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處理應理性選擇適用法律追求實質公正

2020-12-23 正義網

  一、該案適用刑法的處理結果 

  國家禁止任何個人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1996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枝管理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非法持有彈藥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持有和隱藏彈藥的非法性。即違反槍枝管理規定,未依法取得持槍證件而持有、攜帶槍枝、彈藥,或者雖有證件但將槍枝、彈藥攜帶出依法規定場所,或者在禁止攜帶槍枝、彈藥的區域、場所攜帶槍枝的行為。槍枝、彈藥無論是他人贈予的,還是拾來的,或者是自己曾經合法配帶、以後應交未交的,只要是未經合法批准而私自持有、隱藏,都屬於本罪所要求的私藏槍枝、彈藥的行為。本罪屬於選擇性罪名,即具備持有、私藏行為之一,即構成犯罪。 

  首先不考慮理論界對「持有」概念、刑法上的「持有」等問題的爭議,僅從通說觀點單純分析此案,該案事實非常清楚,何某客觀上持有了彈藥,卻沒有持有該彈藥的合法資格,即構成了刑法上的非法持有彈藥。根據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違反槍枝管理規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何某持有的彈藥經鑑定,屬於軍用子彈,法律規定持有軍用子彈達到20顆以上即為「情節嚴重」,何某持彈藥120餘發,量刑幅度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適用刑法的結果是否合理 

  如果何某被提起公訴,那麼社區主任作為間接持有人是否也應當追訴?根據社區主任的敘述,該子彈是1年前有人拾取了交到社區,原本社區主任要將子彈交到公安局,由於社區辦公室來往人較多,怕子彈不安全,社區主任順手將這包子彈置於沙發背後靠牆的角落,後來忘記要將子彈交給公安局這事,無人提及這件事也無人記起該子彈的存在,於是子彈在社區辦公室放了大概有1年之久。首先,依照民法通則,該社區主任既然是間接持有人,那麼所判刑罰也應與何某一致,但社區主任出於疏忽未將子彈交到公安局,就獲刑3-7年,這種處理結果能否被社會公眾所接受?明顯不能。其次,何某將子彈交與公安局以為可以立功得到嘉獎,結果卻被認為是犯罪後的自首行為,著實無奈。法律明文規定無知不能成為規避犯罪的理由,法律工作者可以做到不考慮該因素而完全按照法律條文懲治,但這種情況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社會民眾對案件的感官不會忽視這些因素,因此完全機械解釋法律所得的結果並不能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第三,是否應當將持有子彈與主動交出的行為分裂來看,任何人在上交非法物品時都會先「持有」,那麼,持有和上交之間是否有明確的時間界限,持有後立即上交與持有後幾天上交是否就存在罪與非罪的明顯區別,這個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我們只能通過類似持有其他違禁物品來參照對比。例如非法持有毒品罪中的毒品,只有在查獲數量較大的毒品,又沒涉及其他毒品犯罪時,才認定為非法持有毒品犯罪,從未聽說主動上交毒品會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或持有一段時間後上交的持有時間直接成為構罪的原因。彈藥,作為另一種違禁品對象為何處理結果就如此差別巨大?第四,彈藥由於其物理特性區別於毒品,個人拾取了較大數量的毒品,有三種選擇,一是交到公安機關,二是丟棄,三是自行銷毀(衝入下水道)。但對彈藥處理一般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交到公安機關,二是丟棄。一般自然人是無法將其銷毀的,那麼何某如果真懂得法律知道持有彈藥構成犯罪,那麼他選擇將彈藥悄悄丟棄,則無罪,但從社會危害性來看,隨意丟棄難道不比交到公安機關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為什麼對於減小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反而要用刑法處罰?! 

  三、適用刑法處理的必要性 

  該案中檢察機關對何某作出存疑不起訴處理也確屬無奈之舉,該案從案件事實來看,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何某涉嫌非法持有彈藥罪,應當提起公訴。依據刑法,持有軍用子彈20顆以上即構罪,「數量較大」屬於情節嚴重,量刑幅度為3-7年,這個結果明顯就該案事實來看是明顯不合理的;檢察機關不能作出絕對不起訴處理,因為何某的行為符合非法持有彈藥罪的犯罪構成。檢察機關也不能作相對不起訴處理,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情節嚴重的案件不可能適用犯罪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相對不起訴處理。檢察機關也只能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選擇存疑不起訴處理。為何檢察機關會面臨該兩難抉擇,根源於司法工作者固化思維,認為只要符合刑法條文中犯罪構成的案件一律適用刑法處理。而這類特殊個案,往往不能機械用刑法套用,因為一旦在處理案件時就只考慮適用刑法,則必然得到合法但明顯不合理的結果。針對這點,並不能用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解釋,刑法謙抑性是指「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範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但是非法持有彈藥的行為,對社會的確有嚴重危害性,該行為應當被刑法所禁止,既然立法上已經將非法持有彈藥行為規定為犯罪,那麼該案中則不存在刑法謙抑性問題。而是屬於適用刑法或者其他法律處理的選擇性問題,而這類特殊個案,司法工作者明顯應當先用其他手段處理,例如思想教育、行政處罰等手段處理,如果適用其他法律處理結果不合理再考慮適用刑法,而該案著實沒有適用刑法的必要。 

