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若稽古 --饒宗頤先生《稽古稽天說》

2020-12-19 華夏訪談網

--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 楚水

粵若稽古,面稽天若,有曰若稽古的意思,袁枚先生講漢儒秦近君釋《尚書·堯典》,僅曰若稽古,就近三萬言,記得2017年8月30日,楚某還以《曰若稽古》隨筆一篇,認為曰若稽古,就是查考古籍,固執地有點太過於武斷,其實,乃狂妄出於無知,驕傲源自淺薄。

今讀饒公巜稽古稽天說》,方知漢儒秦近君洋洋三萬餘言,大有其道理。沒有考證,估計應該經學之辯形成《白虎通義》之前,如今秦近君之文已不好查證,饒公宗頤先生有無其思想,更難考究。詩到江西別是禪,談及詩人黃庭堅,饒公區區四百字有勝錢鍾書《談藝錄》涉及黃山谷之八千餘言。足見饒公一字千鈞,惜墨如金,決不會無端妄言。

饒公從《尚書》始引,引經據典,洋洋千餘言而述《稽古稽天說》,自有其主旨,如若漢章帝時代白虎觀之辯經,絕對立論,饒公認為:

天不遠人,人自遠人。儒雖不非天,卻自遠天,無宗教之國家,既無精神文明。日本以大直日神之御靈立教,就不同於中國。漢儒曰若稽古,沒有盡稽古稽天之道,有疑古蔑天之嫌,也是中國不同於日本信仰的原因,其實,現實主義之與文化自信,旨莫深焉。

二 粵若稽古

--再讀饒宗頤先生巜稽古稽天說》

仍然六點半左右醒來,疫情沒有改變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只是自己懶散了,總覺得聞雞起舞於碑帖,已經不是每日之必須。書法需要龍場悟道,特別是臨寫某碑某帖二十年後,仍然沒有形成自己的面貌,則更需要三省吾身,是否南轅北轍,路子究竟走偏了,還是走野了。

自幼耳盲勝於目盲,韶樂之聲如若聞之,也僅僅在白日夢裡。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世界十大名曲,今天可以隨意百度而出,更可以隨時隨地播放。只是疫情半年多來,沒有能夠一一洗耳恭聽,聆聽最多的還是《廣陵散》《二泉映月》《藍色的多瑙河》巜月光奏鳴曲》,卻也唯實算是踏踏實實地補上了一堂音樂課

只是音樂好像是最好的催眠曲,在音樂中構思,或思考今天該寫點什麼,才能算是完不枉今日,對自己也算有了交代,卻是經常不知不覺地將每有所思又帶入回籠覺裡,如少年白日夢裡以聞韶樂。比如昨日讀饒公巜稽古稽天說》,總感覺得饒公大有抒懷,卻不懂饒公抒懷何在?甚是悲哀,甚是苦悶。夢裡依稀發現一個名字若隱若現,隠約走來--乃所著《源氏物語》之日本江戶時期國學四大名家之本居宜長是也。饒公欲以本居宜長先生比儕,如其所云:

"我當效彼邦宜長,以為前驅,作稽古稽天說"

--非漢儒秦近君釋《堯典》捨本逐末,忽略其民族精神之實質,而趨於文字之表象,數十萬字又能如何?東蠃本居宜長先生研究《古事紀》作巜古事紀傳》認為:天皇統治天下之道,曾是實有的世界,為日本神道創立,提供了理論基礎,誠如饒公所云:

"非如我史家之抄襲堯舜抹殺論,而為肆無忌憚之詞,囯本焉有不厥之理?"

由此讓人很自然地想到文化自信。是有神道教為精神支撐的日本文化自信?還是多元文化的美國文化自信?中國文化自信之根之魂,又在那裡呢?如何培育和形成我們新時代的核心文化,才能有核心競爭力,這才是饒公宗頤《稽古稽天說》的憂患之所在。大哲憂於思,在於濟世,此饒公之襟懷與情懷也,不為大學者都不可能,境界使之然也。

