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離真理最近的人:對話清華大學山西籍學子李強(圖)

2020-12-15 搜狐網
做一個離真理最近的人:對話清華大學山西籍學子李強(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他是一名就讀於清華大學的山西學子,今年春節,他利用寒假,按照「戶—村—鄉—縣」的思路,對山西省3個村4個鄉和兩個縣的農村現狀進行了調查,並以札記的方式寫成近4萬字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這篇報告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稱讚,國內各大報紙紛紛摘發。6月18日,本報記者趕赴北京採訪李強。

  背景資料

  

  強,太原人,20歲,2003年從太鐵一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今年春節,他利用寒假,按照「戶—村—鄉—縣」的思路,對山西省3個村4個鄉和兩個縣的農村現狀進行調查後,以札記的方式寫成近4萬字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敬宜讀後激動不已,將它寄給溫家寶總理。

  4月28日,溫總理親筆覆信,信中說「《鄉村八記》是一篇有內容有建議的農村調查,記事真切、細緻、生動,讀後讓人了解到農村的一些真實情況,給人以啟示。一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此關心農村,實屬難得。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文章。」

  讓責任引領人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責任是神聖的,同時也是沉重的,那麼,對於一個還在求學階段的大學生來說,責任意味著什麼?

  記者:

  一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能夠得到總理的批覆和肯定,是不是很振奮、很激動?

  李:

  當範敬宜老師在電話裡把總理的回信念給我聽時,我特別激動,感到了總理對我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種肯定和鼓勵。這是我的榮幸,更是清華的榮幸,同時也是全國大學生的榮幸。

  記者:

  總理的回信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從事新聞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據說,你們的顧秉林校長也曾經在2003年的畢業典禮上,以「讓責任引領人生」為題致詞。總理的批覆和顧校長的致詞都突出了「責任感」。作為當代大學生,你如何理解「責任」二字?

  李:

  顧校長在致詞中強調「責任」二字太正常不過了,因為,強調責任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傳統。清華的大禮堂前有一個「行勝於言」的紀念碑。那是上世紀二三十代清華校友留給清華的一個禮物。同時,從歷代清華人身上也能夠看到這種責任感,例如「兩彈一星」的23個元勳中,有14人曾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可以說,清華的學生始終都有一種責任感。所謂「責任」,說到底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情懷。

  調查選題醞釀已久

  在總理和老師的眼裡,李強是有才華、有熱情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眼裡,李強卻是孤獨的,甚至是另類的。那麼,在李強的眼裡,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記者:

  範敬宜院長花費了整整一個晚上和一個早晨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你的調查報告後,用「驚異」兩個字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這種驚異除了對你才華的稱讚外,可能更多的是被你「肯沉下去了解中國」,以及「勇於實踐」的學術精神所感動。你如何理解「學術精神」這個詞,又是如何把它轉化為具體行動的?

  李:

  我個人認為,「學術精神」這個詞用在我身上不大合適。因為,畢竟我還是個學生,還需要不斷學習,而學術則一定要上升到理論思辨這樣的高度。

  記者:

  那你的《鄉村八記》是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還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心願?

  李:

  是醞釀很久的一個心願。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是清華的一個特色,如果你的選題好,而且寫回來的報告確實有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學校還會適當地給你報銷一部分費用。這種氛圍對我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記者:

  當許多大學生把目光投向城市甚至國外,把精力傾注在雅思、GRE考試的時候,你卻把目光投向中國的農村,你覺得自己的行為另類嗎?

  李:

  我覺得我不另類。不可否認,是有一些學生把目光投向大城市,但據我所知,去年清華的畢業生中,有超過40%的同學到西部和國家重點行業就業。

  記者:

  我也感覺面前的你不另類,可能是你關注的問題比較另類吧。

  李:

  我關注的問題也不另類。清華的「三農學會」就是關注三農問題的;另外,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師生歷時7年,跨越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做的中國農村社會調查報告———《中國農民故事》,最近出版了,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我關注的問題並不另類。

  記者:

  既然關注「三農問題」的人這麼多,那麼為什麼唯獨你的報告得到總理的關注了呢?

  李:

  我覺得,總理關注這個報告,肯定不僅僅因為報告本身。這首先是溫家寶總理對農村問題比較重視的結果。全國共有2500個縣(市),而溫家寶總理在分管農業農村工作時,曾經深入到1800多個縣市去考察工作;其次是總理對我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種鼓勵。

  中國農村需要關注

  在一個城市孩子的記憶裡,農村是貧窮、落後甚至愚昧的;當這個孩子慢慢長大,並一步步成熟起來時,農村又是個什麼樣子?城鄉之間這種巨大的差異,在孩子的心靈上會留下怎樣的痕跡,這樣的痕跡將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思考?