  四、個案需理性選擇適用刑法 

  筆者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摩擦、矛盾時刻存在,現實中也不會出現完全相同的案件,每個案件的背後都有不同的背景。刑法作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打擊犯罪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司法工作者,「視線在案件事實與法條條文中來迴轉動,將案件事實與法律條文緊密結合」,嚴格恪守「罪行法定原則」的刑法原則,這點並無過錯,但是,應當認識到作為司法工作者不僅僅是刑法工作者,不能只會運用刑法條文解釋案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公正司法,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特殊個案僅嚴格依照刑法條文判處刑罰所得的結果並不一定就是結果的公平與正義,結果的公平與正義在當代應當有更高的要求,「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案件處理結果符合人們的預料被人民所接受,因此在處理個案時理性選擇適用的法律,在選擇適用刑法之前後退一步,嘗試利用其他適當法律得出的結果也許更合法更合理,更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新民訴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的法律適用
    這實現了受理的案件在適用程序選擇上,做到繁簡分流;在保證案件公正審理的情況下,實現簡單案件的快速審結,方便當事人權利實現;從而節約司法成本,應對現有情形下,每年案件數量的不斷遞增,  2.當事人雙方約定選擇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民訴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了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時選擇適用簡易程序的情形。
  • 程序公正與中國法治之路(一)
    按照當代「公正理論集大成者」羅爾斯的分類,公正包括實質公正、形式公正和程序公正三大類。實質公正是關於社會的實體目標和個人的實體性權利與義務的公正;形式公正是指嚴格地、一視同仁地依法辦事;程序公正則是指在制定和適用規則的過程中程序具有正當性。 實際上,形式公正是實質公正最初級的要求。
  • 實體公正維護與程序公正建設
    實質上,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分別體現了結果和過程的公正,實體公正維護和程序公正建設的關鍵在於權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不同情形下的司法實踐活動,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司法公正。釐清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係,要明確二者的概念和一般特徵從概念上來看,實體公正是指司法審判過程和結果體現公平與公正,符合當事人的司法權力與義務。
  • 潘姚:關聯企業破產中實質合併規則的適用
    同時,從適用實質合併規則的法律效果來看,還應進一步明確申請主體範圍,釐清對關聯企業主體地位的影響,理解債權債務關係變化之內涵。從適用標準和法律實效兩個維度入手,進一步優化實質合併規則,最大程度保障關聯企業破產中的公平公正。關鍵詞:關聯企業實質合併 適用標準 法律效果現代經濟生活中,市場主體通過關聯企業而不是單一的企業開展商業活動已經成為常態。
  • 確立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
    司法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其首要的價值取向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並且,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應該是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結合、是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實現,在二者難以統一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注重實質正義的實現。西方國家的司法價值取向是過分追求司法的程序性和形式主義,強調訴訟的對抗性、平衡性、競技性,單純追求法律真實和程序正義,把程序公正完全置於實體正義之上。
  • 中國消費者遭受外航公司不公正待遇並非個案
    中國消費者遭受外航公司不公正待遇並非個案 來源:民航資源網 作者:董念清 2012-02-27 10:35:41,簡稱「美聯航」)拒載一事炒的沸沸揚揚,許多評論只是從旅客和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的言行做出了評判,也就是說,只就表面現象看問題,並沒有從事件本身深入到事件的實質!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一事例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就是,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參與到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去,消費者的權益又該由誰來保護?怎麼來保護?中國消費者在自發維權的同時,政府部門、法院又該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 追求實質正義,但也要對程序正義給予必須尊重和寬容
    如果嫌疑人確實並無精神疾病,經過鑑定,也能讓其更加心服口服,法律對於嫌疑人程序權利的充分尊重和包容,也有利於增強司法的公信力;如果確有精神疾病,我們也必須接受既有規則,不可因為個案中的合理情緒,排除刑法基本規則的適用,損害法律的基本權威。
  • 客觀公正,時代檢察官的「自畫像」
    最高檢原副檢察長、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朱孝清詳細闡述了立法明確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緣由:「從本質上來說,要求檢察官負有客觀公正義務,是為了防止檢察官在行使控訴職能時將自己作為實質上的當事人,從而把謀求勝訴作為唯一追求。」
  • 75號咖啡|數字時代的司法觀(二): 法律人工智慧的技術、理論與應用...
    司法公正來源於司法理性,而司法理性包括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兩個層面。在推理方面,形式理性主義認為,法律推理應該依客觀事實、明確的規則以及邏輯去解決一切為法律所要求的具體行為。假如法律能如此運作,那麼無論誰作判決,法律推理都會導向同樣的判決。形式理性要求判決是根據主觀上不可控的方式作出的,所依據的標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反映法律規則本身及法律邏輯本身。
