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看電視劇,尤其偏愛十分狗血的愛情劇。如果這愛情劇裡再摻雜著家長裡短,那金主們想都不用想,可以直接拍板進行投資了。
其實說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女主角在嬌生慣養地做了十年的闊太太之後,一夢驚醒,丈夫出軌,對手還是個段位十分之高的小三,於是哭過鬧過,再灰溜溜地離婚開始難堪的新生活。
女主的閨蜜十分了得,頂級諮詢公司任職高管,糾葛了十年的男友更是高配版的高富帥,兩個人初看是一類人,理智又孤獨,在彼此的感情裡保持著十分的克制與禮貌,般配又美好,卻偏偏少了熱情。
所以這一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走不到一起去的。
看前幾集,無數人恨不得自己化身小三手撕了馬伊琍演的女主:作就算了,還十分沒教養;沒教養就算了,還自認為打扮得無比時尚。就憑馬伊琍身著花花綠綠的那一身去恒隆廣場,冷氣和白眼早就把她給轟出來了。
原版的亦舒小說裡,女主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丟了姿態的女人,被周遭指責時會說:「我不懂這些,我是良家婦女,自問擲地有金石之聲。」遭遇出軌離婚的時候,她會說:「不必哭,我會爭氣,我會站起來。」
馬伊琍穿著一身豔服跑去寫字樓裡大鬧,我想像不出來她該如何語調鏗鏘地念出這句白來,擲地且有金石之聲。
離婚後子君終於開始懂得了低眉順眼。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她開始去商場買鞋做銷售,其實這些都挺好的。
可是彼此看不慣長達十年的子君和賀涵在唐晶遠走香港後,感情立馬升溫,前一秒還是被唐晶強迫著去探望一下子君的賀涵,下一秒就可以為了子君失態怒上高架,大半夜接回子君,那時候天上下的哪是暴雨,明明是狗血。
從此之後劇情的走向就變得愈發詭異起來:陳俊生離婚後依舊十分關念子君;凌玲婚後莫名其妙丟掉了高情商,開始明目張胆地刻薄又陰險;賀涵和子君明明互相暗生情愫還都要裝作一副心裡沒有鬼的樣子。
情節的崩壞讓人忍無可忍,離婚後就主角光環大開,閨蜜和閨蜜男友加持事業一路順風順水也就罷了,這些都算了,但這個電視劇所宣揚的三觀實在是糟糕,甚至惡毒。
在這個電視劇的世界裡,女人最重要的本事是找到一個好男人還得想辦法拴住,當然了好男人的標準就是多金又忠誠;男人賺錢養家女人只負責貌美如花是天經地義的事;離婚了也沒關係,反正什麼事都有閨蜜,閨蜜24小時從生活到工作全部對其負責,實在不行閨蜜那英俊多金男朋友也對其負責。
錢鍾書在七十年前就講到了婚姻之於愛情就如同墳墓,然而在這部電視劇裡,從情商高心機深的凌玲到雙商高事業女強人唐晶到看似傻白甜實際沒教養的女主以及她妹,全部都是想盡辦法為了套牢男人走進婚姻,難道說當代女人沒有了男人、沒有了婚姻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社會對女性的多層歧視,在此劇中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
為什麼會討厭女主?因為我們越來越厭倦了臉譜化的角色,越來越厭倦了套路式的感情。每個人的情感經歷必然不同,而生活中的太多蹉跎與無可奈何,並不是劇中馬伊琍那般可以輕描淡寫、舉重若輕的。
在現實裡,沒有落難時挺身而出的王子,沒有念念不忘的舊情人,更沒有人到中年,依靠著撒嬌發嗲就可以逆襲的女人。
靠閨蜜靠男人的羅子君,其實根本就沒有想過靠自己。或者說,很多人同她一樣,並不知道如何靠自己。
其實除了現實中的人脈,網絡上依舊可以用上。比如,在 LinkedIn 上,有著無數類似賀涵與唐晶的精英高管:他們每天會在自己的圈子裡分享狀態,引發互動。與其依賴著朋友和家人為其工作而操心,倒不如直接登陸 LinkedIn ,利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脈進行拓展,比起她在劇中的做法,可謂要高明很多。
如果是以劇中的表現來看,羅媽媽就應該下個 LinkedIn,每天也不用去什麼百樂門費盡心思地social,畢竟比起現實中有限的渠道,LinkedIn 上面有著無數的金龜婿,也就是無數的賀涵等著她和她女兒。
又或者說,與其你羅子君憑藉著各種關係進了所謂高大上的諮詢公司,在親手搶了自己老公的小三手下工作,為何不自己想辦法想到更多途徑,當代女性並沒有劇中所塑造出來的如此不喑世事。
1925年,魯迅發表《傷逝》,男主角名為涓生,女主角名為子君。而半個多世紀後的亦舒向魯迅先生致敬,並同他點破同一個的問題: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女性除了尋找自我到覺醒的過程中,作為一個人,你必須保持著絕對的獨立性,不僅僅是精神上,更要是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