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交通落後,出遠門旅遊在很多人心中的只是一個願望,最終旅遊的願望變成了空想,一輩子都沒能實現。而現如今,由於科技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海角天涯不再遙不可及,世界等於無形中縮小了,出門旅遊的人數暴漲。交通的發達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廣大遊客而言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可以去往更多沒到過的地方見識更多不熟悉的事物。
然而,一個地方旅遊開發之後,與外界的接觸就會變多,勢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侵蝕,即當地傳統文化會被外來文化逐漸削弱、同化。如此一來,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就會隨悠悠歲月慢慢變形、消失。從這一方面來看,旅遊開發就不是一件好事。在雲南有一個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的地方,如今正在發展旅遊,又一個處女地要毀了。
這個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位於雲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村寨的名字叫「翁丁村」,由於村民主要是佤族人,所以也叫「翁丁佤寨」。翁丁村的面積有6.3平方公裡,村民有一百來戶近五百人。翁丁村不是很大,但卻是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築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也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這幾個字就清楚地刻在寨子的一個樹樁之上。
初到翁丁村,你會被他們的房子給震撼到,不是因為房子太高大,而是太原始——統統是全木結構的茅草屋。單獨一座茅草屋沒什麼特別的,但是整個村子全都是統一風格的茅草屋,這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全村沒有一座水泥鋼筋建築,一座座茅草屋與樹木相伴,再遠點的地方就是一座座的山,早、晚炊煙嫋嫋、雞犬相聞,這環境令人內心非常的恬然、安詳。
古榕樹在翁丁村隨處可見,最老的一棵大約有400年的樹齡,這些老榕樹將寨子圍在中間,仿佛要替村民們遮風擋雨。而村民們也把這棵最老的古樹當成精神寄託,將它視為神樹,時常祭拜祈福。當地佤族人的家裡設有火塘,火塘裡平日保留有火種,而且火種不能滅,要到大年三十這一天才滅舊火取新火。這個傳承來自於原始時代,雖然現在有火柴、打火機等取火工具,但留火種在翁丁村依然是非常神聖的事情。
翁丁村裡有非常多的牛頭骨,在佤族人眼中,牛頭骨就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他們會把牛頭骨掛在樹上、樁上、牆上,令人看著神秘感暴增。村子裡有一個老木鼓,是由一截樹幹挖空而成的,敲起來聲音古樸自然。除了木鼓,他們還有象腳鼓、鋩這些打擊樂器,另外還有葫蘆笙、佤笛等吹管樂器,村民們就是靠這些吹打樂器載歌載舞。
儘管翁丁村現在還沒太商業化,但在發展旅遊的那一天就註定遲早會走上商業化的道路。而且為了迎合遊客,各種習俗都必然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比如特色美食會顧及遊客胃口味道產生了變化,傳統舞蹈和音樂也會為了增加欣賞性而作出改變,慢慢的人的心也會變,開始逐漸被外界同化。從這方面來看,這個處女地又要毀了,原始部落不再原始。
然而,憂慮不了太多。只要旅遊發展起來了,村民的物質生活就會跟著改善。有網友說:處女遲早要結婚的,所以處女地也遲早會被開發,這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PK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那麼,毀就毀了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