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電信和付費電視服務市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4%。國際數據公司(IDC)認為,市場將不早於2022年恢復到危機前水平。IDC研究表明,疫情條件下,電信業是IT行業以及全球經濟中最穩定的行業之一。2020年,全球IT市場規模將達到4.4萬億美元,增長4%。其中一半以上為商業和公共領域支出,其餘為消費者支出。
IDC認為,全球IT行業正在遭受打擊,其萎縮幅度可通過大型經濟體統計數據進行估算。2020年4月,IDC預測俄羅斯IT市場將萎縮30%,近期該預測被修正為8%。疫情為俄個人電腦市場注入新的動力。2020年,得益於政府採購及遠程辦公需求,俄個人電腦銷量預計增長10%(2019年下降7.8%)。俄IT市場的增長引擎是部分雲計算細分市場。其中,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和平臺即服務(PaaS)市場將分別增長30%和60%
一、哈薩克斯坦IT市場概況
據哈薩克斯坦數字發展、創新和航空航天工業部發布數據,2019年,哈信息通信技術市場規模達59億美元。其中,通信行業35億美元,IT行業24億美元。72%的IT行業市場(17.2億美元)不受政府監管;其餘28%為政府機構、準國有部門和礦業開發商,即所謂的管制和半管制市場。
截至2019年底,哈IT企業的納稅大戶包括:思愛普哈薩克斯坦公司(SAP Kazakhstan);商業與技術服務有限公司(Business & Technology Service)、埃帕姆哈薩克斯坦公司(Epam Kazakhstan)、埃森哲哈薩克斯坦分公司(Accenture Technology Venture)、薩帕軟體公司(SAPA Software),英特拉IT公司(IT Integra)、商業應用解決方案有限公司(Business Application Solutions)、Prime Source有限公司、軟體技術設施有限公司(Soft Technology Utikities)、Atakom有限公司等。納稅額從30億堅戈至7億堅戈不等。
IT企業納稅額不斷增長反映行業蓬勃發展。據哈統計網數據,2013年,哈「其他軟體發行」項下稅收3600萬堅戈,2019年為13億堅戈;2013年,「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管理」項下稅收1000萬堅戈,2019年為53億堅戈;2013年,IT行業總計為哈創造稅收72億堅戈,2019年為640億堅戈。
二、國內需求
一般來說,電信業、商貿業和銀行業最早接受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術和信息創新,導致IT行業國內訂單不斷增長。哈銀行業正在關注消費需求轉型及其帶來的新型產品。歐亞銀行行長莫羅佐夫認為,共享經濟是必然趨勢,技術促使銀行進入「數位化」時代,WebMoney、PayPal、Apple Pay等支付系統迫使人們放棄傳統銀行業務,P2P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相互信貸服務。
阿爾法銀行執行經理努利德魯勒表示,麥肯錫公司研究結果表明,客戶青睞高水平的個性化服務,深度個性化可為企業帶來較高的客戶忠誠度,減少客戶諮詢量和客服中心工作負荷,幫助銀行節約開支,帶動企業收入增長。希望通過個性化服務實現發展的企業應聚焦三個方向,即預防問題發生、提前解決問題和個性化響應。
三、外部需求
如果能獲得外國企業訂單,哈IT市場將出現兩位數增長。印度和白俄羅斯是建立IT服務外包中心的典範。2018年,白俄羅斯高科技園區企業出口收入達14億美元,佔GDP的5.5%,與農業(6.4%)、建築業(5.4%)、交通運輸業(5.8%)佔比接近。到2022年,IT行業在白俄羅斯GDP中佔比將增至10%。
Prime Source公司CEO謝爾比寧認為,哈有機會建造自己的班加羅爾,並創造數十億美元收入。哈周邊俄語市場人口達3億,白俄羅斯僅能滿足部分需求。哈政府看好IT行業出口潛力,並已採取措施發展行業基礎設施。2020年9月,哈總統託卡耶夫表示,哈大型國企和私企支付數百億堅戈採購外國企業的技術和應用。哈政府應在工業和IT行業之間建立互利合作,創建數位技術平臺,推動各行業數字生態系統發展。託表示,政府已通過法律,助推哈成為國際數據處理和存儲中心之一。2019年,哈數字挖礦產業吸引投資超過800億堅戈。哈計劃招攬全球數字巨頭,未來5年內將IT領域投資提升至5000億堅戈。發展IT、計算機工程和其他高科技服務業不僅可以創造附加值和就業崗位,而且有助於擴大服務貿易出口。
Prime Source公司CEO謝爾比寧認為,哈必須培育本國IT企業,提高人員技術水平,引入開發、維護和安全領域的國際標準,讓哈進入全球IT服務外包市場。這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企業和國家共同努力,將產生經濟多元化、獲取外匯收入、增加經濟活力和稅收收入等巨大效應。未來五年內,由於國內外對IT服務外包基礎設施投資的大量湧入,哈IT市場將出現快速增長。(駐哈薩克斯坦使館經商處)
1、凡本站及其子站註明「文章類型:原創」的所有作品,其版權屬於商務部網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商務部網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註明「文章類型:轉載」、「文章類型:編譯」、「文章類型:摘編」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註明的文章來源,並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