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腹瀉(diarrhea in travelers,DT)為感染性腹瀉的一種特殊類型,其定義指在旅行期間或旅行後,每日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大便,或未成形大便次數不定但伴有發熱、腹痛或嘔吐。
目前認為旅行者腹瀉並非由於氣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
絕大多數旅行者腹瀉具有傳染性,其病原體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偶見原蟲和蠕蟲感染。
※※※※※※※※※※※※※※※※※
一、病原學
關於病原學各地的報導不一,主要取決於當地流行的致病菌譜、流行菌(毒)株和當地人群的免疫狀況。
在全世界範圍內,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被認為是最常見的病原菌,佔40%-70%。
也有報導稱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在世界範圍內是僅次於產毒性大腸桿菌的旅行者腹瀉病原體。
志賀菌屬在世界範圍內也相當常見,空腸彎曲菌則多見於前往亞洲的旅行者。
近年來病毒引起的旅行者腹瀉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兒童和嬰幼兒的旅行者腹瀉,據估計約70%是病毒感染所致。
※※※※※※※※※※※※※※※※※
二、流行病學
1、旅行者發生的高危人群:年輕人(與進食量大,攝入體內的致病菌多等因素有關)、免疫抑制宿主、炎症性腸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使用H2受體阻滯劑或抗酸劑者(胃酸減低)等。
2、傳播途徑:主要由食物和飲水經口傳播。
飲食衛生條件不佳是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沙門菌、志賀菌等最重要的傳播途徑。
汙染的水源是霍亂、輪狀病毒等病原體的重要傳播方式,未煮熟的水甚至牙刷均可造成感染。
3、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
※※※※※※※※※※※※※※※※※
三、臨床表現
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可分為非侵襲性和侵襲性兩類。
非侵襲性:
侵襲性:
病原體:志賀菌、沙門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耶爾森菌、空腸彎曲菌等。
感染部位:主要累及結腸。
臨床表現:全身中毒症狀較明顯,有發熱、腹痛和裡急後重,腹瀉多為黏液血便,或血性水便,便次多而量少。
相關檢查:大便鏡檢時有大量膿細胞和紅細胞,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瀰漫性充血性炎症及淺表潰瘍等。
同一種病原體可有多種腹瀉的發病機制參與,故其臨床表現可重疊或先後出現。
※※※※※※※※※※※※※※※※※
四、診斷
根據患者旅遊地的流行病學史、發病季節、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易於做出臨床診斷。同時必須判定有無脫水(程度和性質)、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等,注意尋找病因。
※※※※※※※※※※※※※※※※※
五、治療
旅行者腹瀉(DT)通常呈自限性,輕症不需要特殊處理即可自愈。
病情嚴重者治療時,應針對腹瀉類型有所側重,分泌型腹瀉以補液療法為主,病因治療為輔;侵襲性腹瀉除補液外,尚需積極進行病因治療。
※※※※※※※※※※※※※※※※※
謝謝閱讀!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