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離真理最近的人:對話清華大學山西籍學子李強(圖) | ||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背景資料 李 強,太原人,20歲,2003年從太鐵一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今年春節,他利用寒假,按照「戶—村—鄉—縣」的思路,對山西省3個村4個鄉和兩個縣的農村現狀進行調查後,以札記的方式寫成近4萬字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敬宜讀後激動不已,將它寄給溫家寶總理。 4月28日,溫總理親筆覆信,信中說「《鄉村八記》是一篇有內容有建議的農村調查,記事真切、細緻、生動,讀後讓人了解到農村的一些真實情況,給人以啟示。一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此關心農村,實屬難得。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文章。」 讓責任引領人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責任是神聖的,同時也是沉重的,那麼,對於一個還在求學階段的大學生來說,責任意味著什麼? 記者: 一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能夠得到總理的批覆和肯定,是不是很振奮、很激動? 李: 當範敬宜老師在電話裡把總理的回信念給我聽時,我特別激動,感到了總理對我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種肯定和鼓勵。這是我的榮幸,更是清華的榮幸,同時也是全國大學生的榮幸。 記者: 總理的回信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從事新聞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據說,你們的顧秉林校長也曾經在2003年的畢業典禮上,以「讓責任引領人生」為題致詞。總理的批覆和顧校長的致詞都突出了「責任感」。作為當代大學生,你如何理解「責任」二字? 李: 顧校長在致詞中強調「責任」二字太正常不過了,因為,強調責任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傳統。清華的大禮堂前有一個「行勝於言」的紀念碑。那是上世紀二三十代清華校友留給清華的一個禮物。同時,從歷代清華人身上也能夠看到這種責任感,例如「兩彈一星」的23個元勳中,有14人曾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可以說,清華的學生始終都有一種責任感。所謂「責任」,說到底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情懷。 調查選題醞釀已久 在總理和老師的眼裡,李強是有才華、有熱情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眼裡,李強卻是孤獨的,甚至是另類的。那麼,在李強的眼裡,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記者: 範敬宜院長花費了整整一個晚上和一個早晨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你的調查報告後,用「驚異」兩個字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這種驚異除了對你才華的稱讚外,可能更多的是被你「肯沉下去了解中國」,以及「勇於實踐」的學術精神所感動。你如何理解「學術精神」這個詞,又是如何把它轉化為具體行動的? 李: 我個人認為,「學術精神」這個詞用在我身上不大合適。因為,畢竟我還是個學生,還需要不斷學習,而學術則一定要上升到理論思辨這樣的高度。 記者: 那你的《鄉村八記》是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還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心願? 李: 是醞釀很久的一個心願。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是清華的一個特色,如果你的選題好,而且寫回來的報告確實有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學校還會適當地給你報銷一部分費用。這種氛圍對我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記者: 當許多大學生把目光投向城市甚至國外,把精力傾注在雅思、GRE考試的時候,你卻把目光投向中國的農村,你覺得自己的行為另類嗎? 李: 我覺得我不另類。不可否認,是有一些學生把目光投向大城市,但據我所知,去年清華的畢業生中,有超過40%的同學到西部和國家重點行業就業。 記者: 我也感覺面前的你不另類,可能是你關注的問題比較另類吧。 李: 我關注的問題也不另類。清華的「三農學會」就是關注三農問題的;另外,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師生歷時7年,跨越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做的中國農村社會調查報告———《中國農民故事》,最近出版了,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我關注的問題並不另類。 記者: 既然關注「三農問題」的人這麼多,那麼為什麼唯獨你的報告得到總理的關注了呢? 李: 我覺得,總理關注這個報告,肯定不僅僅因為報告本身。這首先是溫家寶總理對農村問題比較重視的結果。全國共有2500個縣(市),而溫家寶總理在分管農業農村工作時,曾經深入到1800多個縣市去考察工作;其次是總理對我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種鼓勵。 中國農村需要關注 在一個城市孩子的記憶裡,農村是貧窮、落後甚至愚昧的;當這個孩子慢慢長大,並一步步成熟起來時,農村又是個什麼樣子?城鄉之間這種巨大的差異,在孩子的心靈上會留下怎樣的痕跡,這樣的痕跡將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思考? 記者: 說真話,我看了你的《鄉村八記》,尤其是《二姨家的年收支明細帳》,覺得你所調查的這些東西,在中國的農村太普通、太司空見慣了,你怎麼會有興趣去做這樣一個調查呢? 李: 司空見慣的東西,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東西。有些東西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認真思考。