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文藝界容易出公知?

2020-12-12 新青年思維

前兩天在微博說中國大學文科老師容易出公知,在這裡向文科所有老師和學生們道個歉,這句話表達有誤,準確地說應該是文藝界裡出公知的比例要高一些,這個是沒有疑問的,大家把公知的名單拿出來一查就會發現大部分是文科出身,理科很少,如果你找不到名單,可以百度搜索,我在這裡只說現象,不單獨針對任何一個人。

我個人覺得社會思潮分為理科、文科、商科三種,一般有些人會把商科放在文科裡面,但我覺得不是,商人跟文人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類型,文人容易有傲氣(中性詞),商人一輩子都在裝孫子,商人覺得有錢不出名是最爽的,文人覺得出大名順便有些錢才爽,商人重利,文人重名,他們的人生目標從來都不一樣。

每一樣學科都很重要,但為什麼中國文藝界相對容易出公知呢?

因為文藝界被歐美碾壓得太厲害了,比理工界的碾壓程度高百倍,文藝界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只有從了。

現在中國理工界跟文藝界最大的區別是,理工的任何一件事情,進步是活生生看得到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不會產生西方不可戰勝的想法,像太空發展,一絲一絲的往前挪,先是有中國人上了太空,接著中國機器上了月球,後面估計就是中國人上月球上火星了。

有些槓精就跳出來說那美國機器早登火星了呢?嗯,別人考90分你就心安理得的考0分?別人考90分,我就更要努力追趕,從0分追到60分了,差距越追越小,而且現在班上其它人全是考10分20分的,我從0分起步兩三年就追近了學霸,這種快速追趕的感覺爽得不行好不好。

像現在中國的特高壓技術全球領先,全世界都得用中國的技術標準,我們是老師,別人是學生,你叫中國電力系統的人去祟拜歐美試試看?有實力才有硬氣的可能。

中國在工業上的發展肉眼可見,這東西是實打實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文藝界有個問題,它無法標準化,它是沒有數據衡量的,你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進步,話語權被牢牢掌握在西方人手裡。

像全球文藝界最受關注的獎項,電影是奧斯卡獎(或者坎城、威尼斯、柏林電影節獎)、音樂是格萊梅獎、文學是諾貝爾文學獎,這三類大獎就把中國所有文藝界都死死壓制住了,很難翻身。

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能獲獎的,大多數是表現中國人的陰暗面,或者是痛苦生活的電影,比如《一個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活著》、《霸王別姬》、《立春》,這些電影都很優秀,但也寫滿了痛苦,以致於都立了一個榜樣,要想在國際上獲獎,就得拍中國的陰暗故事和痛苦生活。

大家看這些電影都比較久遠了,中國經濟起來後,就很少有電影能獲大獎了,最近獲獎的《塔洛》和《圖雅的婚事》拍的都是邊遠地區的故事,只有往那邊找素材,才能滿足洋人的胃口了。

我一直很好奇,現在都2020年了,為什麼沒有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是講當代故事的?你說一線城市不代表中國人,那你拍武漢、長沙、成都人的生活不行麼?是不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痛苦生活沒以前多了,滿足不了洋人低身俯視我們的惡趣味?

中國的音樂、電影、文學,都得以一種姿態才能拿到國際大獎:

你們中國人真的好慘,太壓抑了,必須我們洋人拯救你們才行。

你們絕不能自己拯救自己,這個不行,救世主必須是我們,文藝作品可以賣慘,風格必須抑鬱,但不可以鼓勵自強,誰提自強就別想拿獎。

大概就這麼個意思。

我不反對中國的文藝界指出社會的痛苦,但我反感洋人用一種優越感俯視我們,這種優越感我在廣東工作時,二十年來時常也在香港人臺灣人身上看到,十分噁心。

中華民族要的是自強,不是憐憫。

大家看《007》這種電影,邦得睡遍全球各種女性,這其實也是在暗示他們的性霸權,張藝謀拍《長城》時拉來了馬特.呆萌,美國經濟人本來想要拍床戲的,要睡女主角,張藝謀說不行,張藝謀也受夠了,美國電影可以這麼搞,我們不能。

