畫為其書法之名聲所掩,他的書法為其學術光芒所掩。且蘇軾是一個「恨事不恨人」的人,饒宗頤亦是如此,能在逆境中坦然處之,有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心境。
在治學上,饒宗頤主張用「忍」的功夫,沒有安忍,便不能精進。饒宗頤的精進是不刻意,不勉強。逆境時,他積極面對,以勤奮用功的精進態度去克服種種磨難。當面對榮譽時,他以平常心去對待。豁達的心態讓他長壽,保持充沛精力。
治學嚴謹
饒宗頤認為,進行學術研究,必須搜集資料,但搜集資料也要因人而異,並沒有一定之理。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獨,用自己獨特的觸角,將大量與學術研究內容相關的資料詳加收集,博採略取,對收集的資料再進行精細加工。
饒宗頤平時搜集到的材料都認真細心加以保存,並分門別類裝入紙夾或放入紙袋。他對資料收集存放瞭若指掌,當使用資料時,可信手拈來。另外,他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辦法,有空便寫上一點,積久之後,把眉批移到紙上,加以整理綜合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曾經就同一問題收集各種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瑞士巴塞爾人種學博物館,他都親自去讀一手材料,親自校勘,相互比對。這種紮實的做學問方法,至今仍為學界所稱頌。
學術生涯
饒宗頤從17歲走上學術道路,80多年治學生涯,其治學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淵博。饒宗頤的學術著作包括:史溯、甲骨學、簡帛學、宗教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潮學、目錄學、文學、詩詞學等14個方面。在語言天賦方面,饒宗頤除漢語之外,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日語,以及梵文、希伯來文(也就是釘頭字)。他是第一個把印度河谷的圖形文字介紹到中國的人。我國少數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蒙古語,他也熟悉。
饒宗頤治學的第二個特點是求精。「求精」是清人的治學精神,清代樸學「證據周遍」,是饒宗頤年輕時治「清學」學到的讀書治學方法。清代樸學「積微」的傳統,正是「精」的表現。另外日本學界重視抓「小題目」的學風對他影響很大,這也是「求精」的做法。從饒宗頤於1977年完成的《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中,可以看到饒宗頤科學地總結中國史學之精義,使中國傳統史學在新時代重放異彩。該書網羅從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關正統的材料,對中國歷史上正統觀念的產生、變化,各種正統觀點之是非高下,用「求精」的做法,揭示了史學正統精義的重要價值。
饒宗頤治學的第三個特點是新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饒宗頤自始至終置身於20世紀學術潮流的前列。學術界歸納20世紀學術潮流經歷了「信古—疑古—證古」三階段。少年時期的饒宗頤正是在「信古」的大環境中打下了治學的根基。但他並不一味信古,青年時期的饒宗頤即開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響,在顧頡剛的帶動下,從事辨明古史與古書的時代和真偽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內地相繼出土了數以百計的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書,他不失時機地提出重建古史的工作,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其次是學術的創新,他的特點是從多個老學科的邊緣處切入,開闢出一個新的支撐點,產生一個新的學科。例如「潮學」、「比較史前文字學」及「悉曇學」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在國際上稱為三大顯學的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之領域內,饒宗頤都是學術的開拓者和重要推手。
(本文摘選自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陳韓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