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順慶區果山公園內,有一座始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魁星閣,迄今已有213年歷史。魁星閣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成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A始建於清 迄今已有213年歷史
4月22日清晨,記者慕名前往果山公園,探訪坐落於公園內的百年古建築魁星閣。
進入公園的右側,一株樹幹粗壯的黃桷樹映入眼帘。鬱鬱蔥蔥的樹冠下,魁星閣若隱若現。它通高27米,共有三層,坐落於約1.5米高的石基上。閣的底層比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閣呈六角形,18隻飛簷高高翹起,並系有銅鈴,微風吹動,發出叮噹之聲,悠揚悅耳。
閣樓正門朝南,迎面鋪有幾級石梯,門兩側各有一座石獅。第一層樓樓額刻有「文明主宰」四字,此匾額為清嘉慶十一年南充知縣王衍慶題寫。門兩側刻有對聯,上聯是:「百尺瓊樓高望果州甲第」;下聯是:「一支彩筆大書嘉水文章」。飽經風霜,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卻別有一番古樸韻味。
「由於年代久遠,考慮到安全因素,相關部門封鎖了魁星閣。」果山公園管理處一名管理人員一邊介紹一邊打開了銅鎖。
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魁星神像便呈現於眼前。該神像高約5米,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一腳向後翹起,形似「魁」字。據民間傳說,魁星原是一位讀書人,連續三次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連中三元」的佳績,卻都因貌醜而被黜退,他萬念俱灰,投水自盡。天神被感動,命大鰲將其救起,升上天庭作了司職人間文運的神祇。
順著木質樓梯向上爬,第二層已被閒置。再向上來到第三層,正中央放著一臺大銅鐘,綠色的銅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
B兩年建成 改變市內有學宮無魁閣歷史
說起魁星閣的興建,不得不提起當時的南充知縣王衍慶。
清嘉慶十一年,山東聊城舉人王衍慶來到南充,並任知縣。他發現南充歷史文學底蘊深厚,已建有一座學宮(即南充文廟),用於紀念和祭祀孔子。他認為,一個地方文運昌盛一定要既有學宮,又有魁星閣。而南充,獨缺魁星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倡導修建魁星閣,彰顯文運。
1806年,王衍慶命專人籌備修建魁星閣事宜;1807年,修建魁星閣的工程正式啟動。百餘名工人每日奔忙於工地,歷經春夏秋冬;1808年,一座雄偉的魁星閣拔地而起。
「在當時,南充城內少有這樣的高樓,站在魁星閣閣頂可以俯瞰整個城市,頗有『一覽眾山小』的韻味。」該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在很長一段時間,魁星閣是古人們登高望遠、攬勝懷古、觀江聽濤、抒懷寄情的勝地,每日人潮如織。在科舉考試前,人氣更旺,常有文人雅士前來朝拜魁星,希望考試名列前茅。
魁星閣的修建,打破了南充有學宮無魁閣的歷史,它與南充文廟一起成為崇尚知識和文明的象徵。
據了解,南充文廟建於宋代,在今順慶區紅光路和桑園路交界處。當時,站在魁星閣閣頂,可以遙望南充文廟,別有一番韻味。
C經歷兩次修葺 原貌保存完好
與最初的人潮如織相比,如今的魁星閣略顯「悽涼」。
「我小時候常常和夥伴們爬上魁星閣玩耍,但當時來觀賞的人就比較少了。」現年68歲的王碧清家住順慶區長生巷,距離魁星閣僅10分鐘路程。據她回憶,自她出生以來,魁星閣就比較冷清,書上記載的每日文人雅士登高望遠、人潮如織的景象當時已不復存在。
「倒是魁星閣的『樣貌』,自我記事以來沒有太大變化。」王碧清補充道。
記者從順慶區文化館了解到,魁星閣曾經歷2次維護和修葺。第一次是1928年,時任南充縣知事李良俊撥款維修魁星閣,並鑄銅鐘一口掛於三樓,僱人每個時辰敲鐘為全城報時,並改魁星閣為南充鐘樓。第二次修葺在1988年。當時,魁星閣出現基礎下沉、屋架傾斜、構件朽爛、雨水滲透等破敗現象,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出了「關於魁星閣維修方案的會審紀要」,對魁星閣展開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維修。具體由成都市某公司承建,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對屋面牆面全面拆除,並更換腐朽構建,臺基、屋架基本未動。此次維修於1989年11月動工,次年3月竣工。維修後的魁星閣基本維持原貌,只是細節有所改變。
1983年3月31日,魁星閣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4月16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其保護範圍。
站在閣前,再次細細端詳魁星閣。200餘年來,這個順慶老城的「城徽」,經歷了歲月的洗滌,如今仍然閃耀著古建築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