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鈦媒體,作者張遠,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用「動輒得咎」四個字形容近兩年的知乎(可能還有豆瓣)再恰當不過了。6月11日,知乎迎來一次重大改版,6.0正式上線,在站內引發的爭議一直延續至今。
這次改版風波只是知乎近年來「麻煩不斷」的延續,「內容水化」、「沒什麼可看的」、「不再專業」已經成了知乎擺脫不掉的標籤。
伴隨著用戶增加,三四線用戶大量湧入,如今9歲的知乎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知乎,只不過核心用戶和它自己,還不能接受這樣的角色轉換。
大V頻頻出走,會員計劃成了「負激勵」
作為一個內容平臺,知乎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優質內容創作者的大量流失。當內容創業、知識付費成為大勢所趨,那個僅憑一腔熱情和網友點讚而傾囊而出的時代過去了。
近兩年來,知乎已經上演了好幾波「大V出走事件「,即使沒有出走的大V,也只是把知乎當作為公眾號(私域流量)倒流的平臺,專門為知乎創作的優質內容已經越來越少。
大V出走的背後,是知乎社交激勵的遲遲無法變現,同時算法推薦又在讓大V與粉絲之間「失聯」,高閱讀量已不再能轉化為高關注量,在知乎吸粉越發變得艱難。
知乎試圖通過知識付費為大V開闢一個變現渠道。然而通過免費問答成長起來的大V,技能點在於調動情緒而非專業輸出,很難產出高質量付費內容。這讓知乎live參差不齊的水準廣受詬病和投訴。
另一方面,打造「超級大課」僅僅依靠粉絲轉化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能力的背書,這是這些平民大 V所不具備的。對他們來說,原生廣告才是最好的變現方式。
不只是知乎如此,雖然也有會員計劃,但微博知識大V還是被電動牙刷廣告集體「拿下」了。而知乎對於大V商業變現的限制比微博要嚴格的多。
所以,知乎的內容付費漸漸走向了得到的模式,從站外邀請黃西、姚謙、李銀河等自帶粉絲和光環的名人講師。然而,這些缺乏社區「群眾基礎」的大V僅僅是來消耗知乎的流量,並不會為知乎社區貢獻什麼。
電子書、聽書、私家課、Live講座——知乎的付費體系與得到的重合度正在越來越高,問題在於得到用戶本就抱著「認知升級」的目的而來,得到的課程打造了一所知識體系明確、環環相扣的「在線大學」,得到舉全站之力接連捧出了一個又一個知識明星與「精品課程」。
對於知乎,會員內容與免費內容的關係並沒有理清楚,付費內容依然是隨機看邀請來了哪些名人,而始終不成體系。
得到扮演的是課程體系搭建者、講師篩選與課程包裝的角色,用戶只需要跟著學就可以了。而知乎卻需要用戶用殫精竭慮地去挑選、辨別、試錯,這樣的「知識自助餐」看似誘人,卻卸除了平臺的篩選責任,讓用戶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無所適從。
相比於得到的課程獨立付費模式,知乎正在力推的「會員免費模式」。對於一些付費內容生產者而言,「打包模式」反而起到了「負激勵」的效果。
產出超過2000人次參與的主講人Mr1900就憤怒地表示,「知乎會員制度用極低的價格把絕大部份領域的付費Live慷慨『贈送』給了會員,並且主講人無法得到任何補償。」
雖然知乎小管家稍後在回覆中表示已經去掉了Mr190 Live課程頁面上的「超級會員」標示,但Mr1900表示新開通的Live都必須強制加入會員計劃,「我身邊的人已經沒人想講任何東西了」。
算法推薦動搖了知乎的社區根基
針對這次改版,知乎的官方說明是「我們對知乎 App 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和調整——強化「人的元素」,加深知友們對內容創作者的感知和認識,增強彼此之間的連接「。
