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一個匯聚中國乃至世界風雲的地方,走過百年,除了留下厚重的歷史,也留下了承載歷史的百年建築。前兩天說了一號和2號建築,今天就來講講這3號建築。其實這3號建築本來是位於中山東一路4號,但是有人認為4號不吉利,這裡被成為了外灘3號。外灘3號建築原是有利銀行,又被稱作有利大廈,是上海最早的鋼框架結構建築之一。折衷主義風格。
有力大廈始建於1916年,是上海第一幢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據說鋼製框架是向當時著名的德國克虜伯工廠定製,沒錯,就是生產克虜伯大炮的那個工廠。有利大樓位於廣東路外灘的轉角,建築的主立面設計在廣東路上,外牆採用了花崗巖的石料作為貼面。整體為新文藝復興風格。外裝飾為巴洛克式,大門兩旁及三、五層樓的門一面陽臺上有修長的愛奧尼克石柱,柱身上鑿有凹槽。正門和兩側的窗格上有富於變化的巴洛克旋轉式圖案。同時由於採用了鋼框架結構,所以有利大樓內部的辦公樓層可由使用者自行劃隔,為當時第一棟開放式辦公樓的先鋒設計典範。
大樓頂層東北角佇立著高達150英尺的塔亭,開滬上大樓安置塔亭的先例。塔亭東南西北的四角設計為雙柱,其頂部採用了帶有伊斯蘭風格的葫蘆頂。 該塔亭原是作為鐘樓與保險公司觀察商船進入上海的瞭望塔。如今,此處已成為備受讚譽的望江閣—上海最私密的用餐場所。
有利大樓原屬於英商天祥洋行。1916年,大樓正式竣工啟用。1922年,在上海恢復業務的有利銀行從位於杭州路的原辦公場所搬遷入內。1937年,淞滬會戰之後,由於保險公司無法承擔因戰爭而產生的巨額擔保費用,保安保險的資金帳戶被凍結,有利銀行藉此機會收購全部產權。1941年至1945年間,由於日軍強佔而停業。抗戰勝利後,有利銀行於原址復業,直至1952年自行申請停業並將大樓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後曾作為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地質礦產局等使用。
1997年新加坡私人企業佳通集團收購該大樓並交由美國知名建築師進行改建。 2004年佳通旗下House of Three Ltd創立了"外灘三號"並於同年9月正式開業。今天外灘三號已成為了外灘的經典地標與上海現代精緻生活方式的先鋒典範, 凝聚藝術、美食與文化於一體。
外灘3號不僅是一個歷史門牌號,也是這個項目的總稱。完整的「外灘3號」包括餐廳、音樂沙龍、水療、畫廊、男士理容和品牌專賣,是一個匯聚藝術、音樂、時裝、餐飲及文化的場所。當初開業時就已經被稱作「中國新地標」或「上海最奢侈的聚會場所」。 黃浦會曾被《旅行者》列入「一生中不容錯過的40趟旅程」,也被讚譽為「完美地再現了上海20世紀30年代風格」,而外灘3號的頂樓餐廳,有全外灘看江景最好的地方——望江閣,是上海最高級的私人用餐地點之一,也是外灘求婚成功率最高,最難預訂的地方。
本文由來自陌生世界的白眼原創,歡迎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