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動態
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21持續撤出核心城市門店,繼去年底關閉在天津及杭州的惟一門店後,近日也撤出了位於王府井大街的北京apm臨街門店。這是該品牌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首家標誌性門店,目前品牌在北京市場僅剩薈聚店和悠唐店兩家門店。同時,Forever21開始在本國市場嘗試引入業界公認的高利潤美妝業務。不過,UTA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並不看好這一舉措,已經飽和的美妝市場很難再分一杯羹給後來者的快時尚品牌。
關閉內地首店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王府井步行街的北京apm看到,Forever21從B1層到3層的原有門店已經被圍擋遮住。其中1層將同時進駐法國時尚集團SMCP SAS旗下一直「形影不離」的兩大輕奢服飾品牌Maje和Sandro。從門店外圍廣告牌來看,兩家品牌將分別進駐旗下的女裝和男裝品牌。
商場工作人員表示,其他樓層暫時並未公布進駐品牌,而樓層導航門店信息也已被遮擋。為此,北京商報記者向品牌官網客服求證,客服人員表示由於官網與實體門店各自獨立運營,門店關閉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一些具體信息還都是通過顧客反饋而得知。
北京商報記者在大眾點評上看到,該品牌apm店的商戶信息也已經被撤下。該店於2012年8月開業,是內地首家門店,如今已運營五年有餘。不少消費者對該品牌的熟知就是從這家店開始的。
此前,公司曾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共有22家門店,大部分坐落於城市購物核心區。繼2017年4月初宣布退出蘇格蘭市場後,中國市場也在持續關閉門店。Forever21天津門店於2016年5月正式開業,開業一年半後於2017年年11月底閉店。而杭州惟一一家4層旗艦店湖濱in 77門店也於2017年10月悄然閉店。北京商報記者在登錄Forever21中國官網時,也並未發現有任何相關公告。
在此前大規模擴張之後,品牌的門店收縮接踵而來。在英國,Forever21門店從最高峰的8家縮減至4家,甚至不排除徹底退出英國市場。在日本,首家旗艦店已於2017年10月15日關閉。在印度,品牌已經三度更換特許經營合作夥伴。在澳洲,有傳聞稱,因銷量持續低迷,品牌位於雪梨的旗艦店即將關閉。
設計及供應鏈能力不足
Forever21近來陷入業績低迷。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相較於其他快時尚品牌,Forever21在天貓旗艦店的銷量僅有其他品牌的1/10。作為強勁競爭對手的ZARA、GAP等品牌,月銷量分別為52萬件與47萬件。北京商報記者在大眾點評平臺看到,Forever21的整體評價在4星以下,在最新評價中,一位名為「murongmingzhen」的網友寫道,「Forever21在好多地方分店都是兩層甚至三層,總店面絕對是服裝連鎖店最大的。但是款式沒有其他品牌的好,至少不如H&M和ZARA,略顯有些平庸,沒有亮點」。
據悉,王府井步行街租金每天約100元/平方米,因此對於Forever21而言,4層的門店平均每月要支付上百萬元租金,一年下來租金成本高達千萬元。根據多家服裝老闆透露,服裝商品的進貨價成本一般為原價的2-3折。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品牌單品服裝價格折後約在100-200元。
楊大筠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稱,Forever21的經營策略如今已經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品牌要想深入當地市場,必須研究當地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求,從而根據需求快速做出調整。與H&M、ZARA、優衣庫等同類品牌相比,品牌在供應鏈的速度、對設計的複製能力等已經落後。更重要的是,在複製時尚要素的過程中,品質太差一直是Forever21的致命傷。作為快時尚品牌,Forever21並未向消費者呈現應有的品質水平。消費者現在對於時尚品牌的要求已經不止於流行設計,對於產品的品質要求目前也已經上升至新的高度,開始追求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發力美妝效果幾何
錯失中國快時尚市場最佳時機的Forever21開始轉向美妝市場,並於今年5月對外宣布開設獨立於銷售服裝門店外的美妝綜合零售店Riley Rose。在2017年9月開出第一家美妝店之後的3個月,美妝門店迅速擴展至10家。品牌方面表示,若市場反響積極,將於2018年3月前再開10家。快時尚品牌掘金美妝市場並不罕見。瑞典的H&M、西班牙的Bershka、英國的TOPSHOP、日本的MUJI,都已紛紛推出自家的彩妝產品。
有分析指出,快時尚品牌跨界到美妝行業,最大的競爭力就是所轄門店具有渠道優勢。快時尚品牌可能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美容概念,來實現品牌產品的多元化。美妝行業一直被外界視為暴利行業,對於快時尚跨界美妝,無非是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Forever21隻在美國市場開設美妝店,並未向外擴張,而全球服裝門店不斷在縮減。然而楊大筠則表示,目前快時尚品牌業績增長逐漸放緩,成長模式已經進入瓶頸區,而未來在快時尚領域很有可能會衍生新的品牌形式。伴隨消費升級,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求「極簡主義」的高品質生活方式,而這一消費趨勢將會對快時尚品牌產生一定影響。未來消費趨勢很有可能轉向無印良品等消費形式發展。而美妝市場目前競爭十分激烈,很多美妝品牌已經充分佔據市場領地。服裝品牌很難通過轉型美妝來拉升主業甚至是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而H&M等品牌的美妝產品佔比較小,也並非欲以副業拉動主業業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