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2020-12-19 人民網
饒宗頤(資料圖片)

原標題:【快評】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2月1日,饒宗頤先生書畫作品展在華僑博物館正式開展,由國內個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集中亮相,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參觀、品鑑,誰料這一書畫界饕餮盛宴剛剛開啟,卻傳來了饒宗頤先生溘然長世的沉痛消息,國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怎能不令人無比痛惜、扼腕長嘆!

  饒宗頤先生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等殊榮,足見其對國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和在國學界的重要地位,正因為如此,饒宗頤先生不僅受到學界的敬重,而且備受社會各界的敬仰,他的離去無疑是國學界的重大損失。

  我們之所以敬重饒宗頤先生,不僅因為他對國學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而且因為他無比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國學研究孜孜不倦的追求。饒宗頤先生在中國人文學術研究方面造詣和建樹相當卓著,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同時在繪畫、書法等方面同樣成就不菲,這顯然更得益於他一以貫之初心不改、淡泊名利、潛心治學的可貴精神。

  我們之所以敬重饒宗頤先生,更在於他對國學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心繫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赤子情懷。早在20世紀50年代,饒宗頤先生便開始探索敦煌這個文化寶庫,為弘揚敦煌學和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最早探究和考證了中國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研究中國海上交通史、進出口貿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諸多領域的翹楚,「絲路行者」的雅稱由此得名。在北大百年校慶上的發言中,饒宗頤先生就曾表示,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先生一生執著於研究國學的赤膽忠心和致力於文藝興盛的非凡擔當令人肅然起敬。

  饒宗頤大師走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國學遺產,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緬懷饒宗頤大師,就要像他那樣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之崛起,為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堅定信心、砥礪前行。(高譚)

  饒宗頤,字伯濂、固庵,號選堂,1917年8月出生於廣東潮州,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80餘年。饒宗頤學養廣博而專精,他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學、上古史、藝術史、詩詞學,乃至書畫音律,至百歲高齡仍筆墨揮灑不息。

  饒宗頤1949年來到香港,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漢學家,至今已有著作100餘種、論文1000餘篇。

  (資料來源:新華社)

(責編:魯婧、王鶴瑾)