  • 翁鳴江:中國法治的程序正義如何為實質正義護航?
    我們確定以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權利本位作為社會主義應然法的核心,這並不是說我們都可以隨意找個藉口,認為某項法律反對自由、平等和公正就不用遵守。這樣的話,極端情況必然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覺得自己非常正義,都可以高舉自由、平等、公正的旗幟,呼籲大家不用遵守所謂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那其最終結果必然就會是整個社會失去規則、出現恐怖的無政府主義暴亂狀態。
  • 淺析牽連犯的認定與法律適用原則
    在刑法學發展史上,最早對牽連犯的概念作出較為系統、完整的表述,並明確提出對牽連犯應適用「從一重處斷」原則的是德國的費爾巴哈(1775年至1833年)。這是牽連犯的法律特徵,也是確定牽連犯的標誌。四是數罪必須出於一個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通過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在一個犯罪目的支配下實施的牽連犯罪行為,其故意內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須是故意。過失犯罪不成立牽連犯。  在刑法中,數罪實為一罪的情形很多。有學者將一罪劃分為實質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處斷的一罪三類。
  • 涉外離婚房產的分割及法律適用
    【二審法院認為】首先,關于于2007年3月6日從其中國銀行劃扣至在澳門國際銀行的存款500030元是否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的法律適用問題。原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基於劉某紅與的經常居住地為國內,從而選擇適用我國法,法律適用正確,本院予以確認。
  • 從法律擬制與注意規定的區分看牽連犯的處理規則
    我國刑法分則中有不少關於牽連犯的條文,處理原則卻不盡統一。筆者認為,對牽連犯採用哪一種處理模式最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是刑事政策層面的判斷,不應當由司法機關來作出選擇,而應當由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作出判斷和選擇。對刑法分則中有關具體牽連犯不同處理模式的規定,從立法技術的角度區分其究竟是法律擬制還是注意規定,對於司法實踐中處理刑法分則沒有規定的其他牽連犯罪,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第二巡迴法庭:行政審判法律適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編者按為充分發揮巡迴法庭推進法律統一適用職能,最高法院第二巡迴法庭行政審判團隊對2015年以來本庭及東北三省法院行政審判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在全面梳理五年多來受理的申請再審行政案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相關案件數據、總結類案特點,提煉出行政審判中應注意的法律適用問題,形成
  • 以法律的理性審視「呼格吉勒圖案」
    當日,內蒙古高院工作人員上門呼格吉勒圖父母家送達法律文書,判定呼格吉勒圖無罪,並送上3萬元慰問金。李三仁夫婦表示,感謝法院公正判決,希望自己的悲劇不要在別人身上重演。  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圖被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宣判無罪之後,媒體、網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祭出極大的悲憤,但是不理性的傳聞和評判也屢現新舊媒體。先是有「呼格吉勒圖父母不滿104萬國家賠償標準」的傳聞,後又有「當年專案組組長馮志明奪法警佩槍爆頭自殺」的謠言。一時間,「呼格吉勒圖案」成為很多人發揮想像力而又缺乏理性的噱頭。
  • 立足來源語境準確理解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論
    該書寫道:「本書以法律的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為線索,展開對刑法基本立場的探討……本書主張樹立實質的刑法觀,亦即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論體系為前提,以實質的可罰性為內容的實質的犯罪論體系;相應地,對刑法規範應該從是否達到了值得處罰的程度進行實質的解釋;同時,這種實質解釋的意義與功能在於:形式入罪實質出罪、入罪合法出罪合理」。
  • 《東方快車謀殺案》:密室殺人案,法律無法維持的公正
    偵探Poirot(由大衛·蘇切特 David Suchet 飾)在伊斯坦堡幫英國軍方解決案件之時,他理性將近冷酷的破案方式使一名軍官以自殺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那一刻偵探打破了心中關於法律與人情的最初想法,這也是我認為這一版最合理的改編之處,使之後影片中偵探的最終決定變得有跡可循。之後偵探打算返回倫敦時,遇到了擁有快車的朋友,在朋友盛情邀請之下,偵探打算乘坐這列東方快車回倫敦。
  • 劉燕|關注會計師看門過程中的法律噪音
    理論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士進行獨立的專業判斷,並非直接適用法律,甚至也不能直接依賴律師意見而做出審計結論。因此源於法律因素的幹擾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體現的。儘管如此,辨析這種法律噪音,不僅有助於在個案中分析審計失敗的原因,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公司治理中各種不同因素、特別是不同看門人角色之間的相互影響。 下文將分為五個部分。
  • 南海仲裁:一個不公正的仲裁庭 裁決應無效
    為此,國際法促進中心發起組織了「南海法律研究組」。研究組由十位中國國際法年輕學者和律師自願報名組成,針對南海仲裁案管轄權階段程序、管轄權裁決以及實體階段程序等5個課題進行了研究。澎湃新聞與中國評論通訊社聯手合作,近日起陸續刊出此次的研究成果,為南海仲裁案提供客觀理性的法律分析,發出中國年輕學者和律師的聲音。本文是南海仲裁案系列研究報告的第一篇,旨在分析本次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公正性存在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