文藝痛苦的地方就在這裡,它無法標準化,就不能穩定發展,你覺得後拍的《立春》比《秋菊打官司》有穩定進步嗎?進步在哪裡能列個數據指出來嗎?中國的高鐵、航天、網際網路的發展是能數據化的,但文藝沒辦法科學衡量。

這就給了頒獎人極大的操作空間,記得我們有個女星(忘記名字了)曾經做過國際電影節評委,她說在評電影時,旁邊一老太太評委都睡著了,酣聲震耳,醒來後和別人商量下就打分了,這算什麼事。

歐美有些獎就是來噁心我們的,比如今年BBC的百大巾幗提名了方方和周庭,過去的和平獎頒獎了達賴。

中國的文藝界要勇於打破迷信,不要把拿西方大獎當成目標,要打碎西方在文藝界的壟斷話語權,我們可以講述自己的痛苦,可以批判社會,但不需要洋人廉價的同情。

文藝作品要立足於大眾的真實生活,現在中國電影裡,凡是貼近大眾真實生活情感的電影,像《我不是藥神》這種,民眾大受歡迎,而學洋人操著英文搞浪漫的《只有芸知道》,就肯定撲街,這種方法過去行現在不行,馮小剛出馬都不行。

如果中國一直窮下去,文藝界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得到最主流的認可,只能成為世界文藝的補充部分,我們自己搞電影節、音樂節、文學獎,在他們看來永遠是土炮。

文藝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實力的外溢,是國家實力的延展,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大家比較一下全球文藝界的發展,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也差不多,沒有一個國家能撼動歐美的話語權,他們會偶爾給其他國家頒個獎,但絕不會讓出話語權,就好像市場管理人員偶爾會評個先進攤位,但不會把市場的管理權讓出來。

誰想做先進攤位,還得是他們說了算。

南美的文藝就一直挺別致的,他們出了一大波優秀的作家,我自己就深受馬爾克思的影響,但建設國家是先理後文,治國是一件特別冷靜的事情,中國一直是理科治國模式,理科喜歡用建模思維出牌,一個一個依次點擊科技樹,國家發展有序進行,像南美那樣激情但無序,就把國家搞得特別魔幻。

中國古代就有兩個皇帝才華橫溢,但缺少理性,一個是李煜,一個是趙佶,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簡直是國民的災難。

其實是個特別簡單的道理,是說了一萬遍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其實文藝界的傷害還好,這是一種慢性毒藥,中國還有部分經濟學家也被歐美降服了,覺得就該全面搞新經濟自由主義,放開市場讓國際資本進來全面競爭,這種就不是慢性毒藥了,跟喝鶴頂紅差不多,墨西哥就是這樣被玩殘了的。

中國的文藝界,包括哲學、思想、經濟、法律、政治等部分學科,估計還有個十年左右被洋人一手遮天,為了迎合他們的胃口,拿到他們制定的市場錦旗,我們這邊還是會有人成為他們思想的奴隸。

