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孝感人,米酒名聲是在外的。
小時候,誰家嫁出去的女兒有了身孕,作為傳統外婆家必定會準備米酒。春節的時候,也會家家必備,和餈粑或炸米泡一起作為節日裡消食,解膩最好的選擇之一。
釀米酒,最好選當年新收的糯米。冬至過後,天已經很冷了,是釀米酒的好時節,把準備好的糯米去除雜用水淘淨,清水浸泡至少12個小時,本地人一般頭天晚上準備,第二天上午就好了,如果氣溫過於寒冷,要適當延長浸泡時間。時間過短,糯米沒有充分吸收水分,很難在接下來的步驟中熟透。
浸泡一夜吸飽了水分的糯米,用筲箕瀝乾水,這時候要把飯甑拿出來了,甑這個物件,從字形上就不難看出,最早是瓦製品,主要用來蒸煮食物。小鎮傳統為木質。飯甑底有鏤空的木質器件做底,這種底一把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直接用木材拼接起來,一種是編制的類似小鬥笠的竹製品,大小適配後,直接放進去,內裡墊一些乾淨的麻布,或者老絲瓜做成的墊子,避免空隙過大,米掉下來。飯甑架在大鍋上,鍋內加水。水控幹的糯米倒進去後扒平。就開始用劈柴旺火燻蒸,中途要不定時用筷子把米攤散開來,以免受熱不均勻而出現生熟不一,過程也要不斷的加水,一次不能太多,既不讓糯米失去水分變得乾燥,又不能太過溼潤丟失營養。整個糯米完全熟透後,就可以出甑了。
攤開的糯米飯冷卻到不燙手的時候,就可以下米酒麴了,酒麴一般成丸子狀,以前村裡人都是自己製作,保存在小的密封罐裡面。酒麴用涼開水化開,攪拌均勻,案板鋪一層熟糯米飯,撒一層酒麴汁,用手充分揉捏混合後,再鋪下一層,重複整個步驟直到糯米全部消耗完。混合好的米酒就可以裝壇了,壇內用勺子壓實,中間用筷子扎一個稍微大點的空洞,增加透氣性。罈子不要裝的太滿,發酵後水位會有一定上升,然後封壇。至此基本完成,一般冬天自然條件下放置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有香氣四溢的米酒了。
如果比較著急,可以將整個罈子架在溫水中,保持水溫至少半天,可以加快發酵進度,這裡特別強調,水溫一定不要太高,否則整壇糯米會變成紅色,嚴重的會有燒焦的糊味。如此操作後低溫下半個月就可以食用了。現在小鎮集市上出售的米酒,一般是米酒機製作,鋁製蒸屜代替了飯甑,在保持發酵溫度上採用恆溫加熱,一個晚上就能達到可以銷售的效果。在封裝的時候為了增加利潤,會適當的加涼開水。
現在春節本地人基本沒人純手工釀米酒了,偶爾有人心血來潮,便會在親戚中因隆重而傳為佳話。有孩子出生的家庭,外婆還是會帶一壇米酒前去祝賀,只是很少親自釀製,大多直接購買,「滿月酒」中的重頭戲如今只徒留一個儀式。在缺少人的體溫,木質,竹子等複合味道,非自然時間條件下陳釀的米酒,喝起來總缺少一份兒時的記憶,我漸漸的也就不怎麼愛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