之所以回歸「以人為中心」,是因為過去兩年知乎在「算法推薦」的迷途已經走了太遠,首頁三個tag中,以算法推薦為主的「熱榜」和「推薦」佔了兩個頁面,正如知乎用戶陳章魚所說「知乎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傳統的人關注人的內容模式,和機器推薦的內容模式之下,搖擺不定。」
為了用戶下沉(用周源的話說是「用戶拓展」),知乎不得不降低使用門檻,除了神似微博熱搜,被娛樂八卦和網絡熱點霸榜的「熱榜」,算法推薦也是為了降低新手門檻,向被頭條和抖音培養的用戶習慣妥協。
「頭條化」是所有內容平臺都逃脫不了的趨勢。微博為了用戶下沉也在降低關注推薦的權重,向算法推薦傾斜。
問題在於微博真正以人為中心,算法只會根據粉絲與博主的互動頻次來調整信息流順序,粉絲「失聯」的情況並不嚴重。微博的社交傳播鏈條和粉絲頭條、轉發抽獎等流量機制,也使得「吸粉」並不難。知乎大V的粉絲基礎本來就不甚牢固,算法主導之後,連僅有的社交激勵也變得越發稀薄了。
而知乎從一開始就不只是以人為中心的 ,用戶關注的是人和內容(問題、話題)兩個維度,在算法推薦介入之前,人和內容是相互促進的,因為一個精彩的回答而關注了人,因為這個人而關注了更多的問題和話題,發現更大的世界。
而算法推薦則粗暴地破壞了知乎「內容—人」雙向流通體系,破壞了知乎之所以為知乎的根基,使之漸漸瓦解崩塌。如今重新提「以人為中心」為時已晚。
知乎的新角色:從知識社區到生活論壇
而「遵循「以人為核心」,將人的動態聚合在一個頁面進行展示」的結果,就是原來獨立的「想法」頁面被併入關注頁面,這也是此次改版被吐槽最多的地方。
「想法」是知乎在2017年上線的類微博信息流產品。當知乎的關注頁面被算法推薦和商業廣告「汙染「之後,這裡仿佛重回了2011年時的知乎氛圍。用戶的「想法」不用擔心被推薦內容淹沒,瀏覽、互動效率也比「信噪比」越來越低的關注頁高不少。
問題在於,就像最早的知乎一樣,這是一個精英用戶的「朋友圈」,小白用戶在這裡沒有存在感。
根據知乎用戶賤賤的數據挖掘,「想法」的活躍用戶只有幾千人,對於用戶超2億的知乎來說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產品,被合併入主信息流也算是順理成章了。
這也意味著「想法」功能的廢棄。「想法」之所以受到少數活躍用戶的青睞,就是因為其獨立於算法推薦、廣告之外的瀏覽和互動效率,現在他們只能放棄這塊自留地。
雖然知乎在此次改版說明中也提到「我們將近期在關注頁面提供「篩選功能」,知友們可以自行進行篩選,查看全部、只看原創還是只看想法……」然而就如同微博的篩選功能一樣,這不會改變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的使用習慣。
現在的知乎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主流用戶通過推薦、熱榜參與網絡熱點、娛樂八卦的深度討論,關注情感、成長、時尚、健身、經濟、地域等大眾議題;部分用戶依然留在這裡進行專業(相對)的討論,並作為作知識搜尋引擎來用,儘管信息獲取效率正在越來越低;少數用戶在付費內容中縱情遨遊、學習成長。
伴隨著知乎用戶群體的擴展,從知識社區回歸「生活論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知乎仍然扮演著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論壇」的角色,無可替代,至於跟風做微博、短視頻其實都屬於「不務正業」,並無助於提升論壇的體驗,反而提高了門檻。
至於知識付費,則是知乎路徑依賴的變現之舉,要知道大部分用戶對於會員的訴求只是「免廣告」。用戶會為了追熱門綜藝和年度大劇去買視頻會員,但是鹽選會員並沒有足夠閃亮的「吸引點」。
知乎產品升級的左右搖擺,無非是「知識社區」和「生活論壇」兩種定位在互相「打架」。對於「生活論壇」而言,大家關心的是故事精彩與否而非講故事的人(更不在乎故事的真假),對於「知識社區」而言,大家則更關注回答者的專業程度。
無論是多年知友還是知乎自己,最終都要接受知乎在中國網際網路版圖中的新角色,尋找下一塊水草豐美的知識伊甸園。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