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來臨之際,一些恭喜的辭句頻頻湧現,比如五福臨門一詞就常常被大家掛到嘴邊。尤其是這些年,某寶年年推出「集五福」活動,更是大大提高了五福臨門的出鏡率。由於經常被人們用到,因此也鮮有人不知道這一頗具儀式感的詞彙。但若問起「五福臨門」究竟指哪五福、該詞出自何處、有沒有什麼典故,估計這些問題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吧。下面就讓小編一一為大家解答。
所謂五福臨門指的是壽、富、康、德、善,其具體含義就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一曰長壽,是人們對的順利成長、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的祝福。二曰富貴,是大家對錢財無憂、家室富足且地位尊貴的期待。三曰康寧,是世人對身體健康、天下安定且心靈寧靜的盼望。四曰好德,是眾人對布施修德、樂善好施且寬厚仁愛的許願。五曰善終,是眾生對預知死期、早做打算而高枕無憂的希冀。
其實自古以來,這五福都是我國人民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標,也可以將之看作是古人幸福觀的濃縮與升華。其出自《尚書·洪範》,原文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洪範》一文由後人根據箕(音同機)子的語錄編寫而成。箕子為殷商末期的貴族,且有著顯赫的身世:其父親是殷商的第29任君主文丁,兄長則為第30任商王帝乙,他還有位歷史上十分出名的侄子紂王帝辛。
箕子在殷商末期曾官至太師,輔佐紂王治理國家,與微子、比幹三人並稱為「殷末三賢」。但因理念與紂王不合,且為人耿直不阿,箕子並不受紂王待見。面對整日沉迷酒色而暴虐無道的紂王,箕子雖然屢屢勸諫卻始終不得結果。眼看著殷商國運日漸衰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箕子一片心灰意冷,於是就自甘「墮落」、裝起瘋來:他將自己的頭髮割斷後又披在身上,每日只抱著琴大聲悲呼彈唱,狀若瘋癲般。
紂王看到箕子這般情況,便將其抓起來,後又將他變為奴隸。後來殷商覆滅後,箕子趁王朝更替之亂象逃到了箕山,並在那裡過起了短暫的隱居生活。而後天下初定,周武王求賢若渴,四處拜訪賢才能士。機緣巧合之下,周武王找到了箕子,欣然大喜之下隨即向其請教起了治國之道。武王先問了殷商覆滅的根本原因,但是由於箕子不願談及故國的壞話,故而未作回答。武王此時也意識到自己所問頗有不當。
而後武王又問道怎樣才能順應天命的治國理政。箕子把自夏禹時傳下的《洪範九疇》講給武王聽,其個人的見解和觀點也一併說了出來。一時間武王驚為天人,為箕子之能折服,隨即開口邀請他為周效力。畢竟故國亡於其手,箕子始終過不去心中那道坎,也就拒絕了武王的盛邀。而後為了躲避可能發生的繼續糾纏,箕子在周武王走後就率領門下眾弟子,帶著一些殷商遺民,一行五千餘人匆匆向東而去。
當時箕子眾人自今膠州灣出海而去,漂洋過海抵達朝鮮地區,並在那裡定居下來。經過一番開荒拓土,箕子慢慢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封箕子做了君侯,此時的箕子已經52歲了。後來箕子曾從朝鮮返回國內,前去周朝國都鎬京朝見武王。其於途中路過殷商故都朝歌時,卻只看到了大片大片殘破不堪的斷牆舊址。甚至在一些本該是宮殿的地方,現如今也早已變成了莊稼地。
內心哀傷的箕子此時沉浸在亡國之痛中無法自拔,只想悲聲痛哭一場,來祭奠故國殷商因紂王昏庸而亡。轉念想到如今已是周朝,自己也已成為周朝的諸侯,痛聲大哭已是不合時宜了。卻又自感偷聲哭泣似為婦人之舉,於是箕子只得強自忍下淚水,緊接著作出了流傳千古的《麥秀歌》。在詩中箕子抨擊紂王不聽勸諫、加害忠良,盡情傾訴了自己的痛苦、憤怒以及悔恨。此情此景,以詩當哭,朝歌殷民盡皆動容。
箕子將殷商的禮儀制度帶到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在那裡開荒拓土、教化民眾,人們將這一時代稱為「箕子朝鮮」。自公元前1120年立國,至西漢公元前194年被滅,箕子朝鮮延續千餘年,其於古朝鮮的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將箕子朝鮮看作一段有據可查的史實。尤其是在近代,朝鮮還曾發掘出許多青銅器、陶器,配合著當地古蹟的相互印證,更進一步坐實了箕子朝鮮的真實存在。
再說回五福。其出處《尚書·洪範》,論述了箕子本人的人生觀與幸福觀。在箕子看來,五福合起來才能就構成幸福美滿、十全十美的人生。因此說五福臨門,是人們對完美人生的最高祝福與追求。其實在五福之中,最重要的要數第四福「好德」,這也是最符合我國古今人們對福的定義與踐行。福最原始的含義是來自天神祖宗的保佑。而想要求得福氣,就要先修德。可以說德是原因、福是結果;德是根本、福是表現。只有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能獲取福果、得到福報,才能更加持久地培養、增強另外四種福。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