相關焦點

  • 【快評】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由國內個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集中亮相,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參觀、品鑑,誰料這一書畫界饕餮盛宴剛剛開啟,卻傳來了饒宗頤先生溘然長世的沉痛消息,國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怎能不令人無比痛惜、扼腕長嘆!
  •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作者:白巾季羨林、任繼愈逝世後,92歲的饒宗頤身在香港,哀痛不已。香港潮州會館林楓林先生告訴記者,大家本不想讓饒宗頤太快知道此事,「希望能慢慢地,讓老人逐漸接受」,但饒公還是很快就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消息。饒公步杜甫詩韻,遙寄悼季老深情。(7月21日《廣州日報》)饒宗頤與季羨林相識數十年,兩人在語言學、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頗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饒」已成學界佳話。
  • 饒宗頤先生的「古史重建」
    作者:李榮  記得去年下半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想到把饒宗頤先生的幾冊著作又拿出來翻看了一下。當時還在隨手的筆記上記了一筆:「如今,海內的博學鴻儒,幾乎碩果僅存的一大家,卻是在港島,便是已百歲高齡的饒宗頤先生。」
  • 香港41間書店舉辦「饒宗頤紀念書展」
    新華網香港2月14日電 為緬懷國學大師饒宗頤,聯合出版集團目前正在旗下三聯書店、中華書局以及商務印書館等41間門市舉辦「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紀念書展」,展出饒宗頤教授以及饒學專家著作逾50種,涵蓋甲骨學、金石學、敦煌學和藝術學等13個門類。  位於彌敦道的油麻地中華書局,即便在工作日的午後依然人流眾多。饒公著作專區,設於書店三層入口顯眼處。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2011年12月13日,饒宗頤先生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先生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9月,饒宗頤先生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文章浩氣起太初 饒宗頤先生的啟示
    策劃人語:2月28日,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追悼會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至此,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走進了中國當代文化史、中國當代學術史。先生的「家學」是「五管齊下」,先生的「華學」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本土學問,先生的「自學」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無法之法」。
  • 十種書,認識饒宗頤先生之學問
    而且,饒先生著述宏富,據鄭煒明、胡孝忠兩位先生編著的《饒宗頤教授著作目錄三編》(齊魯書社2014年版)一書,饒先生出版著作80多種,發表文章950餘篇,一般讀者難以窺其全貌。筆者雖閱讀過饒先生的大多數著作,但仍不敢說對其學問有透徹的理解。在此不揣固陋,挑選出十種饒先生相對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加以介紹,以助讀者感受一代通儒所構築的國學殿堂。  1.
  • 饒宗頤先生佚事
    饒宗頤先生。(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圖)   2018年2月6日,饒公辭世,大雅雲亡,痛失仰止!   (一)   古潮州有名士饒宗頤者,字固庵,號選堂,人尊其為饒公。性豁達而善幽默。其貌高古,額寬人中奇長。時有諺曰:「額頭寬亮,心中暢暢;人中長長,其壽無疆。」 100歲時仍見諸報端,後漸隱,不知所蹤。故有諺曰:「仙界彭祖,人中選堂。」即其謂也。
  • 饒宗頤:大隱於市一鴻儒
    很佩服好朋友錢鍾書    記:內地學界有北錢(鍾書)南饒,或北季(羨林)南饒的說法,您同錢鍾書先生的交往是什麼年代?饒:我們很熟,是好朋友。1980年我在大陸旅行3個月,那一次,我到北京去看他,那時他的《管錐編》還沒有出來。    我同錢先生見面後很談得來,記得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我送給他我寫的一本詞,叫《晞周集》。
  • 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 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開幕
    昨日,「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在市區威遠樓拉開序幕,此次展覽至15日結束。香港和泉州兩地的書法家以此慶祝著名國學大師、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最高學術顧問饒宗頤先生一百周歲。
  • 饒宗頤先生並未經過正規學院教育,但何以著述等身、精研書畫
    知名學者、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在睡夢中辭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無疑是一個文人。然而,與古代文人不同的是,饒宗頤先生沒有通過科舉而獲得官階;與當代文人不同的是,他沒有經過正規的學院教育,沒有名校的光環和學位的榮耀,因此,也就沒有將自己固定在某一個專業之上。
  • 首屆「饒宗頤文化論壇」在深圳舉行
    11月22日至23日, 「文化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論壇」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外專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和內地部分高校、研究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由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編輯的《饒宗頤紀念文集》也在論壇上發布。
  • 饒宗頤
    香港大學副校長曾這樣評價他:「香港如果出了一個饒宗頤,就不會是文化沙漠了。」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鋤」來謙虛地評價自己一生成就的。饒先生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生於廣東潮安。字固庵,號選堂,廣東潮州人。其上祖十二世仕寶公是從梅縣鬆口銅琶村遷往潮安開基。從祖籍來說饒先生是在潮州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客家人後裔。
  • 「饒宗頤的學術與藝術」研討會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
    書法方面,則包括甲骨、金文、簡帛、篆、隸、楷、行、草等各體書法,以及晉、唐、宋、元及明遺民諸家筆意的作品。此外,還包括由他的書畫所衍生的各種藝術品,如古琴、紫砂壺、端硯、明清式家具等。「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展廳
  • 饒宗頤 | 一個人改變了一座島的風水
    2011年12月13日,國學大師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9月,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0年春天,經過一段忙碌的案頭準備,決定拿饒宗頤(1917年8月9日——)開筆。
  • 有過饒宗頤,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3年9月19日,饒宗頤(中)榮任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授職典禮,他向院方致送親筆題字。  立春剛過,「國寶」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  然而,這似乎又情有可原,香港多處可見與饒公有關的事物——香港大學設有「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設有「饒宗頤國學館」,荔枝角有「饒宗頤文化館」,而且饒宗頤文化館內還立有等人高的饒宗頤銅像——為生人立像的時代,容易令人錯亂。  學術無出其右,學歷只有小學  世人皆知饒公學術成就高,但知其成就如何高之人恐怕無甚。
  • 饒宗頤與「太夫子」溫丹銘的夙緣
    2000年春,饒宗頤先生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溫丹銘所輯《潮州詩萃》作序,滿懷崇敬地寫道:「大埔溫丹銘太夫子,居汕市日久,留心潮事,網羅放失,數十年鍥而不捨,成此《潮州詩萃》50卷……為集大成之總集,條流昭晰,閎博精詳。考作者生平,兼揚榷其風格,古今作品,鹹萃於斯,誠海涵地負之巨觀,足為來學矜式,厥功偉矣。」
  • 饒宗頤故居重修時發現饒公14歲對聯真跡
    記者獲悉,位於潮州市區的饒宗頤出生地目前已基本修繕完畢,重修後的天嘯樓裡再現饒宗頤兒時讀書場景,而在此次重修過程中,還發現一件珍貴的饒公真跡作品。260餘張老照片看饒館25年曆程昨日上午,《頤園芳躅——紀念潮州饒宗頤學術館建館二十五周年》展覽在潮州市饒宗頤學術館開展。
  • 粵若稽古 --饒宗頤先生《稽古稽天說》
    沒有考證,估計應該經學之辯形成《白虎通義》之前,如今秦近君之文已不好查證,饒公宗頤先生有無其思想,更難考究。詩到江西別是禪,談及詩人黃庭堅,饒公區區四百字有勝錢鍾書《談藝錄》涉及黃山谷之八千餘言。足見饒公一字千鈞,惜墨如金,決不會無端妄言。
  • 饒宗頤與湖湘文博界的深厚情緣
    直至今天,嶽麓書院內熱愛國學的學子仍受到饒宗頤獎學金的激勵,努力向學。在湖南,饒宗頤的學術思想和精神遺愛永存。  壹  饒宗頤多次來長研究簡帛  昨日,知名出版人、湘潭大學劉翰輝博士告訴記者,在湖南與饒宗頤交往最多的,首推簡帛專家陳松長先生,陳松長的齋名「斯是齋」就是饒宗頤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