只有中國的工業完成大鬧天宮的使命之後,文藝界充滿叛逆精神的齊天大聖,才會踩著七彩祥雲從天而降。

本文轉載自 盧克文工作室 公眾號,原創作者:盧克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公知」卻最恨中國?
    中國文人「公知」身為中國人,卻時時、處處、事事敵視中國,從不站在中國一邊,從不為中國的利益著想,從不在乎讓中國吃虧。因為文人「公知」是搞人文的。人文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源於經濟基礎,服務於經濟基礎。不同的經濟基礎產生不同的上層建築。每一種上層建築只為產生出自己的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不為不產生自己的其他經濟基礎服務。
  • 為什麼總是有評論公知的:卻很難看到公知
    「公知」只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嚴格來說並不是貶義詞,稱呼而已。公知一般來說並不是黨員,但身兼公共職務,有一定的話語權。網友諷刺那些不合格的公知公知批評社會不公當然人們認為是英雄,因為敢指出社會病態,從而約束有些不良行為,對於社會是有好處的。
  • 美國拜登當選,英國方方加冕,中國公知高潮
    為什麼說,拜登當選讓中國公知復活了呢?在2017年1月20日他上臺之後,川普就立即宣布終止了美國民主黨政府對中國公知的收買行動,停止向海外負責顏色革命的組織輸送資金。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公知斷糧」事件。
  • 公知在中國的演變
    民國年間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就是早期的公知。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在文革中被普遍打壓的知識分子階層重新凝聚起來,公共知識分子也在重新形成。雖然當時不使用公知一詞,然而如北島等人,也被後來的人們認為是公知。
  • 熱門叔叔:醜陋的中國「公知」漢奸真面目!
    醜陋的中國「公知」中國「公知」最恨中國今日中國最大特色是「中國『公知』最恨中國」——從沒見過哪個「公知」說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半句好話,也從沒見過哪個「公知」提到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時不破口大罵或冷嘲熱諷
  • 胡錫進說過,中國沒公知不行,公知太泛濫太能帶節奏同樣不行
    知名媒體人胡錫進曾經說:「等我退休了,也當公知。批評政府,遇事多說美國、西方好話。遇中外衝突咱不用衝鋒,不用著急,說一堆風涼話,還顯得挺高雅挺有情懷的,國家好了咱跟著沾光,而且一邊沾光邊顯示咱的犀利。國家如果出問題,瞧瞧,我說什麼來著!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激情澎湃的金一南將軍既然稱為公知,那其實也是不容易當的,代表公眾利益為公眾發言是需要有強烈責任感的,不是隨隨便便說兩句甚至胡說八道就能稱為公知的。這些年以來,有不少販賣西方價值觀的一群有點知識的人也被稱為公知,甚至有些人還佔據一定的社會地位,影響力還比較大,他們也站在一定的立場上發表言論,但總的思路是說起西方眉飛色舞,說起我國眉頭緊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西方的空氣比中國香甜。中國的制度也不好,環境也不好,人也不好,而西方呢?正好相反,自由民主博愛發達,制度好,環境好,人也好,什麼都好。
  • 「公知」代表不了中國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概念在中國變得寬泛而模糊了,但輿論對它的使用頻率並未降低。近日有名人通過網上媒體抱怨,繼上世紀「反右」和文革之後,近年來的「反憲政」、「打公知」等行動是對知識分子的又一次妖魔化。該名人說的是事實嗎?
  • 胡錫進:CNN記者被中國網上公知帶進了溝裡
    老胡看了,我覺得,那個CNN記者看樣子是受了中國網上「公知」對39人慘死英國噴法的誤導。你們不是說新中國70年取得成就了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偷渡往外國跑而且死得那麼慘呢?他們覺得用這樣的詰問打中國政府的臉,很有力。
  • 公知們的「新特徵」
    當前網絡上出現了一派鶯歌燕舞的新思潮---萬眾一心打倒「公敵」----「公知」;而打倒公知的幹將和勇士們,那自然是有著強烈愛國熱情的人們,他們每打倒一個「公知」,網民們都興奮幾天,拍手稱快,這是愛國的表現……「公知」在過去是一個褒義詞,既「公共知識分子」,前段時間,這個褒義詞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因為它是指崇洋媚外的人;內心陰暗