範敬宜院長說過這樣一句話「越接近基層就越接近真理」,我想做那個離真理最近的人。 記者: 這個調查報告將會對你的人生起到什麼樣的影響? 李: 這個調查報告是我的第一個社會調查報告,是我真正了解社會的第一步,它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調查報告是我人生的又一個起點。 記者: 在下鄉調查之前,你眼裡的農村是什麼樣子的? 李: 我眼裡的農村就是8年前姥姥家的那個農村,貧窮是我對那裡最深的印象。比如,做飯用的是大鍋土灶,吃的是沒有油水的南瓜面片兒湯,和難以消化的玉米面窩頭;看的是只能收到一個頻道的電視;住的是老房子;走的是沒有路燈的土路…… 記者: 那下鄉調查以後,你所了解到的農村又是什麼樣子? 李: 除了記憶裡的那個農村外,我還讀過一些農村方面的書。因此,這次調查,我關注的就不僅是諸如衣食住行的東西了,而是開始關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農村家庭收入比例的變化、農村教育體制問題、農村費稅改革以及農村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記者: 這次調查給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李: 最深的感觸就是城鄉差別太大了,而這種「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又遠非「貧窮」和「錢」所能夠解釋和解決的。在中國,最大的國情在農村。有著9億人的中國農村太需要關注了,因為它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體。如果拋開農村的現代化,我們所謂的現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現代化。 百本名著學生必讀 對一個學生來說,讀書無疑是重要的,可如何讀書和讀什麼樣的書卻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李強是如何讀書的? 記者: 有人說,你像馬克思研究商品經濟從貨幣開始一樣,從二姨家的13畝耕地開始考察。看過馬克思的《資本論》嗎? 李: 沒有。 記者: 有人把你的調查報告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進行了比較。你看過這本書嗎? 李: 上學期讀過了。其實,寫這個報告,主要就是受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和曹錦清先生的《黃河邊的中國》的影響。 記者: 範敬宜院長在評價你的這個調查報告時說,「它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不僅對農業部門,而且對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乃至各級黨政領導部門都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同時,範敬宜院長還指出,你「在揭示農村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時,不是單純的指責和抨擊,而是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問題的由來和發展」,因而特別可貴。想知道平時你主要喜歡讀哪一類型的書? 李: 上大一時,我的指導老師李彬教授就給我們開列了100種必讀書目,包括《共產黨宣言》、《毛澤東著作選讀》、《萬曆十五年》、《光榮與夢想》、《範長江新聞文集》、《穆青傳》等許多。這些書不但擴大了我的視野,使我考慮問題時著眼點更高一些,而且每當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我會自覺地把它放到一個宏觀的社會背景中,結合當時整個社會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大背景去思考。 李: 你在《鄉村八記》中提到,「村民往往寄希望於教育脫貧,但教育往往又成為致貧的主要原因,投資教育對村民來說近似一種賭博」,作為受教育對象,你覺得應如何改變農村教育現狀? 李: 我還是一個學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本報記者劉劍 老師眼中的李強 王健華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在清華,李強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不是特例,李強的《鄉村八記》也是他在清華學生很普通的一個社會實踐中完成的。 在對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方面,學院除了鼓勵學生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這些主流媒體參加社會實踐以外,每年的記者節還要邀請國內外各大媒體的知名記者來清華做報告,這種立體型全方位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遠大目標,增加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李 強始終保持低調,不張揚,即使他的《鄉村八記》得到總理的批覆,在全國引起轟動後,他依然保持沉靜,用一顆平常心面對媒體、面對一切。 同學眼中的李強 劉某(李強的舍友):李強在寒假裡做的這種調查報告,我們每個人也都做,之所以沒有取得像李強這樣的成績,可能是因為李強做這個報告時,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因而做出來的東西比我們的更細緻。 記者手記 一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為什麼能夠引起總理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我覺得,除了因為李強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外,還源於當今社會對這種責任感的渴望和關注。 「實屬難得」是總理對李強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殷切希望。現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也許並不是所有的莘莘學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材,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山西的土壤培育了李強這樣的優秀學子,是清華的優秀傳統給了李強「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