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共和國立國之戰,然而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卻眾說紛紜。一些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參加韓戰,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不忍心看見自己的鄰國兄弟被美國人欺負,抱著國際和平主義使者的情懷跨過鴨綠江,與人民軍並肩作戰。這種情懷並非沒有,但將一場戰爭歸因於這種情懷,實在不妥。作為個人,自然難免有這樣的情懷,但參戰這種決策,卻要基於現實考量。
另一些觀點則更加理性。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是在蘇聯的壓力下參戰的。他們的論點是,當時蘇聯不可能也不敢和美國立即展開一場大規模衝突,但東西方固有矛盾又無法止步於朝鮮半島,因此,蘇聯和美國在朝鮮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蘇聯的代理人是志願軍,美國的代理人是南韓軍,只是後來,蘇聯和美國也紛紛參戰了。
這類論點比第一種理性、深入一些,但其論據乏善可陳。首先,蘇聯並非不敢在朝鮮與美國人較量,他們實際上早已這樣做了。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聯紅軍碾平關東軍後,在遠東留下一百五十萬軍隊,其中包括十一個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空軍集團軍、一個戰役集群編組成的三個方面軍,這些部隊包含了五千多輛坦克,近四千架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從這支部隊抽調了不到十分之一返回歐洲,在遠東留下重兵,目的就是防範美軍可能的攻勢。
同年十月,蘇軍就和美軍在朝鮮有過交鋒,只是規模不大。《抗美援朝戰爭史》載,蘇軍佔領平壤,南下又佔領仁川、漢城後,退回三八線。當時麥克阿瑟說,如果有一名蘇軍士兵越過停戰線,我就把蘇軍投進集中營。結果蘇軍部隊就在同月越過了三八線,和當時駐紮在朝鮮的美國第十軍有過短暫交鋒。
其次,中國當時既不想在朝鮮和美國開戰,而且根本不懼怕蘇聯,這一論據的史料證據極其豐富。當時我們的戰略焦點是渡過長江,解放全國。《軍事史林》中記載,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即將於當日橫渡長江。《抗美援朝戰爭實錄》載,李承晚被美國扶植起來後,我們需要提高警惕,但當務之急是海南島等地區。一九五零年二月十四日,中國和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當時史達林已經多次要求我們出兵朝鮮,在一月二十日、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史達林三次強調了這一點,結果我們什麼反應?
四月十日,鄧華確定進攻海南島的時間。四月十五日,韓先楚請求作為先鋒,在沒有空軍和海軍掩護的情況下登陸海南島作戰。四月十六日,四十軍、四十二軍、四十三軍準備登陸作戰。四月十七日,宋時輪第九兵團作為預備隊出現在韓先楚後方。這幾位將領和軍隊,都是後來入朝作戰的第一批部隊。這時候沒人搭理史達林,都在惦記著海南島。
一九八五年,蘇聯突然公布了500份關於韓戰的檔案,一些內容足以重塑歷史。這些檔案涉及韓戰爆發前期、中期的許多通訊稿、信件、電報和會議記錄。檔案被公布後,沒有立刻引起注意。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日本《產經新聞》刊登了一篇駐莫斯科記者內藤靖夫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包含內藤靖夫抄錄的當年蘇聯公布的檔案內容,這批檔案才引起注意。其中一份文件這樣寫道:
韓戰爆發後,有證據證明美軍曾經在朝鮮半島進行細菌戰。——《蘇聯公布的檔案摘抄件》
這份檔案原本沒有公開,因為當時西方輿論普遍認為,這些證據是蘇聯偽造的,用來在韓戰停戰協定上,利用人類反細菌戰的心理向美國施壓。所以蘇聯認為公開時機不好,到了八十年代才公布。
然而,雖然蘇聯杜撰了很多事情,但在這件事情上,他們說了實話。美軍在韓戰之初,就進行了細菌戰。志願軍在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進入朝鮮,但在同年八月,就有關於美軍在中朝邊境進行細菌戰的證據:
八月二十七日,美軍戰鬥機和轟炸機共五批十三架次,進入東北邊境地區輯安、臨江和安東,在這些地區發現了美軍空投的蒼蠅、蚊子、蜘蛛、跳蚤、蟋蟀和螞蟻,平均每平方米多達數百隻,一些地方,每平方米甚至多達兩千隻。
美軍不僅在韓戰之初開展細菌戰,整個韓戰期間,他們一直在這麼做。在一九五二年發表的《第四十二軍給志願軍司令部的報告》中,四十二軍戰士親口訴說了無數這樣的事情。例如,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四十二軍三七五團戰士李廣福在金谷裡地區發現美國空軍。等到美國空軍飛走後,他發現地面上出現了數量巨大的各種昆蟲,當時他報告說:
此蟲發生可疑,數地同時發生,較集中、密度大,可能是敵人散布的細菌蟲。——《第四十二軍給志願軍司令部的報告》
一九五零年八月四日的文件中記載道:
美帝在邊境打細菌戰,已經傷害了我們的百姓。如果我們不還擊,美國人就會越來越囂張。當然,我們用什麼方式還擊,在什麼時候還擊,需要好好討論。
這一切都指明,當時中國參加韓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軍已經用細菌戰的方式對我們造成了許多實質性的傷害。學者齊德學曾表示:難怪中國要參加韓戰,美國細菌戰都打到頭上了。在美國人沒有侵犯到我們之前,我們原本並不想捲入這場戰爭,更沒有因為樸素的情誼和蘇聯方面的壓力而改變決策。但細菌戰這種反人類戰爭,激怒了我們,如果不進入朝鮮作戰,美國人只會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