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發展新圖景 創造發展新奇蹟
——2020年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綜述(上)
張掖日報記者陳海
這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這一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全市經濟頂風破浪,逆勢前行,奮力走出了穩中向好曲線;這一年,全市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率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效卓著;這一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質量全域提升,天藍地綠水清……交織出多姿多彩、開放奮進的新畫卷。
剛剛過去的2020年極不平凡。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市委常委會團結帶領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緊緊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三大目標任務」,堅持築牢守好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取得明顯成效。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視察張掖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見行見效——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兩個《決定》和市委29項具體貫徹措施,通過「三訓一講」系統學習、「三微一端」立體宣傳、「七進」活動全面覆蓋,組織新聞媒體深度回訪報導,專題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學習交流會等,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啟動建設高臺幹部學院,高臺縣紅色旅遊發展實踐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培黎職業學院建成招生,山丹培黎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智能製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山丹馬場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整治,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成果深化拓展。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標對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精心編制市委「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科學謀劃「十四五」發展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持續加強重點站口、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環節管控,有效防止疫情輸入。加快疫情防控救治保障體系建設,建成投用核酸檢測實驗室18個;全省首批電子測溫槍、體溫檢測門和智能消毒機器人生產線在智能製造產業園建成投用。全力推動復工復產,全面落實惠企紓困各項政策,配套出臺「18條惠企」措施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61.5億元、抗疫特別國債8.4億元、特殊性轉移支付資金4.6億元,減免企業稅費和房租4.2億元,續貸、展貸和投放貸款164.5億元,市場主體全部復工復產,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出臺落實「六保」工作方案,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三保」支出增長6.5%,財政用於民生支出的比重達85.3%;市場主體總數達11.8萬戶、增長6.6%;糧食、能源保持供需平衡,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暢通,經濟社會向好發展。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機銜接、一體推進成效突顯——鞏固強化基礎保障,紮實開展「3+1」衝刺清零後續行動,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目標全面實現,貧困戶家庭醫生籤約率和貧困人口參保率均達100%,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農戶飲水安全4項指標全部達標。臨澤縣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六縣區全部通過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抓好問題整改清零,中央專項巡視「回頭看」、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調研督導督查和全省「回頭看」等各級各類反饋的98個問題全部整改到位,自查發現的135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有力有效防止返貧,全力抓好「5+1」專項提升行動,發展種植扶貧產業10萬畝,培育「五小」產業1680個,建成扶貧車間69個;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2402人、草管員4705人,補助資金2209.8萬元;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部搬遷入住,特困群體實現應保盡保。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以「兩帶四區四線」示範建設帶動鄉村振興向整體推進、全域拓展提升,實施重點項目224個,完成投資144.5億元,甘州區陳寨村現代農業產業園、臨澤縣丹霞生態康養谷、高臺東聯村富民產業聯合體、民樂縣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建成運營。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新建改建衛生戶廁2.82萬戶,村衛生公廁實現全覆蓋,實施風貌改造1.58萬戶,全市73.4%的村創建為清潔村莊,農膜回收、尾菜處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轉化等指標均完成省上下達指標,高臺縣被確定為「全國農膜回收區域補償制度試點縣」。探索推行「三個不增加」融資模式,全市拆除危舊房1.06萬戶、新建房屋4083戶,民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生態宜居搬遷項目加快實施,1萬餘戶4萬多人分房到戶。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深入推進移風易俗行動,持續開展道德模範、「五星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創建省級以上文明村鎮23個。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甘州區、臨澤縣被確定為「全省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馬站村、南臺村榮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成果持續鞏固,全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堅持「雙保險」「雙固定、雙督查」工作機制,179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並通過省級驗收;中央第一輪生態環保督察交辦的29項問題完成整改24項,5項正在驗收銷號;第二輪督察反饋的17項問題正在深入整改,107件信訪投訴問題全部辦結。開展祁連山保護區外圍、黑河溼地保護區和全市所有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整改整治專項行動,整改問題846項。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重點任務基本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做法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效第三方評估位居全省第一。持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進入收尾階段,累計完成投資15.43億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117個項目全部完工,「一園三帶」造林綠化完成營造林56.2萬畝、修復「三化」草地50萬畝、綜合治理沙化土地95萬畝。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3.4%,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設項目如期完成,全域無垃圾三年行動取得實效,農業面源汙染有效控制,土壤環境質量達到清潔等級。健全完善生態環保監管機制,深化生態環境「全鏈條」監管模式改革,建立網格監管、執法聯動、損害賠償等制度65項,持續完善「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常態化開展巡查和執法檢查,環境監管實現全方位覆蓋、無縫隙對接,全域生態環境得到系統保護。張掖城區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全國第二。
生態型產業化項目加快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優化提升綠色生態農業,深入推進農業「四個百萬」工程、「六個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優質肉牛、綠色蔬菜「兩個百億元」產業體系,落實特色產業面積416萬畝,牛、豬、羊飼養量同比分別增長10.9%、9.8%、8.7%。累計發展戈壁生態農業11.76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面積36.9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31萬畝。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1個,26個產品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臨澤縣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高臺縣、民樂縣分別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點縣」「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培育壯大新興生態工業,智能製造產業園28棟4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全部建成並陸續交付企業,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以上,實現產值2億元;華為大數據產業園34家單位數據遷移「上雲」,凹凸棒石產業園鼎豐源一期10萬噸生物有機肥項目建成投產,通用航空產業園泛美航空固定翼飛機、航天九院大中型無人機完成試飛。實施十大生態產業項目237項、完成投資194.1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8%。落實「十強雙百」獎勵資金4003萬元,新培育規上企業20戶、總數達到183戶。做優做強全域生態旅遊業,深入推進「三大示範試點」建設,蘆水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通過文旅部複評,山丹縣、臨澤縣被命名為「全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特色文化村5個,全市4A級景區達到20家,四星級旅遊飯店達到16家,總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市接待遊客2983.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5.1億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組織實施促消費擴內需專項行動,投放財政資金8500萬元,撬動社會消費7.5億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張掖國際物流園入園項目37項,綠洲現代物流園建成項目27項、入駐商戶2000多戶,公路物流港、現代城市後勤補配物流科技園、市農投15萬噸冷鏈物流等項目有序推進。
實幹而篤行,奮發以致遠。一項項舉措構建發展新格局,一組組數據見證發展新輝煌,一個個成果惠及越來越多群眾,在圓滿收官「十三五」,全面開啟「十四五」的新徵程上,張掖必將乘風破浪、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