  記者:

  說真話,我看了你的《鄉村八記》,尤其是《二姨家的年收支明細帳》,覺得你所調查的這些東西,在中國的農村太普通、太司空見慣了,你怎麼會有興趣去做這樣一個調查呢?

  李:

  司空見慣的東西,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東西。有些東西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認真思考。範敬宜院長說過這樣一句話「越接近基層就越接近真理」,我想做那個離真理最近的人。

  記者:

  這個調查報告將會對你的人生起到什麼樣的影響?

  李:

  這個調查報告是我的第一個社會調查報告,是我真正了解社會的第一步,它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調查報告是我人生的又一個起點。

  記者:

  在下鄉調查之前,你眼裡的農村是什麼樣子的?

  李:

  我眼裡的農村就是8年前姥姥家的那個農村,貧窮是我對那裡最深的印象。比如,做飯用的是大鍋土灶,吃的是沒有油水的南瓜面片兒湯,和難以消化的玉米面窩頭;看的是只能收到一個頻道的電視;住的是老房子;走的是沒有路燈的土路……

  記者:

  那下鄉調查以後,你所了解到的農村又是什麼樣子?

  李:

  除了記憶裡的那個農村外,我還讀過一些農村方面的書。因此,這次調查,我關注的就不僅是諸如衣食住行的東西了,而是開始關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農村家庭收入比例的變化、農村教育體制問題、農村費稅改革以及農村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記者:

  這次調查給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李:

  最深的感觸就是城鄉差別太大了,而這種「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又遠非「貧窮」和「錢」所能夠解釋和解決的。在中國,最大的國情在農村。有著9億人的中國農村太需要關注了,因為它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體。如果拋開農村的現代化,我們所謂的現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現代化。

  百本名著學生必讀

  對一個學生來說,讀書無疑是重要的,可如何讀書和讀什麼樣的書卻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李強是如何讀書的?

  記者:

  有人說,你像馬克思研究商品經濟從貨幣開始一樣,從二姨家的13畝耕地開始考察。看過馬克思的《資本論》嗎?

  李:

  沒有。

  記者:

  有人把你的調查報告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進行了比較。你看過這本書嗎?

  李:

  上學期讀過了。其實,寫這個報告,主要就是受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和曹錦清先生的《黃河邊的中國》的影響。

  記者:

  範敬宜院長在評價你的這個調查報告時說,「它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不僅對農業部門,而且對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乃至各級黨政領導部門都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同時,範敬宜院長還指出,你「在揭示農村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時,不是單純的指責和抨擊,而是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問題的由來和發展」,因而特別可貴。想知道平時你主要喜歡讀哪一類型的書?

  李:

  上大一時,我的指導老師李彬教授就給我們開列了100種必讀書目,包括《共產黨宣言》、《毛澤東著作選讀》、《萬曆十五年》、《光榮與夢想》、《範長江新聞文集》、《穆青傳》等許多。這些書不但擴大了我的視野,使我考慮問題時著眼點更高一些,而且每當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我會自覺地把它放到一個宏觀的社會背景中,結合當時整個社會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大背景去思考。

  李:

  你在《鄉村八記》中提到,「村民往往寄希望於教育脫貧,但教育往往又成為致貧的主要原因,投資教育對村民來說近似一種賭博」,作為受教育對象,你覺得應如何改變農村教育現狀?

  李:

  我還是一個學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本報記者劉劍

  老師眼中的李強

  王健華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在清華,李強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不是特例,李強的《鄉村八記》也是他在清華學生很普通的一個社會實踐中完成的。

  在對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方面,學院除了鼓勵學生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這些主流媒體參加社會實踐以外,每年的記者節還要邀請國內外各大媒體的知名記者來清華做報告,這種立體型全方位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遠大目標,增加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強始終保持低調,不張揚,即使他的《鄉村八記》得到總理的批覆,在全國引起轟動後,他依然保持沉靜,用一顆平常心面對媒體、面對一切。

  同學眼中的李強

  劉某(李強的舍友):李強在寒假裡做的這種調查報告,我們每個人也都做,之所以沒有取得像李強這樣的成績,可能是因為李強做這個報告時,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因而做出來的東西比我們的更細緻。

  記者手記

  一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為什麼能夠引起總理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我覺得,除了因為李強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外,還源於當今社會對這種責任感的渴望和關注。