  • 為什麼越出國越愛國?為你揭露西方媒體和國內公知的共謀與真相!
    有些不懷好意的西方媒體和居心叵測的國內公知就拿這個詞來揶揄攻擊我們,說我們現在發展得多好多好,把自己宣傳得多好多好,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移民呢?他們這不都是在「用腳投票」嗎?那麼,這篇文章就為你揭露西方媒體和國內公知忽悠國人移民的共謀與真相! 我只想告訴他們一個事實,那就是西方國家在文化宣傳和輸出方面,做的確實比我們要好,而且要好太多了。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這些早年間讀了幾本「精神美國人」寫的書的公知們,由於消息的嚴重滯後和對事實了解的以偏概全,便張口就來:「美國全民免費醫保!全民免費醫保!」2020年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都沒整出個所以然的事兒,公知們就都知道了?在這場疫情中,被扯下遮羞布的不僅是美國,還有那些精美的公知們。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這些早年間讀了幾本「精神美國人」寫的書的公知們,由於消息的嚴重滯後和對事實了解的以偏概全,便張口就來:「美國全民免費醫保!全民免費醫保!」2020年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都沒整出個所以然的事兒,公知們就都知道了?在這場疫情中,被扯下遮羞布的不僅是美國,還有那些精美的公知們。疫情打破了美國美好的幻象,同樣也粉碎了公知們顛倒黑白的謊言。
  • 英國公知叫囂:必要時可向中國派出「炮艦」
    到後來的種種證據都證明了中國並非是疫情發源地的情況下,現在仍然有國家拿這個問題來說事,顯然是居心叵測,而對於污衊中國這樣的做法中國當然不會認。這個國家就是英國,最近英國公知按耐不住開始叫囂中國。而且在有人質問穆雷當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對中國欺辱的時候,他卻淡然的說這是100年前的事情和現在無關。但現在疫情發生,中國就需要賠償。對於他的荒謬行為相信任何有公正心的人都知道這位英國公知的荒謬。
  • 崔永元:現在好像全中國就我一個公知
    為國內輿論所關注,他的言行也似乎與中國公知類似,敢於反對既得利益集團的一隻大旗。   1月9日,據新加坡媒體報導,當被問到如何定義自己時,「崔文強」崔勇元毫不猶豫地說道:「我是一個公知,現在全中國好像就我一個公知了。」一點都沒錯,沒有人懷疑他的「公知認同」的身份。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十大謠言,2020年全部被打臉
    這些早年間讀了幾本「精神美國人」寫的書的公知們,由於消息的嚴重滯後和對事實了解的以偏概全,  便張口就來:「美國全民免費醫保!全民免費醫保!」  2020年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都沒整出個所以然的事兒,公知們就都知道了?
  • 唐世平:不是長呼短嘆,就是借古諷今——「公知」為何成了貶義詞
    中國目前的公知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媒體人士。這類人士通常都讀過不少歷史,也見過很多世面。第二類是文史哲和法學學者出生的公知。這些人士在某些領域的鑽研超過第一類人士。第三類是基於社會科學的公知。也就是說,這一類人首先是好的社會科學家,做出過出色的社會科學研究,然後才是公知。一個直覺的判斷是,中國目前的公知主要是前兩類。
  • 胡錫進文章裡經常提到「公知」,那麼什麼是「公知」?
    為了給反對者找一個合適的帽子,就用了「公知」這個詞。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給反對者冠以「叛國者」,「賣國賊」也不合適,還沒有到那個地步。怎麼辦呢?帽子總要有的。這個時候,被一再汙名化的」公知」這個詞就顯得比較合適了。至於什麼是真的「公知」,他們才懶得去管。那麼到底什麼「公知」呢?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
  • 美國非裔死亡引發暴亂,為什麼國內公知卻沉默了,鮮有發聲?
    這是某些「公知」一貫的作風,當然,這些所謂的「公知」只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小撮,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和網絡大V都是愛國的,也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對網民們關注的國內或者國際問題發聲,立場基本都是正確而堅定的,比如我很喜歡的《環球時報》胡錫進、戰忽局長張局座等等,應該把他們與一小撮「公知」區別開來。