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零售業增速情況
小而精的便利店正在全國範圍擴張
有品牌計劃今年在杭州再開30家
如果在我們每個人居住的小區附近,都有這麼一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不僅可以買到熱乎乎的便當、包子、豆漿,而且還能買到非處方藥,順便再來一注彩票,該有多好。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中國各地有38家大型連鎖百貨門店關閉或明確即將關閉。在零售業整體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另一類業態卻異軍突起,那就是便利店。
快報記者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4)》了解到,2013年中國零售業繼續遭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百貨店整體增速為9.6%,大型綜超和超市增速為7.8%,其中有83家企業的毛利率呈現負增長的趨勢。反觀便利店行業,15家主要代表性企業銷售額增速為18.2%,增長幅度遠高於其他業態。同時,新進業者以二三線城市為中心開始加速布局。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便利店行業正處於二次擴張時期。
全國範圍去年銷售額下跌的商場過半
2015年初,零售圈內流傳著這樣一份2014年全國185家重點商場銷售業績表單。據表單顯示,銷售額下跌的商場佔比為57%,保持上漲態勢的,佔比約1/3,另有10%持平。
可以參見的不僅僅是數據,還有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華潤萬家收購樂購、沃爾瑪陷入「關店裁員潮」……近兩年,無論是商場還是傳統大賣場,其格局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批轉走「小而精」路線的便利店業態。它們在實體零售業中異軍突起,並大有逆襲之勢。
此前,據「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2013年,廣州、深圳、溫州等城市的便利店增速均達到兩位數;除了上海,全國便利店市場幾乎一片飄紅。在實體零售業一片愁雲慘霧的當下,便利店成為唯一上行的零售業態。
商超、賣場相繼掘金便利店
近日,繼不久前首次進軍便利店行業,天虹商場提出全面進軍這片市場的計劃。據相關媒體報導稱,未來三年,天虹打算開出500家便利店。這意味著每隔兩三天就有一家天虹「微喔」誕生。從中,可見其對便利店市場的信心。
幾乎在同一時間,家樂福中國公司對外宣布:在中國市場堅持大賣場業態之外,將推出全新的便利店業態「Easy家樂福」。
據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兼執行長唐嘉年介紹,「Easy家樂福」與一般便利店不同,其面積將介於標準超市和便利店之間,內設用餐等附加服務,可能還會嘗試將生鮮引入。「未來的開店布局主要針對一二線城市」。目前,該業態僅在上海有一家店。
無獨有偶,另一位零售巨頭麥德龍也開始悄然進入便利店領域。其推出的品牌「合麥家」位於麥德龍上海普陀店的旁邊,面積約80平方米。對一向堅持主營批發和會員制的麥德龍而言,這已是它入華18年以來最大的調整和轉型。
目前,杭州的便利店市場主要被Vango、全家、快客、可的、喜士多和羅森等瓜分。在業內人士眼中,商業氛圍濃厚的杭州,在未來迎接更多的新晉便利店品牌,是指日可待的事。
高品質、便利性消費趨勢不斷增強
從大賣場轉向便利店,在外行人看來,這些零售巨頭們的步子邁得有些大。不過,業內人士並不覺得奇怪。
「尤其在一二線市場,大型商超的選址幾近飽和,便利店的選址則仍處於擴張時期。」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中國城市消費者追求高品質和便利性的消費趨勢正不斷增強。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者更傾向於節省購物和外出就餐的時間,用於休閒和娛樂,便利店的服務正契合消費者這一需求的變化」。
相較於其他零售業態,便利店的優勢,首先主要在於門店的廣泛分布所帶來的超強便利性。
其次,在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下,便利店強大的終端網絡和消費者貼近性,可以完美解決電商存在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相關的包裹代收、配送等增值空間很大,其附加值甚至超出普通商品零售本身。」業內人士稱。
在中國市場的潛力可以更大
此外,從國際經驗來看,便利店業態在中國市場的潛力可以更大。
以便利店業態較為成熟的日本和臺灣為例,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便利店的平均單店日銷售額為42032元,約是中國大陸便利店的7.3倍;平效(指終端賣場1平方米的效率)為14萬元/平方米/年,是大陸的5.4倍;日均來客數919人,是大陸的2倍。中國臺灣地區便利店在門店面積、客單價方面與大陸地區差距不大,但其日均來客數接近大陸的2倍,故而單店銷售額和賣場效率(平效)均大幅高於大陸地區。
「小而精」的便利店業態在受到青睞的同時,競爭也漸趨白熱化。作為較早落地杭州的華潤萬家便利店Vango,近期開出了第60家門店。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新店是華潤萬家首次將餐飲老字號和便利店跨界組合的嘗試。和這家Vango店合作的餐飲品牌來自寧波,為百年老字號——缸鴨狗。
據悉,Vango今年還將在杭州開出30家便利店,包括繼續擴大在地鐵站的規模。
(都市快報 王瀟瀟/文 沈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