  「實屬難得」是總理對李強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殷切希望。現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也許並不是所有的莘莘學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材,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山西的土壤培育了李強這樣的優秀學子,是清華的優秀傳統給了李強「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相關焦點

  • 忻州這所中學厲害了,被列為清華大學「優質生源地」,學子有福了
    我們知道教育是每個省市地區的一個要緊之事,不管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如何,當地的教育事業也是不能落下腳步的,因為唯有人才源源不斷地被培養出來,那麼一個地方的建設才能夠實現可持續性。換而言之,人才資源就是一個地區得以興盛和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在教育事業當中,中學教育尤為可貴。因為每年高考都會有無數學子踏上不同的徵程,而影響和改變他們一生命運的就是高考。
  • 清華大學教授走進四川宜賓 為學子分享如何考進清華
    如何報考清華大學強基計劃?……12月3日,清華大學葉鋼教授一行來到四川宜賓,為學子做學業規劃講座。在宜賓東辰學校博雅樓敘州廳,葉鋼與百名宜賓學子和家長面對面交流。葉鋼從清華第一印象入手,帶領師生們了解了清華的過去和現在的發展,未來在清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並結合自身經歷,就怎樣考進清華、清華強基計劃做了介紹,為宜賓學子作了一場精彩的學業規劃。
  • 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清華大學學子分享閱讀寫作心得
    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清華大學學子分享閱讀寫作心得 2015-05-07 22:59:467日下午,大陸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學子,就「文學為誰而寫」進行對話。  當天下午,正在此間參加2015兩岸筆會的大陸著名作家王蒙、蔣子龍、明曉溪、孔見,走進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向臺灣學子和教師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歷。  作為寫了一輩子的文學人,王蒙不相信「網絡瀏覽能夠完全代替紙質書籍的閱讀」。他說,沒有語言和符號,思想和情感不可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 學子看西安 清華大學掀「西安熱」
    「萬名學子看西安——名人名家報告會」近日在清華校園開講,本次報告會以「越了解越深愛——與名人相聚,和西安相遇」為主題。西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凱表示,西安在加快國際化進程中正迎來城市發展的新機遇,將為青年才俊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新創業機遇和條件。
  • 12位清華大學學子給媽媽寫信寄明信片!學霸和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在家的時候,母親總會問今天想吃什麼,自己也總是回答:「隨便」,如今吃遍了學校的食堂,外賣美食任人挑選,卻還是會突然想念,媽媽剛做好的那碗手擀麵。長大後詢問的人卻變成了母親,那些不斷更新變化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小小的對話框,等待著遠方孩子的解答。
  • 張文達:穿越回清代,見證山西科舉興衰 - 山西晚報數字報
    適逢此時,山西省圖書館推出了「清代山西科舉史料展——張文達先生收藏」專題展覽,沉寂多時的省圖熱鬧起來,諸多省內外的收藏愛好者紛至沓來。  張文達,70後,山西忻州五臺縣人,1995年被忻州一中保送清華大學,2003年從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的流體機械與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現在北京工作。他從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喜歡對歷史和古籍刨根問底。
  • 100餘位建德籍優秀學子回家了
    1月20日,以「情系家鄉 青春建功」為主題的首屆建德籍優秀學子家鄉行活動順利舉辦,共計有100餘位建德籍在外優秀高校學子代表參與了本次活動。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建德市委市政府人才關愛政策,了解在外高校學子及青年人才學習生活狀況,為在外優秀學子及青年搭建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激發他們返鄉就業創業、為建德加快融入杭州人才生態圈建設,主動接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智慧力量的熱情和決心。
  •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兩岸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兩岸青年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陳玉明、李江濤、程士華、孫偉麗)百歲光陰能幾許,一彈指頃去來今。    回首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追思百年來的那些夢想和傳說,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奮鬥歷程,兩岸青年學子有著共同的緬懷與期盼。    兩岸青年學子,對辛亥革命雖有著各自的理解和闡釋,但對革命先賢的深切緬懷、對民族復興的殷切期盼,卻有著共同心聲。
  • 從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想到了什麼
