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人心中是怎樣的存在?古有韓愈今有饒公!

2020-12-19 老隱隱於宅

廣東潮州是有點奇特的小城。也是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人生的第一個驛站。

饒公與姚明有趣的對照

在錢鍾書、季羨林等大家相繼謝世後,饒宗頤先生可謂當代中國文化界碩果僅存的耆宿。1949年,因為戰亂,他不得已避居香江,使得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香島人士。餘秋雨就說,「香港有了饒宗頤,已經不是文化沙漠」云云,似乎完全不知道他真正籍貫屬於哪裡。

實際上,饒先生是不折不扣的潮州人。饒公正是從潮州廣濟門城樓起腳,推波導瀾,刮垢磨光,逐步將文化心靈指向了最遙遠的世界。

對外:作為潮州市「文化名片」的饒公

饒先生整個人是故國的化身,也是嶺南文化千年櫛風沐雨的集成孕,更是潮州一地在歷經劫難、禮義南遷後,最終花樹蓊鬱的彰示。

生於幽谷,遷於喬木。大師之所以養成,可以果斷的說,離不開潮州這個故園鄉邦於玆有年的水土滋養、文化潤澤、香火燻冶,風氣沾丐;而其人其學,也是潮汕鄉賢諸如溫丹銘、蔡夢香、詹安泰、王慕韓、方繼仁等父輩師友殫精竭慮、養根加膏、守望相助、鼎力扶持後的實遂光曄。

潮州歷史上長期被視為荒蠻之地,像路邊籬畔的閒花野草自開自謝,以至於都到了唐代,韓愈貶官此地時還發現此地竟然率獸食人。而後,中原士人流離南下,開始文化拓荒,至今不懈,開花結果。潮州人敬重韓愈,也以同樣的感情稱頌饒先生。他們都說,「古有韓文公,今有饒宗頤」,這話在潮州幾乎婦孺皆知。

但公允地說,潮州的真正輝煌始於近代。那時的潮州,由於海上航行和出洋貿易歷史傳統的漸進影響,潮州在國內佔得「得風氣之先」的有利地位,異軍突起,商業發達,科甲鼎盛,文化的依託和風雅的陶鑄成為士民不懈追求,社會風氣蔚然一變。一大批足以迎領風潮的人物湧現如噴,「各得其宜,施以成室」,風雨舟蕩於海內外,轍環天下,各行其志。

而在當代,這座論城市風情曾被《三聯生活周刊》評選為「中國十大宜居」的小城,論子弟栽培,人才作育,也是獨領風騷,學、商二界頂尖人物層出不窮。而最有名的莫過於生養出了兩位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李嘉誠與饒宗頤,所以在潮州,一般「饒李」並稱。饒公正是生遇其時,躬逢其盛,位以龍飛,文以豹變,生命在湘子橋上抽芽,才思在天嘯樓中開花。

李嘉誠一度是中國首富,而饒先生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首席大師。這意味著,潮州一名不見經傳的邊鄙之地,竟然承包了中國最有錢和最有文化的人物榜單,富以經國,文以載道。香江人士總喜歡將饒先生與他潮州老鄉李嘉誠放在一塊相提並論,要講掙錢,沒幾個人能掙得過李嘉誠,可要論讀書,沒幾個人能得過饒宗頤。

饒公的學問存放在潮州,播撒於世界。「潮學」即「饒學」,潮州是饒公的生命據點,潮州與饒先生水乳交融。某種程度上,饒公是潮州人對外展示精神風貌的「參考消息」。

向內:作為潮州人「精神感召」的饒公

在潮州,幾乎所有人的都是饒宗頤的「擁躉」,甚至是現在人愛調侃的「鐵桿粉絲」。

在如今的潮州,有兩座絕無僅有的,專門為文化人營建的「祠堂」。一為古蹟「韓文公祠」,另一則為著名的「饒宗頤學術館」。兩處建築,隔韓江相望,仿佛是中華文化雄踞潮州的兩座獅子,默默承接著傳統的香火,文化的命脈。