相關焦點

  • 尚書「曰若稽古」開中國世界古史的夏商埃及篇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蔡沈傳:「曰、粵、越通。古文作粵。曰若者,發語辭。」《逸周書.武穆解》:「粵若稽古,昭天之道,熙帝之載。」漢.班固《東巡頌》:「曰若稽古,在漢迪哲。」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粵若稽古,帝漢祖宗,濬哲欽明。」唐.白行簡《君臣同德賦》:「曰若稽古巨唐累聖重光。」魯迅《熱風.「以震其艱深」》:「即以文章論,『粵若稽古』,注釋紛紜;『絳即東雍』,圈點不斷。
  •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季羨林先生心目中的大師是饒宗頤 作者:白巾季羨林、任繼愈逝世後,92歲的饒宗頤身在香港,哀痛不已。香港潮州會館林楓林先生告訴記者,大家本不想讓饒宗頤太快知道此事,「希望能慢慢地,讓老人逐漸接受」,但饒公還是很快就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消息。饒公步杜甫詩韻,遙寄悼季老深情。(7月21日《廣州日報》)饒宗頤與季羨林相識數十年,兩人在語言學、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頗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饒」已成學界佳話。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2011年12月13日,饒宗頤先生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先生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9月,饒宗頤先生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十種書,認識饒宗頤先生之學問
    而且,饒先生著述宏富,據鄭煒明、胡孝忠兩位先生編著的《饒宗頤教授著作目錄三編》(齊魯書社2014年版)一書,饒先生出版著作80多種,發表文章950餘篇,一般讀者難以窺其全貌。筆者雖閱讀過饒先生的大多數著作,但仍不敢說對其學問有透徹的理解。在此不揣固陋,挑選出十種饒先生相對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加以介紹,以助讀者感受一代通儒所構築的國學殿堂。  1.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他說:若人真能轉世 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饒宗頤先生一次在日本旅遊時,偶然發現日本古代有一高僧也叫「宗頤」。他與人打趣地說:「若人真能轉世的話,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1981年秋,他遊太原、大同等地,在華嚴寺旅遊時,饒宗頤教授無意中又發現有一經書的寫序人的名字也叫「宗頤』,與自己名字相同,此人是北宋高僧釋宗頤。
  • 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2月1日,饒宗頤先生書畫作品展在華僑博物館正式開展,由國內個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集中亮相,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參觀、品鑑,誰料這一書畫界饕餮盛宴剛剛開啟,卻傳來了饒宗頤先生溘然長世的沉痛消息,國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怎能不令人無比痛惜、扼腕長嘆!
  • 饒宗頤先生的「古史重建」
    作者:李榮  記得去年下半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想到把饒宗頤先生的幾冊著作又拿出來翻看了一下。當時還在隨手的筆記上記了一筆:「如今,海內的博學鴻儒,幾乎碩果僅存的一大家,卻是在港島,便是已百歲高齡的饒宗頤先生。」
  • 文章浩氣起太初 饒宗頤先生的啟示
    所以,不能認為「家學」已經是「絕學」而饒宗頤先生式的學習無可師法。饒宗頤先生胸中千古難滅的「意」,應該就是其「三求」與古人的「三不朽」:求是、求真、求正;立功、立德、立言。  不是說聲光電化的科學不重要,也不是說博大精深的西學不重要,而是從饒宗頤的成功可以發現:其學養基礎在於立足國學的文史哲兼通。他說:「父親給我打開的天空、建立的基礎是無科不修,按照中國傳統做學問的方法,其實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 【快評】饒宗頤先生溘然長逝,我們拿什麼紀念?
    ,由國內個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集中亮相,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參觀、品鑑,誰料這一書畫界饕餮盛宴剛剛開啟,卻傳來了饒宗頤先生溘然長世的沉痛消息,國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怎能不令人無比痛惜、扼腕長嘆!
  • 饒宗頤先生佚事
    饒宗頤先生。(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圖)   2018年2月6日,饒公辭世,大雅雲亡,痛失仰止!   (一)   古潮州有名士饒宗頤者,字固庵,號選堂,人尊其為饒公。性豁達而善幽默。其貌高古,額寬人中奇長。時有諺曰:「額頭寬亮,心中暢暢;人中長長,其壽無疆。」 100歲時仍見諸報端,後漸隱,不知所蹤。故有諺曰:「仙界彭祖,人中選堂。」即其謂也。
  • 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 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開幕
    昨日,「走進饒宗頤先生詩詞世界——香港·泉州書法家迎春展」在市區威遠樓拉開序幕,此次展覽至15日結束。香港和泉州兩地的書法家以此慶祝著名國學大師、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最高學術顧問饒宗頤先生一百周歲。
  • 饒宗頤先生並未經過正規學院教育,但何以著述等身、精研書畫
    知名學者、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在睡夢中辭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無疑是一個文人。然而,與古代文人不同的是,饒宗頤先生沒有通過科舉而獲得官階;與當代文人不同的是,他沒有經過正規的學院教育,沒有名校的光環和學位的榮耀,因此,也就沒有將自己固定在某一個專業之上。
  • 饒宗頤
    饒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說:歷史人物要放到歷史環境中看,《三國志》是晉朝人編的,比如「隆中對」裡是出山前的原話還是後代史家歸納的文字要搞清,否則站在後來的角度看當時,就真成了「事後孔明」了。  饒宗頤重視「國本」,又能會通古今中外。論者評價:「饒氏治學所涉及的時代,從上古史前到明清,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是『交白卷』的。」
  • 饒宗頤與「太夫子」溫丹銘的夙緣
    饒父是嶺東同文學堂學生  饒宗頤的父親饒鍔(1891-1932),字純鉤,潮安人,近代潮州學術大家,畢生致力於國故學研究,著有《〈佛國記〉疏證》《王右軍年譜》《天嘯樓集》等,創辦《國故》月刊,主編《粵南報》,在潮汕學界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饒鍔是溫丹銘執教嶺東同文學堂時的學生。
  • 一代通儒饒宗頤
    如此算來,生於1917年的饒宗頤,今年已經100歲了。    作為當下中國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饒公一直被人們尊稱為「國學大師」「漢學泰鬥」,我國學術界曾先後將饒宗頤與錢鍾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在錢鍾書心中,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則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對這一切,清瘦的饒宗頤,總是拱手致謝,藹然鄭重。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讓我們捋一捋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脈絡,看一看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成名史,也許足以借鑑。
  • 饒宗頤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漢族,生於廣東潮安,潮州人,祖籍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饒宗頤:大隱於市一鴻儒
    核心提示        饒宗頤———對這個名字陌生的,恐怕不僅僅是老百姓。他是誰?    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說:「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    饒宗頤先生為廣東潮州人,長期定居香港,今年是他90壽辰。
  • 饒宗頤與湖湘文博界的深厚情緣
    直至今天,嶽麓書院內熱愛國學的學子仍受到饒宗頤獎學金的激勵,努力向學。在湖南,饒宗頤的學術思想和精神遺愛永存。  壹  饒宗頤多次來長研究簡帛  昨日,知名出版人、湘潭大學劉翰輝博士告訴記者,在湖南與饒宗頤交往最多的,首推簡帛專家陳松長先生,陳松長的齋名「斯是齋」就是饒宗頤題寫。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他集學問與藝術於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為國學界的泰山北鬥。2011年,時年94歲的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7任社長。這一聞名海內外的「天下第一社」,終於在啟功社長仙逝6年之後有了新的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