    今天下午,在新華社辦公廳等部門辦完事後,被車接走直接到了清華大學,進南門後拐進一個小院子裡,看望一位學界老前輩,也是山西臨汾老鄉。他原本在陝西工作,是一位上級領導的老師。他原來是以此為中心內容來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讀書的,他講課時把這兩個卦辭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詮解: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 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 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順風而後帆,登岸無日矣。
  • 南京玄武湖公園有一個山西籍人的紀念館
    偶然發現玄武湖畔有一紀念館,這座紀念館看起來古色古香別具一格,而館中紀念的主人公竟然是山西籍人氏。南京玄武湖公園的郭璞紀念館,主人公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史料記載關於郭璞的傳說好多,有的神乎其神。
  • 《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只不過一個是關乎「酒」,一個是關乎「茶」,這兩樣都是我們中華文化裡的精髓。一壺酒,一杯茶,每個來來往往的人都是一段故事。在《老酒館》裡我們看到了眾生百態,看到了南來北往的酒客們不過都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清華大學宣漢籍學子來巴山大峽谷,為景區發展獻計出力
    7月16日—7月17日,清華大學「決勝小康2020」宣漢調研支隊由清華大學2018屆李彤等8名宣漢籍學子帶隊組成,擬結合暑期社會實踐前往巴山大峽谷片區調研宣漢縣近年來文旅扶貧成效,同時為廣大學子在狀元樓上許下最真摯的祝福。
  • 梅州學子清華表現突出!清華大學向梅縣東山中學發出祝賀
    考入清華大學後,東山學子的表現依舊十分突出!4月25日,據掌上梅州援引廣東梅縣東山中學團委「青春東山」微信公眾號消息,4月20日清華大學廣東招生組給該校發來喜報,祝賀東中生源學子廖立楊、羅瑞霖在清華大學獲得科技創新優秀獎、綜合優秀獎等獎項。
  • 清華學子15年鳥島情
    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在鳥島拍到的鳥類。本文圖片由張書豪供圖 15年來,有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少年,每年夏天都會來到這裡,與鳥島的小動物們來一場對話。   每年夏天,這些來自不同院系的清華學子組成「鳥島實踐支隊」,赴青海進行生態、人文等方面的調研,同時加入普氏原羚組、水鳥監測組、遙感組等綜合調查小組,與管理局、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的專業人員共同進行綜合調查,不僅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也用一顆顆學子之心傳播著鳥島的科普之音。
  • 清華大學吃早餐,倆人35元吃不飽,山西洪洞縣城8塊錢倆人吃撐
    元吃不飽,山西洪洞縣城8塊錢倆人吃撐。在清華大學偶遇一位來自墨西哥的留學生。這位朋友來中國已經三個多月,能說一些簡單的漢語詞彙。他想在清華校園內拍一張照片,希望遠在墨西哥的家人在媒體上能看到他。一份早餐內容如下,葷素包子價錢一樣,一個1塊錢,一碗小米粥1塊,
  • 在清華大學讀書,一個月要多少生活費?答案出乎意料
    清華北大被中國人民所知道,這兩所高校是我們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是千千萬萬個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但有消息說清華大學每一年只招大約3000名的學生,很多學子最後未能如願以償進入這所高校就讀,想必也很想知道清華大學校內的一些消費吧。
  • 家燕歸巢|暑期納新,文成籍學子離鄉求學前的交流盛會
    為讓文成籍高三畢業生在離鄉求學前就能加入一個能夠促進相互交流、了解家鄉發展的平臺,從根本上解決在外文成籍大學生聯繫方式缺失、聯絡不緊密的問題。本次舉辦「家燕歸巢•學子聯盟」暑期納新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在文成高質量學子們離開家鄉之前,就在學子心中埋下返鄉創業的種子,引導學子們能在寒、暑假,實習期回到家鄉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文成精彩蝶變。
  •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報考必讀:來致理書院,大師就在你面前!
    清華始終鼓勵最優秀的學生 投身基礎學科研究, 歡迎來致理書院, 一起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今天,清小華首先為大家帶來李豔梅教授對致理書院的精彩解讀。主講人介紹李豔梅,致理書院院長,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重大科學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南安眉山鄉有「清華樓」 16年走出了10名清華北大學子
    在南安眉山鄉的一所小學裡,有這麼一座樓,它因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眉山學子而得名「清華樓」。在這個偏僻的鄉鎮裡,十多年來,這棟「清華樓」激勵著一屆屆眉山學子「立鴻鵠之志,揚奮勉之帆」,從2000年以後的16年裡,走出了10名清華北大學子。
  • 清華大學專家組,為巴蜀中學42名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
    #湖南頭條#8月22日上午,清華大學專家組來到重慶巴蜀中學為42名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2020年巴蜀中學高考創重慶歷史最高紀錄,有42名學生被清華大學所錄取,其中3名學生被清華大學「錢學森班」錄取,這是今年錄取人數排在全國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