在潮州,它們都不是死氣沉沉的「建築裝飾品」,而是活生生的場所。市民閒逛、友朋出遊、全家踏青、子弟考試祈福,大家進進出出,習以為常,只是大家一旦得入,如穆如肅,「必恭敬止」,是潮州小城特有的「城市風情畫」。

無疑,饒宗頤是生長在全體潮州人心中永恆的「精神金字塔」。舉我為例,自幼及壯,我的生長環境幾乎是饒公的「包圍圈」。上學的校名是他題寫的,看病的醫院是他落款的,常玩的地方的是他的故居,家中為數不多的藏書竟然有他的親筆籤名,家族有位叔公長輩甚至就是他當年在家鄉時的同事加學生。這是潮汕人的家常。饒公的存在,像空氣一樣自然,瀰漫在潮汕的城都牆驛,鄉間野陌,江水山樹,還有鄉民人心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饒宗頤先生在潮州,有著「文化神主牌」一樣的地位。和唐代前賢韓愈古今並稱,前後輝映。可以說,在潮州人心中,饒宗頤是「當代的韓愈」,都是如神一般值得馨香禱祝的人物。外地人初來乍到會覺得誇張,而潮州本地人覺得是「生活常識」,不糾結,不爭辯,此心存知,我行我素。

潮州以善商著稱海內外,其實鄉俗重文。在廣東一省,潮州和梅州可並稱嶺南文化「人文」所在。甚至不誇張地說,環顧海內,大概還沒有一個地方,像潮州一樣尊重文化與文化人。唐代文學家韓愈,只是偶在潮州作地方官,結果,幾千年來,「韓公祠」香火鼎盛,江、山也分別改稱「韓江」、「韓山」。普通人家教育子弟,以像饒公那樣「多讀書」為盼,「多發財」從來都不是首選。

典型在夙昔。時至今日,教師、書畫家、作家、學者及文化人等身份的人在潮州,還是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從歷史淵源而言,這大概是因為潮州「鄉土宗法」和「士紳傳統」制度在當代還是沒有隨著時代完全瓦解,過去的一些風俗、習慣、信仰依然生根於千家萬戶,潤物無聲;就現實根基而論,饒公的精神表率、文化感召、法乳流衍不能不說是既深且巨的。

朋友,如果您不信,不妨親週遊,到潮州看看。想那大街小巷,地碑額扁,風雨橋廊,雞犬人家,處處都是饒公的書法在迎風招展,默臨一過,感受剎那的「先生之風」,那邂逅也是動人的。

欲解中國文化,豈能不了解饒宗頤。關於饒公,最好的傳記當屬眼下這本,一卷在手,百年中國學術,饒公勵志一生,都盈盈在握矣。現平臺活動價32元,一碗早餐錢,全網最低,值得擁有!

相關焦點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在香港心經簡林追憶國學大師饒宗頤:胸懷慈悲 為人有擔當
    【解說】香港大嶼山鳳凰山麓,有一處由38條木柱組成的大型戶外木刻群——心經簡林。這裡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所書的《心經》經文,行至此處,令人感到平靜祥和。饒宗頤生前很喜歡心經簡林寧靜清幽的環境,去年2月於香港逝世後,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這裡。清明將至,記者跟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一起來到心經簡林,傾聽他回憶饒公其人。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讓我們捋一捋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脈絡,看一看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成名史,也許足以借鑑。
  • 通訊:「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電 題:「宗風不磨意」——香港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中新社記者 楊喆  巨星隕落,國學大師饒宗頤2月6日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28日,公眾致祭和追思送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內靈堂舉行,供人們作最後的告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另外,受饒宗頤先生委託,特意從香港趕來的饒宗頤先生之女饒清芬、饒宗頤先生女婿鄧偉雄、饒宗頤學術館學術部主任鄭煒明、《紫荊》雜誌社社長劉偉忠等也都出席了此次活動。  開幕式上,西泠印社社長劉江致辭。他說,饒宗頤先生接任西泠印社社長以來,帶領眾社員繼承先輩優良傳統,為弘揚傳統文化作出貢獻。今年6月,饒公到訪西泠印社更是給眾社員帶來極大鼓舞。
  • 悅讀|國學大師饒宗頤傳奇一生 文章千古事,風雨百年心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為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對國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今精選其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部分章節以懷念饒老——  幼承家學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今潮州市湘橋區)。饒家富甲一方, 其父饒鍔期望兒子將來能效法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所以為他取名「宗頤」。饒宗頤不負眾望,自幼就廣學諸家,博採眾長,經史子集、佛典道書、詩詞歌賦、金石書畫無所不讀。
  •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2016-06-16 18:38:4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哈爾濱6月16日電 (記者 劉錫菊)「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展
  • 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國際文化巨擘,也是國寶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與季羨林並稱為「北季南饒」的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香港社會深切悼念。據香港星島日報網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1時左右安然離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她有幸認識饒公多年,並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 「饒宗頤文化館」的設立,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獲益良多。她說,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今天「哲人萎地」,令人十分難過;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亦是國寶,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簡介資料 去世時間享年101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新聞多一點】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 香港41間書店舉辦「饒宗頤紀念書展」
    新華網香港2月14日電 為緬懷國學大師饒宗頤,聯合出版集團目前正在旗下三聯書店、中華書局以及商務印書館等41間門市舉辦「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紀念書展」,展出饒宗頤教授以及饒學專家著作逾50種,涵蓋甲骨學、金石學、敦煌學和藝術學等13個門類。  位於彌敦道的油麻地中華書局,即便在工作日的午後依然人流眾多。饒公著作專區,設於書店三層入口顯眼處。
  • 國學宗師饒宗頤書法聯,專家嘆服,中書協職業書法家望塵莫及
    國學宗師饒宗頤先生。饒公應該見過何紹基寫過的那幅對聯,他用行書將它寫下來,贈送叔梅醫師。哪知這位醫師並未珍惜墨寶好好收藏,竟然讓它流落民間。結念屬霄漢,懷抱觀古今。饒公主張書法要「重」「拙」「大」。漢代揚雄說:「書,心畫也。「這幅作品的藝術特色可以說正是他書法審美理想的生動體現。
  • 饒宗頤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饒氏白描當世獨步
    學術成就  「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  饒宗頤先生,廣東潮州人,長期定居香港,1917年生,今年已95歲高齡。  學界中人提起饒宗頤,都稱他為「一代通儒」。  他是當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熔鑄古今的學術大師之一;通曉六國語言文字,對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也頗有研究。  季羨林先生曾撰專文,盛讚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首要一點就是「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
  •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廣東風物繪畫展12日東莞開展
    人民網東莞8月12日電 12日上午11時,「吾粵風光——饒宗頤教授廣東風物繪畫展」在東莞市文化館開幕,展出他描繪廣東風物的作品真跡共56件。該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28日。據了解,此次畫展是饒宗頤教授藝術作品在東莞市區的首次亮。
  • 香港舉辦饒宗頤百歲華誕作品展
    【解說】12月3日,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香江藝韻—饒宗頤教授百歲學藝展」開幕禮,慶祝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百歲華誕。出席開幕禮的主禮嘉賓除了饒宗頤本人,還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和夫人梁唐青儀、中聯辦副主任殷曉靜、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及港大校長馬斐森教授等。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他說:若人真能轉世 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
    饒宗頤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澎湃新聞從饒宗頤家屬方確認了這個消息。   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饒宗頤生平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2018年2月6日,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於凌晨子時時分在睡夢中安詳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饒宗頤先生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
  • 「國寶」饒宗頤:自在是一種境界_佛教_鳳凰網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我是大豬吧。
  • 饒宗頤先生佚事
    今適值選翁期頤壽辰,特效老萊子娛親之舉,戲作佚事數則,以博長者一笑耳,未知能入法眼否?拭目以待。   (一)   古潮州有名士饒宗頤者,字固庵,號選堂,人尊其為饒公。性豁達而善幽默。其貌高古,額寬人中奇長。時有諺曰:「額頭寬亮,心中暢暢;人中長長,其壽無疆。」 100歲時仍見諸報端,後漸隱,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